風水輪流轉 來美國混的,都是些國內的Loser?

來源: commonsense888 2013-02-28 09:50:28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1558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commonsense888 ] 在 2013-02-28 09:57:53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ZT 

 by 繁維

 

 負笈英倫

 

三十多年前, 封閉的國門開啟了一條窄縫。在帷幕後被封閉了三十多年的百姓懷著深深的渴望和好奇,從縫隙向外窺視周圍的世界。原來天外並非暗無天日,海外並非苦海無邊,而是天高海闊,五彩紛呈。不甘於現狀的人們開始躍躍欲試,伺機而動。從那時起,滴水點點漸成細流涓涓,流淌到海外。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交界的中國給普通知識分子提供了批量出國留洋的機會。雖然當時沒有麵向全社會招考,但是高等學府和研究機構都陸續開始動員。按照自由報名、考試勝出的競爭機製在係統內進行層層篩選。新一代華人從此漸漸滲入海外,海一代從無到有,漸成氣候。

 

其實在紅色新中國曆史上此前曾有兩次出國留學活動,但都是按照特殊身份訂製挑揀的。第一批是五十年代的留蘇生,他們是共和國早上八九點鍾的太陽,劉少奇的兒子劉允若、林彪的大女兒林小霖等可以視為代表人物。如今這批人已進入遲暮之年,雖蹤跡可尋,但寥寥無幾。第二批是在六十年代中法建交以後,有一批紅二代悄悄到法國和古巴留學。早年我們一個副部長的女兒就被派到哈瓦那留學。這兩次出國留學活動都未能延續下去∶前者因為中蘇交惡而中斷,後者由於文化大革命而導致國門徹底關閉,海一代的形成與這兩撥人無關。

 

出國留學,當年是年輕人的夢想,曾經是一種奢望。這也成了一個人的能力和學識被認可的標誌,是個人奮鬥成功的象征。那時的文化宣傳或電視劇本,常常出現這樣的場景∶主人公曆經千辛萬苦,跌宕起伏,最後一架飛機騰空而起,載著主人公飛越大洋,實現了人生的輝煌。

 

八十年代中,我剛出校門,跨進研究院。和這樣一個時機相遇,是天賜機緣,夢想終於成真。我還記得當我經曆半年之久的院試、部試以及英國文化委員會(British Council)主持的戴維斯考試之後接到考取通知的日子。那春日之美,就像歌詞所唱的那樣∶花兒香,鳥兒鳴,春光惹人醉。春光伴著機會來了,那清朗的天氣,那長著剛剛開始綻放的花朵和散發著醉人花香的美麗花園,那月光和陰影分明的靜謐夜晚,伴隨著春日可愛的美景,手拉手走來,仿佛新生活的通行一般證構成了甜美的畫麵。狄更斯筆下遙遠的英倫三島、霧都的滑鐵盧橋,柯南道爾爵士描述的神秘古堡、莊園和貝克街,儒勒凡爾納小說裏的的巴靈頓花園,隨著我被英國倫敦大學接收而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故事。經過出國教育、體檢、辦理護照簽證等過程,終於登上了波音客機。電視裏的畫麵變成了生活的現實。平時坐慣了擁擠的火車,如今在高雅的機艙裏,感覺自己的人生跨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令人難忘的是當飛機在德國的法蘭克福機場和阿聯酋的迪拜停留時感受到的耳目一新的震撼。這是和西方社會的第一次接觸。法蘭克福機場寬敞明麗、繁華而整潔,到處窗明幾淨,旅客像彬彬有禮的紳士淑女,感到自己雖然在出國前費盡心機打扮一番,但仍然還是沒見過世麵的土包子。更難以接受的是迪拜,這個出國前沒有聽說過的地方,一個小小的第三世界的落後酋長國,竟然如此富有,商品琳琅滿目,美不勝收。此時頓覺久居夜郎,不知山外有山。我中華泱泱大國國民,竟好似劉姥姥進大觀園,眼花繚亂。飛機最終在倫敦蓋特威克機場降落,乘車前往市區。從車窗向外望去,但見鋪青疊翠,綠茵綿亙。傳說中的霧都用陽光白雲迎接我們的到來。

 

初到國外,充滿了新鮮和好奇。到處是沒有經曆過的人和事,沒有見識過的東西;特別是沒有涉及過的新技術,令人耳目一新,對此產生極大的興趣,如饑似渴地學習。在這裏我認識了台灣學生,新加坡學生,香港學生,印巴學生以及英國本地學生。他們對來自神秘中國大陸的學子熱情友好,悉心指點留學英國的生活要領,熱情介紹倫敦和英國各地風貌。 很快地我們就和兩個台灣同學混熟了,大家都是中國人,相處很融洽。我們一起上課,一起做功課。他們有了疑難習題經常請我們幫助解答。每逢這時,他們就感慨:到底是從十億人口中考出來的。他們送給我們蔡琴的磁帶,也常常把各種報紙雜誌帶到辦公室。物以稀為貴,當時在倫敦的中國學生總共二百多人,英國人對我們常常顯出紳士對弱者居高臨下的和善和關照。常聽他們說∶我們不喜歡蘇聯,喜歡中國。因為冷戰尚未結束,蘇聯還很強大,而中國正在和西方暗通款曲。

 

和國內相比,這裏的生活很清苦,飲食起居條件都比國內差很多。幾個人擠在公寓房,有的兩個人一間臥室。到超市都揀便宜的食品買。我們一個室友每次都買很多雞骨架,三十便士買一大包,他說這玩意花錢少,營養好,天天在廚房裏煮,頓頓啃雞殼,滿室都是雞臊味。我們都佩服他的毅力。穿的衣服都是國內帶來的,一旦發現哪裏有便宜貨,大家就互通情報,去淘點舊的西裝穿穿。雖然貨色不新,但是式樣卻是時興的,穿在身上照樣很神氣。平時外出購物都靠雙腿。有時候為了買便宜的食品,要走很遠的路再背回來,遠路無輕載,如牛負重。有個早來的留學生買了一輛車,我們初來時常常借他的光。多數人沒有買汽車的實力和打算。小聞買了一輛藍翎牌腳踏車,英國藍翎車當時在國內名氣是很響的, 大家還沒來得及都為他高興,有一天他就垂頭喪氣地回來。因為不適應英國車輛左側通行的規矩,在路口右轉時和一輛摩托車相遇,自行車被撞壞,摩托車也受損,對方還要他賠償,好在他身體沒有大礙。生活雖然如此艱辛,但是隻覺得新鮮,不覺得苦。學生本來就窮,何況是窮國來的學生。大家都有種臨時觀念∶到英國是來留學的,不是要長期生活的,所以什麽都能將就。

 

我們也沒有放過了解英國文化和社會的機會。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經常組織旅遊活動,從南威爾士到蘇格蘭,從北海阿泊丁到南安普頓。以前書本上電影上甚至傳說的東西,現在都真實地呈現在眼前。首都倫敦的白金漢宮,大本鍾,泰晤士河,格林尼治的本初子午線,唐寧街十號首相官邸都有我們的足跡。置身莎士比亞故居、邱吉爾莊園、大英博物館和聖保羅大教堂等人文勝地, 令人感慨英國文化的悠深和發達。看到展示的三百多年前英國社會生活,目睹當年的英國繪畫雕塑、藝術和建築,及資產階級革命和英國文明的成長曆程,感到英國能稱霸世界,是有其文化和產業功底的。我們受的教育說,中國是在近百年才落伍了。但是當牛頓、法拉第這些樣的影響人類文明的科學巨匠在世的時候,我堂堂中華還在滿清的統治之下,拖著一根可笑的大辮子。相比之下,令人感慨萬端,中國的落後絕非自鴉片戰爭而起。

 

近三年的留學生活結束了,我取得了碩士學位後便打道回國。這一波赴英出國的學生、學者先後都回國了。這當中有個小插曲:有幾個公派本科生畢業後在英國大學得到了獎學金,想繼續讀研究生。按規定,他們必須先回國。這幾個學生為了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害怕回國後出不來了,就到處躲藏不肯露麵。那時候政治環境已經比較寬鬆了,使館終於聯係到他們,許諾先回國再出來,但沒有效果。教育處最後結論是自動放棄回國假期,讓他們留下直接讀下去了。那時國人都很窮,很少有自費出國。公派留學生回國後有的繼續做學問,有的改行從政。我的兩個學長後來熬上了大學的院長。我回到院裏,負責一個課題,一幹數年,直到完成。英國的留學生活,我寫了兩百多頁筆記,不能在這裏多費筆墨了。

 

  從師美利堅

 

九十年代,出國熱方興未艾。我們幾個赴英的學友,大凡在國內仍從事學術研究的, 都陸續轉戰美國了。古話說:學業無窮年,我也覺得夙願未酬。經過托福和GRE考試,我得到紐約大學的獎學金,和單位裏結清手續後,就到那裏去讀博士。

 

我對紐約並不陌生。上次在英國留學時,係裏資助我到美國加州學術會議上宣讀自己的文章,從波士頓入境,斜穿整個美國。往返路經紐約,跑遍了曼哈頓。為了省錢,住在YMCA的寄宿舍,每天七美元,二三十人一個大房間,上下兩層床鋪。曾徒步從南端炮台公園走到中央公園,登上世貿大廈俯瞰曼哈頓全貌。美國本土的麻省、康州、德州等地方都順道隨訪,故此次完全沒有第一次出國的那種新鮮和興奮,美國已經沒有神秘感。在國內從書上看到的德來賽筆下的芝加哥,馬克吐溫描述的密西西比河,歐亨利小說中的德克薩斯農場和墨西哥邊境的小城,還有愛倫坡故事裏的南卡羅來納,現在身臨其境了,都感覺平淡無奇。生活中的美國,或是大都市的混凝土森林,或是鄉間小城參差不齊低矮的木宅居;外觀像倉庫一樣的超市,單調的環境和清教徒的傳統,顯得枯燥乏味。它沒有歐洲那種悠久豐富多彩的曆史文化。但是美國包羅萬象,幅員廣大,資源得天獨厚。有氣勢磅礴的大瀑布,有驚心動魄的大峽穀,還有無數壯觀的自然生態。各類博物館、動植物園星羅棋布。更吸引人的是休斯敦宇航中心,令人神往的新技術,大開眼界;就是娛樂場所,像迪斯尼樂園和好萊塢影城,也是建立在技術和創新的基礎上。美國曆史很短,看阿拉莫戰場的遺址,場麵慘烈,核心就是自由的代價不是免費的,是用槍打出來的。而聯合國大廈廣場上,卻用一個槍管扭曲打成結的槍的雕塑呼籲人類不要戰爭。留學美國,相對鬆散很多,各自為政,沒有學生會組織的大型旅遊活動。很多名勝和曆史遺跡,都是在畢業以後補上的。

 

生活同樣艱苦,但是學習的緊張程度大大超過在英國留學。每天晚上最早12點睡覺,每周七天,天天開夜車。我們有個教計算機的教授,早晨在課堂上課看見同學們各個精神煥發,就對我們說:看見你們這樣子, 就知道你們晚上睡得很好,說明功課太輕鬆了。我在密西根大學讀書時,天天開夜車到下半夜,早上聽課都是無精打采的。你們要想學到東西, 就得這樣,我要給你們加加壓。言必行,行必果。他的課簡直是受罪,其他課程也都像比賽一樣,故而天天深更熬夜,真是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決不似西太平洋大學那麽好混。從碩士起步,必修課總共八門。我要一邊給老板幹活,做他的研究助手,一邊修課。老板關心的隻是他的項目成果,到外邊去弄資金,他希望我們最好每時每刻都給他幹活。因此我們做作業都不敢太聲張,常常躲到圖書館或學生公共機房裏。辦公室是老板提供打工用的,他的研究成果要在這裏產生。有一次,一個韓國學生工作沒有完成,對老板解釋說考試要來了,在忙著複習應考。 老板沉下臉,直截了當地說:我給你錢不是為你上課考試用的,是要你工作的。濃霜隻打無根草,外國學生常常受到這種直接的語言衝撞,大家對此皆心照不宣。海外學生在美國競爭,靠的是勤、智、忍,即勤奮刻苦,兢兢業業;才思聰敏,寓智於身;隱忍不發,待時而動,缺一不可。

 

在美國求學的日子,經濟問題一直纏繞著整個過程。飛鳥出籠,要自己覓食,雨雪風霜靠自己抵擋。在國內衣食無憂,到了這裏求學,今天不知明天會怎麽樣,用句國內憶苦思甜的套話,就是朝不保夕,吃了上頓愁下頓。果不其然,有一次期末前,老板發電子郵件打招呼,說項目經費遇到暫時困難,叫同學們不要慌,他會想辦法。盡管如此,仍心中忐忑。這樣堅持了一個多月,老板終於宣布項目經費枯竭了,愛莫能助,叫我們自己設法。同學們各個如驚弓之鳥,大難臨頭各自飛。沒有錢這學位是沒法讀的。時值係裏有個教授需要人,研究方向類似,我就找到他做研究助手。因研究的成果可以進入畢業論文,他提出三個條件∶一、他必須當我的畢業答辯委員會的主席;二、原來的老板不能擔任答辯委員會的共同主席;三、原來的老板可以是答辯委員會的成員。這個安排也得到原來的老板同意,已以有的博士論文選題還可以繼續做下去,但是改變了應用對象,從民用改為官用。總算渡過了這個難關,但是直到畢業,一直戰戰兢兢。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隻能加倍賣力幹活,多出點成果,好讓老板有資本去爭取經費。我是自費留學,但不是自家出費,而是自謀經費,因為自家沒錢,得賺美國人的錢供自己讀書。為此必須常將有日思無日, 莫待無時思有時。其間為了經濟來源,為了老板的項目和自己的功課,經曆多少辛酸苦辣,難以一一盡述。現在的許多都學生沒有這個問題了,有家裏作靠山,無後顧之憂,不在乎老板那點錢。

 

四年寒窗, 終於熬到畢業答辯那一天。按照慣例,我事先在會議室擺好了水果點心飲料,準備好好招待一下答辯委員會成員,讓他們在輕鬆舒適的環境中審察論文。答辯通過的結果剛宣布,老板在會上就戲稱我為田博士了,雖然正式得到學位要在辦妥一係列手續之後。一番徹骨寒,終得梅花綻。在美國求學和生活過程中,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的快樂時光,也有不順心的事情發生,文憑一行名和姓,寒窗數載苦修行。四年下來,積累了很多圖文記錄,不擬在此贅述。

 

  辛飴守分盡隨緣

 

畢業有了工作;這裏的生活像溪流水一樣,清清的,淡淡的,靜靜的。渡過了尋找工作的起伏後,便隨遇而安。美國是個多民族的移民國家, 各種膚色,各種語言共存。華人或以族裔群聚而居,或散居在白人群中。不論是公民、居民,還是其他什麽身份的華人,在同事間都被看成美國人。加州這個地方,華人很多,已達到130萬。南加州這裏更是亞裔集中的地方,有數百萬人,我們不再把自己當成外國人。海一代在海外站住了腳,已經散布到美國的各個領域,從工程到金融,從教育到醫療衛生等等。這批人不再寒酸,多數安居樂業,比二三十年前風光多了。有的覬覦國內的形勢,伺機反撲;有的樂不思蜀,安之若素,冷暖自知。

 

早期海一代們刻苦求學,簡陋的生活條件,甚至貧困寒酸,但是卻令國內的人們羨慕不已,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留英時赴美開會曾去拜訪過我的一個在麻省理工讀書的同事,他在劍橋城和一群中國人蝸居在一起。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那擁擠不堪的居室環境,樓梯和地板吱吱作響,公共廚房裏人擠人。他每天早出晚歸,不以貧居陋室為苦,而是以在麻省理工就學為樂。到本世紀初,出國潮仍方興未艾,國人對能出國留學的都報以敬佩的眼光。隨著海一代在海外立足,海一代的下一代逐漸成長起來。虎父虎媽無犬子,他們大多沿著父母的軌跡,致力奮發。他們在海外成長,在這裏上學,或踏著我們的腳印, 或另辟蹊徑,開創自己的事業。

 

最近閑來看了幾部國內的影視劇,對比之下,發現顛倒的曆史被文化人顛倒過來了∶凡是窮困潦倒沒本事、在國內混不下去的,都是一張機票就飛往美國了,進出美國如履平地。這些故事把出國居住說成坐移民監,而成功的主人公在國內則月入近百萬,在溫哥華買八百五十萬加元的海景房易如反掌;而凡在國內商場、職場或情場的競爭中被淘汰的,最後就剩下出國這唯一出路,如此等等。這類故事不知真假,但是表現出明顯的宣傳意圖和自慰痕跡。現在的海外被描繪成了國內loser的聚集地,令一些海外有誌華人悔不當初。

 

但是現實情況並非如此,國人還千方百計想出國。今天,中國發達了,國人有錢了,昔年荒台變歌管,轉眼平地起高樓,但國內根深蒂固的崇洋迷外心態,卻至今未有衰減。最近看到的《編譯局言情實錄》中有一段作者去見局長的描述:“……想來想去,我就拿了一萬的現金去了他辦公室,先試試水吧。初次在一起聊,我倒也不緊張。隻聽得他說,來了後參加典藏的課題,出國方便……”看來出國對國人還是很大的誘惑,即使是中國特色的馬列博導或博士後也還是向往出國。我在國內幾個朋友幾年前都把讀中學的孩子送到美國讀語言學校,然後進社區學院。我看到他們離開首都機場的照片∶一群衣著鮮亮的青少年男女,即將騰飛而起。現在國內出國中介產業興旺,為很多人提供一條花錢出國的路。國人有錢了。花錢可以留洋,出國不稀奇。我前年到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開會,碰到幾個來自山西的小留學生,他們說,這裏每年費用大約二十多萬人民幣,不多。當時他們正千方百計準備到美國來碰碰運氣。看來國內真的富裕了,這些人將成為新的海二代的另一種類型。還有一類未來的海二代和當年的我們類似,他們不靠父母,靠個人努力在國內學有所成,從北大浙大這樣的學校畢業,渴望繼續深造,尋找機會到美國讀研究生或做博士後研究。新一代的年輕人比我們精明能幹,他們的路會比我們順暢,這些人決不是電視宣傳上所說的被國內淘汰的失敗者。

 

二三十年前出國到海外,頗有些經濟政治優勢”∶可以當個萬元戶,經濟上相當於國內的大款;可以知道國內普通人得不到的消息,政治上的知情權待遇相當於國內高級幹部。雖然那時作為外國人沒有資格投票選舉,可是國內中國人也沒資格選舉。我在英國時有一次好奇參觀選舉站,遇到前來投票的英國老太太熱情地和我說∶投票選工黨!,我也伸出大拇指假裝附和。窮學生住在窮人區,都是工黨的群眾。其實我們沒資格,在英國沒有、在中國也沒有資格投票選哪個黨、 哪個領袖。如今風流水轉,國內雖仍無選舉權, 但是可以賺大錢。看目前國內風氣,發財的思食熊掌,入仕的想得西施。在上,就經常可以看到國內高層桃色新聞層出不窮。君不見南斯拉夫海龜衣某,被網上人肉炸彈炸得遍體鱗傷,海龜不軌,就是這下場。規規矩矩,則要看關係和運氣。駿馬雖良,不中農夫之用。雄有掀天揭地手段,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得失枯榮總在天,機關用盡也徒然。

 

度過了求學的艱難,擺脫了作為國際學生加在身上的羈絆,放開了手腳,終於可以自由呼吸了。我們沒有見過別的國家,可以這樣自由呼吸”∶ 這是蘇聯克裏姆林宮的鍾聲[1],蘇聯沒了,美國還在。自從世界上誕生了這個新的國家之後,民主和科學才在自由的新世界裏種下了根基。”“從地球最黑暗的角落也可以望到自由神手裏的火炬的光芒,——它使一切受難的人感到溫暖,覺得世界還有希望。這是當年中國人心中的美國[2]。春秋循環風流水轉,我在美國十餘載,個人和家庭改變很大,已不再是入境時的隻身一人加兩個手提箱子。單從外貌看美國,卻未見有明顯變化。然美國並非一潭死水,這段時間,親曆美國把人類帶入互聯網、移動電話、數字通訊、應用激光、平板電腦時代。美國這個國家沒有變,但是美國人的生活方式變了,而且也帶動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改變,這其中海外移民的貢獻舉足輕重。海外華人生活在美國,近水樓台先得月,促成和應用這些現代化成果,有著獨到的優勢。與此同時,中國的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若對中國大陸的形勢和意識形態有興趣,可以在這裏看CCTV;思念家鄉的風光,時代廣場大屏上可以看到國家形象的名片;懷念故居父老,可以回家敘天倫之樂。可以自由地享受中華或西方文化;可以自由自在地做環球旅行;可以在卡拉OK唱紅歌,可以在白宮彈一條大河,如此等等,夫複何求?憑心而論,中國有很多好東西美國沒有,美國有很多弊端中國也沒有。然而得失枯榮徒費計算,天時難控,形勢比人強。如今世事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正如鳳擇梧,魚躍淵;而今四海為家日,辛飴守分盡隨緣。就此借古詩收束:

 

不敢妄為些子事,隻因曾讀數行書。

 

嚴霜烈日皆經過,次第春風到草廬。

所有跟帖: 

難得好文 -ily- 給 ily 發送悄悄話 ily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28/2013 postreply 11:18:23

成功的第一標誌:平心靜氣, 走自己的路。 -ZoyaWashington- 給 ZoyaWashington 發送悄悄話 (306 bytes) () 02/28/2013 postreply 12:28:02

這也是我的一直的觀點,移民美國的基本上都是其國家的loser -匡吉- 給 匡吉 發送悄悄話 (107 bytes) () 02/28/2013 postreply 18:53:0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