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旦大學環境係馬臻:海歸——評職稱的艱辛(ZZ)



海歸——評職稱的艱辛 精選


1 擦肩而過

2008年8月,我還在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做博士後。收到一封國內同行的電子郵件,
說他們大學正在招聘教授,給“百人計劃”,讓我去申請。當時我腦子裏第一反應就是
不想去。一些海外中文網站上流行這麽一種說法,國內教授的學術水平比不過海外博士
後。於是當時我的反應是,不稀罕這個教授頭銜。

2008年12月底,我在拉斯維加斯和妻子度假,收到一所985高校係主任電子郵件,想讓
我過去做教授和學科帶頭人。一開始我不想去,但電子郵件來多了,也上對方的網站了
解些情況。周圍的同事都說,如果能去那裏,把一個學科建設起來,以後說不定能成為
“一方諸侯”。但妻子苦苦勸說我,特別是她那句“不想讓孩子在冰天雪地度過”讓我
猛醒。

2009年2月,和以前碩士生導師拜年,順便提及此事,她回複:“如果你想回複旦,可
以和我聯係。”看到那一句,我頓時感到陽光照亮了我的前路。正在申請之前,新校長
上任,提高了海外博士後直接引進為研究員的門檻。雖然環境係同意給我研究員職位,
但學校給副研究員。

回國後,有知情的老師說我“被騙了”,因為其他院係有的人一開始也給副研究員,但
他/她說“你不給我研究員,我就去北大/南大了”,馬上給他/她研究員。無論如何,
我不習慣幹這事,不但不會申請自己明明不想去的學校,也不會利用不想去的學校去“
蹺”自己想去的學校。為此,我付出了“代價”。

2 現實和心態

回國之前,對自己很有期待。看著以前拍的照片,那架勢仿佛自己是“學術大師”似的
。可是2009年11月回國後,一下子從雲端跌落到了人間。和別人合用辦公室、實驗室,
評碩導得等時間,申請新的課程也被“槍斃”了。我和老同學吃飯時,反複提到自己是
“引進人才”。他說:“還把自己當作‘引進人才’啊?到了這裏,就是這裏的一分子
了啊。”正如禪宗六祖慧能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頓悟一樣,聽到這句,我醒了。

我寫道:“是啊,我成了這裏的一分子。也許從入職那天起,‘海歸’的標簽就被撕去
了。海歸,不也一樣要參加教學、申請項目、發表論文才能生存下去的嗎?海歸,不也
一樣要和別人競爭評教授的嗎?我不再刻意提及自己是海歸,甚至忘記了自己的職稱。
我是複旦大學一個普通的青年教師,每天騎著自行車上下班,自己跑倉庫購買試劑、自
己做實驗的那種。回國前夕‘縱橫馳騁’的‘豪情壯誌。就像霧一樣地散了,留下的是
真實的職場和真實的自己。”

當時我對評教授並沒有特別在意,因為我認為首先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才考慮升
職。在外地開會,我對一個“粉絲”說:“教授的頭銜就像是路邊的一塊石頭、一個電
線杆,我不在乎什麽時候去取。君子‘直行其道’,就自然而然地經過了那道風景啊。”

3 淡定?

現在想想,我當時說的那話的確是對的。因為教授的頭銜就像我頭上的一頂帽子,並非
“實相”。然而,那時的淡定是建築在一個假設前提上的——我評教授如“囊中探物”
。但其實並不是如此。

2011年7月,係主任告訴了我們,可以申請晉升。我當時並不怎麽想申請。首先我很要
麵子,怕被別人拒絕很丟臉。其次我覺得屁股都還沒有坐熱就評教授,也說不過去。可
是有人對我“勸進”,而且,傳著一個消息:我們係有可能和別的係進行學科融合,這
就意味著以後評教授要混在一起競爭了。在這種氛圍中,我的從容淡定丟到爪哇國去了
,決定“參選”。

評教授並不是看你有多強,非常重要的是你和誰一起競爭,誰是評審人,有多少個名額
。由於係裏20多個副教授隻有一個教授職稱名額,我心裏很沒底。另外,評教授並不是
看你總共發表多少SCI論文、影響因子總合是多少。現在一種傳統的審美標準就是看是
否全麵發展,比如上過多少門課、帶過多少研究生、拿到多少項目、獲得什麽榮譽稱號
和省部級獎項。而這些,顯然需要時間去累積。並且主要看入職後的成果,入職前的文
章再多,都已經“報銷”了。海歸入職時間過短的話,根本無法勝出,除非發表Nature
,或者別人都不符合條件。可是我們係有很多符合晉升條件的老師,他們在好幾年前入
職,現在都成長起來了。當然,還有很多別的考慮因素,例如學科布局、隊伍建設、有
沒有行政職務等。那次申請,我比第一名少一票,落選。

4 勘破實相

我靜下心來,更加清楚地認識了自己。我問自己一些問題:評上教授,能讓自己的學生
不發SCI就能畢業嗎?比別人晚一、兩年評上教授,是否表明我就比不過別人了?評上
教授後,是否可以歇息了?我找到了內心的答案。看著老婆孩子熱炕頭,我知道,“留
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我努力地工作著,並非為了評教授,而是出於對工作的熱愛
。在這個階段,我從一些書中得到很大的啟發。

餘惕君《人生百悟》寫道:“任何事情的成功,有客觀條件,也有主觀因素。客觀條件
、主觀因素皆為因,果由因生,因果相連,但在因果之間還有‘緣’……凡事因緣而起
,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我們麵對一件事時,要隨緣,也就是要考慮各種因素,審時度
勢,然後做出理性判斷和智慧選擇。凡事都要‘因上努力,果上隨緣’,隻要因緣具足
,結果自然就會出現。”

5 再次挫敗

今年,全係20多個副教授,又隻有一個晉升名額,我再次差一票落選,原因是“他還年
輕,入職還不滿五年”。真是無語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