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法國年輕人在中國像幸福的公雞
【法國《世界報》12月23日報道】題:在中國像一隻幸福的公雞(“公雞”是法國民族的精神象征———本報注)(記者阿羅德·蒂博)
他們年輕,擁有傲人的學曆,並決定出國發展。他們不一定擁有相同的政治觀點,但來到這裏都是為了追求同一件事:機遇。因為他們覺得法國的機遇太少了。
法國駐上海領事館登記在冊的法國人有1.2萬,如果算上未向領事館申明的人,可能達到1.6萬人,這是亞洲最大的法國人聚集地,而且他們的人數還在增加———1985年隻有71人。
29歲的伊麗莎白·格羅芒創建了一家紅酒投資公司,目標為“具有巨大潛力的中國白領”以及外國人。她說:“這是看好新興市場的實力。”她雖然欣賞法國式社會保障,“但首先背上負擔的是企業主”,法國企業家“不堪重負”。
格羅芒女士的生意依賴法國紅酒在中國的良好形象。她說:“從文化視角來看,我們的確備受尊敬。我們的作家、曆史、建築和語言在這裏大獲推崇。”
每個人都提到仿佛巴黎地鐵內一樣沮喪的氣氛。克洛艾·德托爾西說:“在法國,我們生活在金絲鳥籠裏:我們有各種資助和優勢,我們的薪水可以讓生活十分舒適,相比而言中國人卻努力打拚。然而我們意識不到這些優勢,抱怨個不停。”27歲的她是一個金銀器藝術家在中國市場的代理。2008年,她離開法國,“我們想在一個充滿活力和令人振奮的環境中試試運氣”。
吸引他們來到上萬公裏之遙的東方的首先是職業前景。奧古斯丁·米索夫已在上海生活了兩年半,近期不打算離開。“我擁有碩士學位卻在法國找不到工作,這真讓我苦惱。”他在上海卻成為某谘詢公司的一名主管,負責一個15人的部門。米索夫說:“我在法國得不到這樣的薪水,也得不到這樣的職務。”大部分人對法國經濟
較為悲觀。米索夫說:“很多朋友詢問我在亞洲有沒有門路。在這裏,我見過有人回國卻找不到合適工作,他們在想為什麽不再次出國。”
拉姆齊·沙班也持有相同的就業觀。他在上海工作5年了,是法國巴黎銀行在當地的一名主管。他說:“我很快就獲得了職務和信任。在中國,你證明自己,別人就給你成功的機會。”
中國人也希望擁有更多自由和社會保障,“但他們清楚自己處於經濟過渡期,目前的首要目標是努力工作振興國家。個人幸福還排不上第一位”。
沙班的父親在17歲時離開突尼斯前往法國,在裏昂完成學業。這個年輕的企業管理人員說:“當時對他來說,法國代表著工作和未來。我覺得自己在做同樣的事情。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2/12/25/2142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