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一篇文章,現在看來仍然是很多亮點,很有前瞻性。

來源: wxcfgh85 2013-01-01 10:45:3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6821 bytes)

香港與深圳

(除夕那天,打電話到深圳找國世平,想約個時間去訪問他,他說他正在趕往香港的途中。我吃了一驚,說羅湖海關人山人海,洶湧澎湃,你還來擠這個熱鬧?他 說,沒有辦法,香港工業署請他去演講,談深圳和香港兩地高科技的發展比較,地點在灣仔會展中心,入場券都賣出去了,聽說每張要港幣一千五呢,有幾個行政會 議的成員也會去聽,他一定要出席的。我說,你的行情這麽看漲?他說,也不是的,隻是他願意說老實話,不管中聽不中聽。不錯,他是一個"盛世危言"的角色。 十年前,他還不出名,就挑戰香港經濟學權威張五常,預言香港沒有產業支撐必然會發生金融危機,不幸而言中。現在,他又提出一個"港深城"的大膽設想,認為 香港和深圳經濟一體化是曆史的必然趨勢,任何人為阻礙,除了增加成本之外,都是徒勞的。他現任深圳大學金融係的係主任,在學界頗有聲譽,尤對港澳經濟的研 究,在官商兩界很受重視,有的已經成為官方的港澳政策。)

張文中:這幾年,香港已經感覺到來自上海的威脅,並開始把上海 作為自己最強大的經濟競爭對手,而對於近在咫尺的深圳卻不太留意,甚至有點看不起它,認為不過是香港人跑過去買便宜貨的地方。但是,據我觀察,深圳經濟的 高速發展,尤其是它的高科技,不管香港人現在有沒有意識到,實際上已經開始對香港的經濟形成相當大的壓力。再過幾年,香港最大的經濟對手,或許不是上海, 而是深圳。

國世平:深圳發展高科技,實際上是被迫的。九二年,深圳原來那些"三來一補"的外來投資,因為深圳的勞動力和 地價的上升,開始外移,到深圳以外的東莞等地去了,深圳的經濟出現"空瞉化"。在這樣的背景下,深圳決定"趕走麻雀,引來鳳凰",就是發展高科技。這是深 圳產業發展的一種被迫的選擇,但也因此最早在全國開始大規模發展高科技產業。上海重視高科技是在九六年,北京也是在九五、九六年,而深圳是在九二年,具有 一種"先發優勢"。但是香港,它一直認為自己不要發展高科技,也不要發展工業,隻要發展金融業、服務業。張五常就認為香港的未來隻要作為一個辦公室和半辦 公室,就足夠了,它的工業可以全部放在內地。我寫文章與他爭論過。九一年,我就在香港的《經濟導報》和《信報》發表許多文章,認為香港還是要發展自己的高 科技產業,並且要抓緊香港和內地的高科技合作。香港這樣一個經濟上相對獨立的地區,如果不把產業升級,沒有工業沒有高科技作為基礎,而僅僅作為金融中心的 話,隻要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就足以摧毀它的整個經濟。當時香港的很多學者不以為然。九七年金融危機,香港吃了大苦頭。

張文中:九七年金融危機之後,香港的經濟之所以到今天還沒有走出低穀,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製造業和高科技。在所謂亞洲四小龍裏,南韓、新加坡和台灣這三 條小龍已經修複創傷重新起飛,可是香港還在那裏停滯不前,找不到經濟起飛的新方向,這幾年製定的幾乎所有的所謂經濟振興方案,都有點"病急亂投醫"的味 道。最可笑的是,香港還在那裏端著殖民地時代的架勢,很不情願與大陸合作,尤其是與深圳的全麵合作。即使在羅湖二十四小時通關的這麽一個小題目上,香港本 地居民給政府的壓力很大,但是政府也不肯通融。

國世平:香港的眼光,應該朝北看,應該一起推動中國科技的三大轉型。九十 年代初,我提出中國科技應該完成三大轉型,第一是中國的科技重心從北方轉到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南方來,這是戰略性的地區轉型;第二是加快軍用科技向民用科技 的轉化,因為我們的軍用科技跟民用科技是脫節的;第三是計劃科技向市場科技轉換。九三年,深圳開始實行這樣的戰略轉移,把整個經濟資源的重點,向高科技傾 斜。當時《證券時報》記者來采訪我,要我比較上海、北京和深圳的高科技發展,我說,深圳發展高科技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因為它背靠香港這麽大的一個融資 中心;上海缺乏這個便利條件,科技風險的融資問題不太容易解決;而北京我認為不太具備發展高科技的條件,因為從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在一個政治中心的城市 裏,它的高科技發展是一定受到限製的,那裏精英人才的目標取向是到政府裏當官去。當年在深圳設立經濟特區時,它的GDP總產值,僅僅隻有廈門的十分之一, 而現在已經是廈門的八倍,並且超過了天津。每年的經濟成長速度,不少於百分之十七,有幾年還是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三十地增長。經濟高速發展的動力,主要靠 高科技。同時,深圳的金融業也發展得很快,大量地吸引了外資銀行,很多外資銀行要在深圳設立辦事處,把深圳作為進入中國的跳板,而且有一個趨勢,現在香港 的許多銀行都已經把自己的公司往深圳遷移,準備開展人民幣業務。深圳寫字樓的樓價,隻有香港中環十分之一,而高級雇員的工資可能隻有香港的幾十分之一,同 時,深圳的銀行服務時間比較長,沒有節假日,星期六星期天照常營業,春節也一樣,年初一也開門。不像香港,一到周末,或公眾假日,銀行就全部關門了。深圳 的銀行服務,在某些方麵比香港做得更好。深圳現在已經成為地區的金融中心,等到二板、三板上市以後,部分融資更可以在深圳進行,不需要再到香港去了。還有 深圳的港口,它的發展速度也很快。當年鹽田港開始興建時,我就認為鹽田港的將來會超過香港的葵湧碼頭,變成這個地區的最大的港口。很多人不相信,認為鹽田 港的效率沒有葵湧高。可是,鹽田港現在是世界十大港口之一、中國的第二大港。深圳曾多次向中央打報告,要求減少鹽田港的關稅限製,可是到現在為止,還沒有 獲得批準。這裏最大的原因,就是中央不希望看到香港的葵湧碼頭被那麽快地衝垮。你看鹽田港的費用,隻有葵湧港的四分之一,新加坡的費用也隻有葵湧港的二分 之一,你這麽高的費用我為什麽要到你那裏去?這是不可能的!如果中央不是向香港實行政策傾斜,那麽鹽田港將在非常快的時間內,超過葵湧港!

張文中:深圳對香港的經濟壓力,是多方麵的。從香港本身來說,其實它也不斷在尋找方向,調整自己的產業結構,比如提出興建數碼港、中藥城等等,你不認為香港已經開始重視高科技的發展嗎?

國世平:九十年代初,我在香港的研討會上提出我對香港經濟結構的看法,他們不屑一顧。對香港震動最大的,是亞洲金融危機,但即使到了那時,包括香港的政 府官員在內,也認為香港經濟的基礎很好,金融危機過去以後,香港的經濟會很快複蘇。當時,我就認為不可能,因為它沒有基本的產業,金融服務業必須在其它的 經濟發展得很好的情況下,你才可能複蘇。現在看來,香港的經濟複蘇是比較慢的。金融危機以後,香港未來的經濟發展由什麽來支撐?到現在為止找不到一個支撐 點,很迷茫。比如,到現在為止,他們還沒有認識到政府轉型的重要性。以前香港政府長期奉行的經濟政策是"積極的不幹預",讓市場來公平地分配資源,但是, 如果你真的決定發展高科技的話,那麽發展高科技是一種高風險的行業,政府必須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原來的"積極的不幹預"政策就必須調整,政府必須要對經濟 進行幹預。其實,行政長官董建華也想有所突破,不過他一有動作,就在香港受到廣泛的批評,包括工商界、學術界,認為他這麽做可能會改變香港一貫的經濟政 策,可是,如果政府不下決心對高科技產業的投資做重點扶植的話,發展高科技是沒有可能的。

張文中:香港的經濟結構,以前 就存在很大的問題。在八十年代初,亞洲四小龍中,除了香港之外,其它三條龍都及時地實現了產業轉型,向高科技發展,而香港這時正好遇到了中國大陸的改革開 放,趁機把自己的製造業向北轉移,用降低成本的方法保持經濟發展的高速度,錯過了高科技發展的最好時機。

國世平:這就 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八十年代初,台灣、南韓和新加坡在產業轉型時,都麵臨很大的問題,他們沒有別的出路,隻好被迫向高科技發展。但是香港沒有這 個問題,它在大陸找到了經濟發展的"第二春"。如果在那時它實現產業轉型的話,條件要比其它三小龍好。我一直認為香港必須保持兩個工業的發展,第一,是香 港境外的工業,把本來的傳統工業放在香港以外去發展;第二,是香港境內的工業,就是發展自己的高科技產業。不過,香港的大部分學者和政府官員一直認為沒有 必要,他們認為香港發展金融服務業就足夠了,包括中大的宋恩榮也對我說,香港有它的中介優勢,但是我覺得隨著大陸的經濟開放,大陸跟外界的經濟聯係越來越 直接,本來由香港擔負的那種中介服務,很快會由大陸自己來承擔,不再需要通過香港,因為繼續由香港承擔的話,就會增加交易成本,等到大陸開始不再請香港承 擔的時候,香港的優勢就會逐漸消失了。這是一定的。從曆史來看,我一直認為香港是很有運氣的。五十年代初,正當香港跟隨英國政府對中國實行禁運,對香港的 轉口貿易有一個毀滅性打擊的時候,卻有中國內戰以後大批工業資本轉移到香港來,使香港的製造業得到發展。六十年代,發達國家的傳統產業開始轉移,香港也及 時實現了又一次的產業轉型,同時亞洲許多國家發生戰爭,越戰、緬甸政變、新加坡獨立、馬來西亞獨立,等等,使大量的資金源源不斷地流向香港,用發達國家的 話來說,就是打破了貧困的陷阱,導致香港暴發起來。到七十年代末,香港的產業又沒有路可走了,卻遇到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又帶動它的經濟發展。之後,是九 七年回歸時,中英兩國政府的合作非常困難,磨擦很大,香港遇到很大問題,但是歐美各國在香港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盡管中國與他們的矛盾很尖銳,他們也不敢 把香港搞垮,這又是香港的一次運氣。但是,亞洲金融危機來了,香港躲不過了。

張文中:地產業曾經是香港經濟的三大支柱之一,但是經過九七金融危機之後,一蹶不振,至今也沒有恢複元氣,與此同時,深圳價廉物美的樓盤又不斷湧入香港的地產銷售市場,更令香港地產業雪上加霜。你覺得香港地產業的出路在哪裏?

國世平:一直到現在,香港的大財團都是以地產為主的。在九七之前,我就做過一個判斷,認為香港的房地產今後不可能再得到發展。當時,我就勸香港朋友說, 你的房子應該賣了,不要被九七炒作所迷惑。我為他分析說,上水到羅湖隻有五分鍾的車程,它的樓價比羅湖高七倍,沒有理由的!你到歐洲去看,連國家與國家之 間的界限都衝垮了,那麽當九七香港回歸之後,香港和深圳已經同屬一個國家了,隻是靠邊界的人為管製,難道就能維持相距五分鍾車程的兩地的樓價可以相差七 倍?不可能的!經濟的力量是最強大的。現在深圳的人大代表正在要求把內地到特區的關卡拆掉,不要再有一線二線之分,看來這也是勢所必行,到那時,深圳這邊 的土地將是無限大的,樓價還會下調,香港的樓價所受到壓力還會更大。香港怎麽辦?香港的地產業已經不可能再回到以前的黃金時代。我看到李嘉誠有一個說法, 說香港的地產商如果到現在為止還以為靠地產就可以壟斷一切,就大錯特錯了。他也看到這一點。香港再靠高地價政策,是不可能的,隻會慢慢跌下去。你從紅磡到 羅湖,如果用高速鐵路連接,不過十分鍾車程,你怎麽可能再維持高地價高樓價?如果你還沒有行動的話,你將來怎麽辦?

張文 中:但是香港的高地價高樓價是曆史形成的產物,如果一下子跌得太厲害,實際上市民的整體承受能力也有限,現在樓價整體已經跌了一半,很多中產階級人士成為 負資產,再這樣下去,樓價可能隻有以前四分之一了,那麽可能對香港的整體穩定會造成更大的衝擊,這可能是港府更擔憂的事情。

國世平:對,所以,從現在開始,就要未雨綢繆。九七金融危機之後,香港非常迷茫,它不知道應該怎樣做,它沒有一個清晰的發展路向。很多人批評香港官員無 能,董建華無能,等等,我倒反而覺得他們是做得不錯的。為什麽呢?你看,香港現在並沒有一支很好的研究力量,以前有關的政策研究都是靠英國去做的,香港出 了什麽問題,英國會加以研究,製定一個方案出來,香港的官員隻要照方案執行就可以了。九七回歸以後,英國撤退了,中國並沒有接手這種功能,因為如果×央政 府為香港研究什麽方案,會被認為幹預香港的內部事務,而香港本身對自己也沒有很好地研究,因為它沒有人才,也沒有這樣的機製。你看北京,在製定一些重大政 策的時候,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務院發展中心,各部委有研究所,中×中央還有研究室,各地還有大學,很多很多的研究機構,各種各樣的研究人才。政府出台做 一個事情,它有很多選擇,有各種方案擺在麵前,一個當官的隻要在很多方案中去選擇一個出來,或者把幾個方案綜合成一個好的方案出來,就可以了。但是,香港 沒有這樣一個機製。香港隻有一個由幾個人組成的中央政策研究小組,香港的各個部門也沒有自己的研究力量,政府沒有一個很好的智囊團,它的政策陷於很大的盲 目性。香港沒有所謂的決策科研化,你看日本,你看南韓,在做一個決策時要經過多少科學的研究。即使像深圳,在做一個決策時,也有各種各樣的方案供它選擇, 還有很多專家和學者來進行評估和論證,但是香港有嗎?所以,董建華能夠做到現在這樣子,已經算很不錯了。香港沒有對政府決策做科學評估和科學論證,帶來的 問題是,第一,慢;第二,搞不清方向;第三,它處於守勢,不敢采取攻勢,沒有進取性。其實,北京非常清楚香港的問題在什麽地方,但是沒有辦法進行幹預,有 了好方案都不敢給你。所以,香港政府的決策,很大程度上還是個人的"長官意誌",在一個小圈子裏幾個人做出來的,受到很大的限製。香港經濟的另一個大問 題,就是所謂積極的不幹預政策,不改變這個政策,等於把自己的手腳捆起來。

張文中:那麽,香港經濟的前景在哪裏?香港將來怎麽辦?

國世平:十年前我曾經提出過一個設想,建立一個"港深城",就是香港深圳經濟一體化。由兩地政府的力量來整合,這個過程可以加快;如果政府不幹預,比如 香港方麵不願意這樣做,它仍然會完成這個過程,因為經濟力量是不可抗拒的,但是香港會付出更大的代價。香港和深圳是一對孿生子,他們的命運已經捆在一起 了。從前,是深圳受到壓力,曾經發生過兩次大的爭論。一次在八六年,有很多人認為深圳不行了,比如陳文鴻,北京很重視他的觀點,但是,當時我就認為深圳不 會完蛋,我說你看在羅湖橋上有多少香港人往深圳跑,在這麽一個充滿活力的經濟中心跟前,你沒有理由會垮台的。果然過了沒有多久,深圳股市的發展,一下子帶 動了經濟。第二次是九一年,大量的外資向東莞惠州轉移,深圳又一次麵臨困難,又有人說深圳不行了,我還是堅持這個觀點,香港沒有問題,深圳也不會有問題。 隻要看羅湖橋上有多少香港人過來,他身上有錢,這種資金流向就會找到發展。現在,香港遇到很大的困難,我仍然堅持自己的看法,深圳這麽有活力,香港也不會 太差的。如果說前一階段是香港推動了深圳的經濟發展,那麽現在則是深圳反過來要推動香港的經濟發展。

張文中:你覺得未來香港和深圳兩地經濟互動的趨勢,可能會有哪些方向?

國世平:可能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深圳的高科技公司的總部,將來會放到香港去,它要利用香港的融資渠道。你在香港上市或融資,如果隻是在香港租一個很小 的寫字樓,那麽銀行對你這家公司是不會有信心的。現在香港股市的紅籌股都遇到這個問題,第一步的融資都做得很好,第二步,人家一看你的門麵,你是一個小辦 事處,他怎麽對你有信心?怎麽去買你的股票?假如我把公司總部搬到香港去,人家一看,啊,國際跨國公司,對你就有信心了。通過香港的融資途徑,為公司籌集 源源不斷的資金,將來甚至可能上升為藍籌股。另外,它還可以利用香港的市場,因為香港對國際市場的敏銳度是非常高的,而且非常方便,它搬到香港去,利用香 港的市場人才,開拓整個全球的科技市場。還有香港的訊息市場,是全球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利用它,深圳的高科技產業可以更快更多地獲得高科技信息。在這些方 麵,香港的優勢是無法取代的。這些公司總部進駐香港之後,會穩定香港寫字樓的樓價,也解決了香港高層管理人才的就業問題,帶動香港經濟的增長。

張文中:你的意思是說,讓深圳一定數量的高科技公司到香港建立起有規模的營運總部,從而刺激香港本地的各種市場需求?

國世平:是的。未來兩地經濟互動趨勢的第二個方向,是大量處於失業或半失業狀態的香港低層次的勞工,將來可以流向深圳去求職。微軟的副總裁曾經對我說, 深圳沒有勞工。我聽了大吃一驚,深圳這麽多人,怎麽會沒有勞工?他說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原來意義上的工廠的勞工,一個月兩個月就把技術學會了,他們的最大 問題是農民工,洶湧而來,洶湧而去,做幾個月就回去結婚了。但是高科技企業的勞工要有一定的積澱,要對他們進行係統的培訓,所以希望對他們培訓完了,不要 走了,最好是兩三年內不要流動。在上海,就有這個優勢。那些高科技企業招收的都是當地人,比較穩定。但是深圳不行,深圳大多都是外來人口,高素質的技術人 才多,外地農民工也多,中層的技術工人比較缺乏。怎麽辦?我認為,這個斷層可以由香港本土低層次的勞工來填補。我看到現在就有很多香港人到深圳來打工,現 在分布的行業主要在精品店、名牌時裝店,她們懂粵語,還會說英文,每月工資兩千元,做生意比較靈活。請一個內地人也要一千五,多五百就可以請一個素質好得 多的香港人,老板願意。我們做過一個計算,香港和深圳的生活指數比較,是四比一,兩千元的工資,可以達到香港八千元收入的消費水準,所以即使深圳工資隻有 兩千元,也有不少香港人願意來做。如果將來在深圳的高科技企業大量招收香港勞工,一方麵為深圳解決勞工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麵也為香港減輕了就業壓力。

張文中:我想,恐怕大多數香港人還不會接受這樣的生活方式。到深圳來做管理階層或許還可以考慮,做普通勞工不太可能。在觀念上也不能接受。

國世平:還有兩地居民互動,現在每天都有很多香港人跑到深圳來消費,到深圳來買便宜貨,香港政府現在也隻是想怎麽樣把這些到深圳去消費的香港人拉回去, 其實也可以換一個思維方向,有沒有想過把一部分深圳人吸引到香港來消費呢?深圳的有錢人很多,他們很想節假日帶著全家大小一起到香港來消費,但是手續很不 方便,他們根本並不在乎香港買的東西很貴,隻在乎服務質量和名牌,而且他們認為到香港來度一兩天假是一種權力或地位的顯示。香港總是擔心深圳人過來了,會 去做黑市勞工,而沒有看到這些深圳的高收入階層到香港來度假會大大帶動香港的消費,大大帶動香港的飲食業、零售業,而且這些深圳居民本身就很有錢,怎麽可 能到香港來黑市勞工?讓他們做什麽工作?香港可以創造一些條件,讓這些深圳居民來往方便,出入自由。

張文中:不過,這可能牽涉到香港出入境管理的一些大的政策的改變,實施起來恐怕不是那麽容易。要看港府有沒有決斷?

國世平:還有教育。深圳的教育資源是非常豊富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現在深圳的高中生出國讀書,每年四五十萬學費和生活費,那些家長很願意拿出來。他 們有的去英國,有的去美國,有的去新加坡,就是沒有去香港的。不是不想去香港,而是去香港讀大學的手續,比到英美那些國家更難、更麻煩,或者說,簡直沒有 可能。其實,教育是一門非常賺錢的行業。許多國家都明白。像澳洲、日本等國家是作為一個產業來做的,我就不明白,為什麽香港就不去做?現在深圳的社會趨勢 是向高學曆提升,國內的名校滿足不了需求,香港的大學完全可以順應這種需求,向深圳擴大招生,這樣立刻就會產生經濟效益。這些深圳學生到香港來讀書,要消 費,要租房子住,對大學區附近地區的樓價也有支持的作用。香港不做這件事,我覺得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我對香港的官員提過這個建議,他們也說不錯,但是 不知道如何著手去做。香港的大學沒有私立的,都是公立,由政府撥款。如果是私立大學,早就去開拓這條財路了。所以,我覺得大學也好,政府也好,都是養懶人 的地方。這是香港一個很大的問題。

張文中:我看你經常來往深港兩地,又在香港大學兼課,教中國經濟,還有許多研討會請你來,有的還是香港政府部門出麵的,看起來對你的觀點還是相當重視的。你的感覺裏,香港的學者或官員,現在已經接受了你的觀點嗎?

國世平:沒有,我覺得香港到現在還是很抗拒的,不太認同我的觀點。學術界好一點,有幾個從事工業研究的學者同意我的看FA,但是,大部分學者和官員是不 同意我的看FA的。對於深圳方麵提出的許多有關科技合作的建議,香港是不太接受的,到現在還是放不下"大香港"的架子,看不起深圳。我認為,香港深圳一體 化的趨勢,是必然的,如果你認識到了,順應這種趨勢去做,過程可能順暢一點。如果你不認識,甚至抗拒這種趨勢,但是經濟的力量是無法抗拒的,任何人為的因 素都是沒有用的,這個過程仍然會自然地走下去,可能緩慢一點,而這樣緩慢的自發過程會讓香港付出更高的成本,更大的痛苦。(摘自因特虎)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