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的第三次技術革命,也即信息革命,不僅首先發生在美國,而且也給美國九十年代及之後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繁榮,這股IT的浪潮直到現在都深刻地影響著當代全世界的生活。
為什麽這次IT 的浪潮,不可能首先出現在中國?------那是因為中國的工業化步伐開始得太遲了,導致中國錯過二戰科技大爆發的盛宴,當然後來也就享受不到二戰的科技紅利所帶來的各種好處。
一切都是有因,才有果的。
我們不妨看一看世界第一台計算機的出現以及互聯網的發展曆史,從中不難發現,在經曆了二戰科技大爆發之後,美國一些先進的軍用科技是如何實現軍轉民,並獲得巨大的商業成功的。
(zt)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戰火催生的龐然大物
電子計算機的出現盡管隻有60年的時間,但它的誕生卻是人類數百年努力的積累。早在17世紀,一批歐洲數學家就已開始研製計算機。1642年,為了協助擔任稅務局長的父親,年僅19歲的法國數學家帕斯卡成功地製造了第一台鍾表齒輪式機械計算機,但僅能做加減法運算。在此基礎上,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於1678年發明了可做乘除運算的計算機。但這些機械計算機的性能過於落後,遠遠滿足不了人們的需要。一百多年後,英國數學家巴貝奇於1822年設計出了一種更為先進的計算機。遺憾的是,由於當時工業水平所限,巴貝奇的設計根本無法實現。
此後一百年間,人類在電磁學、電工學、電子學領域不斷取得重大進展,為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戰爆發後,美國陸軍軍械部為研製和開發新型大炮,在馬裏蘭州的阿伯丁設立了“彈道研究實驗室”。極為繁重的計算任務令那裏的研究人員大傷腦筋。盡管實驗室雇用了200多名計算快手,還是捉襟見肘。他們迫切需要一種新的計算機器,以提高工作效率。就在人們一籌莫展之時,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機學院的莫克利博士提出了試製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設想。他的設想吸引了陸軍軍械部,他們立即要求莫爾學院擬定一份研製計劃。
按照科學家們的估計,製造一台電子計算機所需的經費為15萬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因此遭到了軍方內部很多人的堅決反對。眼看研製電子計算機的計劃就要夭折,美國著名數學家維伯倫博士堅定地站到了支持者的行列裏,他最終說服了美國軍方。經過兩年多的緊張研製,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終於在1946年2月14日問世。而它的開發經費幾經追加,最後達到48萬美元。
這台名為“埃尼阿克”的電子計算機,如今看來簡直就是一個怪物。其內部有成千上萬個電子管、二極管、電阻器等元件,電路的焊接點多達50萬個;在機器表麵,則布滿電表、電線和指示燈。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它的耗電量超過174千瓦小時,據說在使用時全鎮的電燈都會變暗;而且它的電子管平均每隔15分鍾就要燒壞一隻,科學家們不得不滿頭大汗地不停更換。然而,“埃尼阿克”的計算速度卻是手工計算的20萬倍、繼電器計算機的1000倍。美國軍方也從中嚐到了甜頭,因為它計算炮彈彈道隻需要3秒鍾,而在此之前,則需要200人手工計算兩個月。除了常規的彈道計算外,它後來還涉及諸多的科研領域,曾在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55年10月2日,“埃尼阿克”宣告“退役”後,被陳列在華盛頓的一家博物館裏。
三台電子計算機競爭“世界第一”頭銜
有趣的是,對於“埃尼阿克”頭上的光環,多年來始終存有爭議。實際上,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英國1943年研製出來的“巨人”計算機才是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隻不過它一直處於保密狀態。直到1975年,英國當局解密了相關檔案,人們才對這一內幕有所了解。
原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了破譯德國人的一種機械式密碼,英國情報機關與數學、電子學專家合作,於1943年研製出了一種大型電子運算裝置,並稱其為“巨人”機。在“巨人”機發明前,英國破譯德軍的高級密碼需要6至8個星期,而使用“巨人”機後則僅需6至8小時,自它投入使用後,德軍大量高級軍事機密很快被破譯,大大加快了納粹德國敗亡的進程。出於戰爭的需要,英國將其視為“超級機密”。據說為保守秘密,英國不惜將10台同類計算機在戰後秘密銷毀。不過也有人認為,“巨人”機還算不上真正的電子計算機,而是介於繼電器計算機與現代電子計算機之間。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美籍保加利亞人、物理學家阿塔納索夫才是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者。早在1939年12月,他就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但由於當時正值二戰,他沒有申請專利,也沒有公布資料。盡管眾說紛紜,“埃尼阿克”仍然是多數人公認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60年前的情人節也因此被永遠載入了人類發明史冊。
電子計算機因總統大選一夜成名
“埃尼阿克”誕生之初,由於它存在諸多缺陷,無法廣泛應用。直到1951年,莫克利和埃克特在“埃尼阿克”基礎上研製出了UNIVAC(通用自動計算機),電子計算機才開始從實驗室走向社會。不久,一件偶然事件的發生,又使其知名度迅速提高。
1952年,適逢美國大選。為了對選舉資料進行處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租用了UNIVAC,用來預測大選結果。選舉結束後僅僅45分鍾,UNIVAC就計算出艾森豪威爾將以438票的絕對優勢贏得勝利。但在選舉前,幾乎所有的專家和媒體都預測競選雙方勢均力敵。所以對於計算機的預測結果,廣播公司拒絕報道。工程師們隻好重新計算,但該計算機仍堅持艾森豪威爾將大獲全勝。當選舉結果正式揭曉後,所有的人都驚呆了:艾森豪威爾實際得票為442票,UNIVAC的預測隻有不到1%的誤差率!從此,整個世界開始對電子計算機的功能有了新的認識,電子計算機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從那時起到今天,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可謂一日千裏,它不但廣泛地應用於人們的社會生活中,而且直接引導著當今信息社會的發展。毫無疑問,電子計算機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如今,它已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並將在未來繼續扮演重要的角色。
(zt)互聯網的發展曆史
1、1969年,為了能在爆發核戰爭時保障通信聯絡,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ARPA資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分組交換試驗網ARPANET,連接美國四個大學。ARPANET的建成和不斷發展標誌著計算機網絡發展的新紀元。
2、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計算機網絡蓬勃發展,各種各樣的計算機網絡應運而生,如MILNET、USENET、BITNET、CSNET等,在網絡的規模和數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一係列網絡的建設,產生了不同網絡之間互聯的需求,並最終導致了TCP/IP協議的誕生。
3、1980年,TCP/IP協議研製成功。1982年,ARPANET開始采用IP協議。
4、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資助建成了基於TCP/IP技術的主幹網NSFNET,連接美國的若幹超級計算中心、主要大學和研究機構,世界上第一個互聯網產生,迅速連接到世界各地。90年代,隨著Web技術和相應的瀏覽器的出現,互聯網的發展和應用出現了新的飛躍。1995年,NSFNET開始商業化運行。
5、1995年以來,互聯網用戶數量呈指數增長趨勢,平均每半年翻一番。截止到2002年5月,全球已經有5億8千多萬用戶。其中,北美1.82億,亞太1.68億。截止到2001年7月,全球連接的計算機數量約1.26億台。互聯網還在以超過摩爾定律的速度發展。
九十年代的信息革命為什麽發生在美國,而不可能是中國?且看美國軍用科技的軍轉民
所有跟帖:
• 回過頭看,信息革命是美國給自己埋雷,屬自宮一類性質的。 -michaelg- ♂ (0 bytes) () 12/18/2012 postreply 07:46:31
• 二戰沒有戰火的大陸吸引了大量猶太科學家 -唵啊吽- ♂ (87 bytes) () 12/18/2012 postreply 07:59:38
• 社會進步的動力是合理的製度 -虎落平原- ♀ (176 bytes) () 12/18/2012 postreply 08:12:07
• well said. -老看客- ♂ (0 bytes) () 12/18/2012 postreply 08:22:56
• 回複:社會進步的動力是合理的製度 -侃-侃- ♂ (156 bytes) () 12/18/2012 postreply 13:12:29
• 我倒是認為主要是中國在言論方麵的壓力太大,這種傳媒技術的在這種壓力下有突破不太可能 -547788- ♂ (42 bytes) () 12/18/2012 postreply 12:44:18
• 關鍵是中國很多知識分子認為,軍用就是軍備競賽,中國就會輸。 -Wuli98- ♀ (426 bytes) () 12/18/2012 postreply 14:35:55
• 哪一個重大科技發明來自中國啊?國人的特色就是跟著別人後麵跑,但可以有點小改進 -小酒蟲- ♀ (0 bytes) () 12/19/2012 postreply 07:47:24
• 很簡單,你看中共政府對IP電話的壟斷態度,就知道為什麽了。 -共-產-黨- ♂ (0 bytes) () 12/19/2012 postreply 18:48:12
• 簡單的一個道理,軍用品科技水平比民用的領先30年 -為烈士注冊- ♂ (0 bytes) () 12/20/2012 postreply 08:4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