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孩子們——新一代生活和就業狀況中美之比較

來源: 4Justice 2012-12-07 20:49:5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367 bytes)

今天這個題目比較大,大的都可以做博士論文了。想到這個題目的原因是因為上網看國內的錄像。我最近受了一個朋友介紹的影響,對天津電視台的‘非你莫屬’上了癮,連續看了不少集。

中國這幾年的‘真人秀’風行,不少是100%從美國搬過去的,比如‘中國好聲音’,就是美國‘The Voice’在中國的翻版。據說是美國公司投資在中國掙錢的,連出場音樂都一樣。我本人很少看中國此類節目,偶爾在網上看一、兩集,但馬上就膩味了,能夠看下去的不多,但是除了‘非你莫屬’之外。

我感覺這個‘非你莫屬’還是不錯的,特別是幫助我了解了國內的就業競爭情況,工資收入水準,大學生們的校園和課外生活狀況,海歸的待遇和歡迎程度,職業場上中國老板們的水平,還有不少國內的新鮮詞匯,比如‘打醬油的’形容混日子的就是最近才知道的。‘非你莫屬’的主持人張紹剛反應靈敏、除了有個別場次他失去了風度,場麵有點失控外,他大都能控製局麵。他的歸納總結能力很強,廢話比較少,話語基本幽默得當,節目有一定趣味性。當然他有時也主觀化和情緒化,引導場麵走向的次數太多,留給求職者的空間太小。

通過這個節目,我知道北京現在是年輕人紮堆的城市,還有什麽所謂的‘北漂’之說。北京每年畢業的大中專學生就已經不少了,還有許多不是北京畢業的學生也奔到這裏尋找機會。經濟發展是人口移民的主要吸引力,北京這些年來是吸引熱錢的地方。在二十多年前,年輕人是奔深圳,後來是浦東,現在北京好像是首選。

北京這些年來的變化真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反正讓我這個去過北京多次的‘外地人’,現在的‘外國人’,每次都感到新鮮和陌生。說難聽的話,這個城市在極度膨脹,房價暴漲,汙染嚴重。但是另一方麵,北京人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就業機會多,城市麵貌在更新,有些人的確能在這裏能掙大錢,要不然為什麽許多老外都在這裏‘漂’著呢。當然,這裏人們的收入差異在加大,北京人之間的生活水準可以是天地之別。

歲月如梭,轉眼間,我們這些個‘老’留學生的下一代也開始了他們的就業階段。

我有時在想,我們這批走出國門的人們如今自己‘混’的如何且另當別論,但是我們的出國是否給自己的孩子們帶來了正確的選擇呢?或者說,如果他們成長在國內,現在的情況又能如何呢?

我手頭沒有大樣本的資料,隻能從身邊和國內知道的朋友們的子女作為例子作個比較。

首先,如果沒有出國門,咱們這不少人家孩子中的老二、老三等就都不可能有了。中國80年代開始的一胎製,使得這30年中,在中國城市生活的人們基本上沒有機會生第二個孩子。當然,少數民族和農村裏有所例外,另外同二奶、三奶生的也除外,因為畢竟還是少數。反正在我認識同學和朋友中還沒有聽說同原配有第二個孩子的,有二婚生第二胎的,一定也有養著二奶、三奶的,但沒有聽說生孩子的。這可以說俺同學的品行好,也可以說是沒有本事,嘿嘿。

從這個角度來看,出國是對了,一個孩子還是太少。當然中國有自己的國情,但對一個家庭個人的利益來說,起碼應該有兩個孩子。咱這裏的朋友的妹妹有五個孩子,上次見到這五個小家夥真是開心,我們中國人家裏能有如此熱鬧的是鳳毛麟角了。其實我老李本人出國也‘掙’了一個兒子,雖然他現在的逆反心理經常讓我頭痛,但內心裏還是開心的。嘿嘿。

其次是生活環境。由父母帶到美國的第一代在開始幾年是比較艱苦的。因為父母不是上學就是打工,家庭生活水準在美國的平均之下,住著小的出租房,這些孩子和他們的同學家庭相比,比較寒顫。這批孩子可能大多數都穿過父母從舊衣服店裏買來的二手貨,吃過學校對低收入家庭孩子提供的免費午餐。

在他們的父母畢業找到工作後,這些孩子,與後來在這裏出生的孩子一樣,生活水準發生了根本變化。他們中許多家庭的生活水平應該都在所在地區的中等,甚至中等以上。父母相繼購買了在比較好學區的住房,而且大多數是獨立的‘別墅房’。孩子們開始有機會參加父母安排的鋼琴、提琴等樂器的私家課程,學校和社區收費的球類活動。許多家庭請了私人教練教授網球、遊泳等體育項目。

國內的這一批孩子生活上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是獨生子女,許多還能得到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關懷,是家裏的唯一寶貝。他們中的許多同樣有機會參加課外樂器和繪畫的訓練,參加各種學習班和私人家庭授課。

但是在國內城市裏長大的孩子,除非有個別有體育天賦被選拔出來的之外,他們能夠享受體育帶來的歡樂的人數很少。許多孩子能接觸到的體育活動僅僅局限於學校的體育課,課外幾乎沒有什麽活動。我們這裏幾乎家家都有籃球、棒球、網球器械,在國內普通人家很少能看到這些。當然,這同國內有限的社區體育活動場所有關係。美國的生活社區裏都有充足的免費室外籃球場、足球場和網球場,隨時都可以使用,即便是大都市裏也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踢球的大草坪。

這裏要排除國內那批‘富二代’孩子。他們有些甚至能進入給‘外國人’辦的私立學校,接受和國外一樣的英文教育,生活和學習環境不亞於國外。他們在畢業後都進入國外大學,鍍了金後並不希望在國外生活,因為在國內生活的更加安定和舒適。這樣的學生我在這裏見到過,但同學和朋友中還沒有,因為我的‘大款’同學很少。

但從普通老百姓的角度來看,子女生活環境在美國應該勝過中國一籌。

第三是教育。在中國孩子接受12年的基礎教育要比在美國辛苦的多。不斷地考試,想方設法進入重點學校和重點班,使得在中國長大的孩子承受極大的壓力。特別是在高中階段,大陸的孩子們幾乎沒有自己的空餘時間,很多中學甚至有‘晚自習’,實際上每個學生都要求參加,一直搞到晚上10點鍾。

這裏的孩子同國內相比是天壤之別。雖然有SAT考試的要求,有些家長送孩子參加課外複習班,但在學習和複習考試上花的時間同國內不能相提並論。所以大陸來的父母經常說這裏的孩子‘真舒服’,沒有那種升學壓力。

應該說國內孩子的基礎教育要比美國孩子紮實,雖然創造性和思維開闊程度可能趕不上這裏。知道幾個從國內高年級才來這裏的孩子,都說這裏的數學、物理、化學等科目太容易,隻有英文要下功夫。國內來的班級中等生,可以在這裏成為數學頭幾名。平心而論,這裏長大的孩子要比國內孩子在數理化做的練習題要少很多很多。是福是愁,自有公斷。

即便如此,華人子女在美國教育上仍然是優秀移民,水準高出平均水平很多。加州亞裔比例是不到14%,但加州的最好的9所UC公立大學中亞裔學生的比例平均在40%以上。美國常青藤等名校中的華裔學生比例都大大超過了華人在美國的平均數。

當然,美國的教育有不少問題。學生的選擇機會太多,使得一些學生到了大學後長時間定不下專業,或者換多個專業,遲遲不能畢業。有些孩子自控能力差,玩計算機遊戲成癮,還有完不成學業的。華人子女這樣的雖然不多,但我就知道幾位。

中國的大學教育問題就更多了。教育在中國成為商業,許多學校是以賺錢為目的,就連許多正派大學也是如此。中國的大學教育我認為趕不上美國,學校的淘汰率很低,隻要入學基本上都能夠畢業。

國內教育的另外一個失敗是很多學生不喜歡和不從事自己的所學專業。在‘非你莫屬’的節目中,有大批的畢業生是工程、法律、甚至是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可是出來後要改行,真讓人費解。原因可能是多種的,不排除國內孩子上學專業往往是父母和老師推薦的,不是自己的愛好,而且一旦入學,改變專業很難。二是學校掛羊頭賣狗肉,學生根本沒有學到真才實學,混出來的學位不頂事,畢業後根本不知道幹什麽。

我們這裏畢業的華裔學生幾乎都是在從事自己的所學專業。雖然他們沒有學習那麽多的數理化,但沒有感覺到他們在職場上是弱者,即便是在華爾街上拚搏的孩子們。這也讓我自問:孩子們是否應該都要求做那麽多的數學練習題?窮折騰那麽多的精力實際上用處很少。

還有應該是文化方麵的問題了。這裏技工學校畢業的學生歡歡喜喜地幹起藍領技工的職業,根本沒有什麽職業低下的感覺,人們對他們也非常尊重。可是國內專科畢業的都在花錢來個‘本科’畢業,繼續讓那些亂七八糟的學校撥層皮,實際上畢業後這個學曆沒有什麽幫助。

最後討論一點收入情況。中美兩國的消費水平不一樣,盡管這幾年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物價飛漲,但基本生活用品,如果不是國外的名牌,還是要比美國便宜一些。

我這裏沒有確切的統計數據,但是從‘非你莫屬’和朋友、同學孩子在北京的就業情況估計,在頭幾年工資大約為3-4千人民幣。比較好的可以在5-6千,這個範圍大都是專業比較好(計算機),學校好、或者是國企單位。也有個別接近一萬元的,一個是北航計算機專業碩士在外企工作,還有一位是中國傳播大學的研究生畢業,從事時裝雜誌的編輯工作。

如果是3-4千元的收入,還需要租房的話,在一線城市的生活是非常不容易的。5-6千還過得去,上萬元就比較輕鬆了。但是,在這個收入範圍內,買房都非常有困難。這幾年,北京和上海的房價高漲,租金提升很快,這對於在那裏沒有自己房屋的人家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負擔。所以現在經常可以看到有‘北漂’青年不得已轉移到別的二線和三線城市的報道。

在二線和三線城市裏大學畢業生的收入要低多了,新疆的情況是一、兩千元錢。當然,國內的收入不僅僅要看工作,還有許多其它住房、午餐、獎金等方麵的補助。另外,如果有了一官半職,許多花費是不用掏腰包的,甚至可以有外快。所以國內這些年的公務員雖然工資不高,但是從長遠來看,福利很好,還有權勢,非常吸引人。

據我的小樣本觀察,國內許多年輕人,即便畢業後,仍然需要父母在經濟上的幫助,成為‘月光族’和‘啃老族’。這一方麵是他們的工資低,他們需要的生活方式同收入相比差別太大。另一方麵是他們的收入的確不敵物價和城市生活水準的上漲,在中國請客吃飯隨隨便便一頓就可以是年輕人一個月的工資。

即便是考慮到中美之間物價的差異,在美國就業的年輕人的生活水準還是要比中國高得多。在我知道的華人子弟中,除非極少沒有工作的外,大都在主流社會中就業。

文科學生要困難一些,但隻要有工作,也應該有3-4萬年收入。這樣的收入養自己完全沒有問題,絕對不會當‘啃老族’。

計算機和工科畢業的華裔學生一般開始都能拿到年薪5-6萬。如果沒有學生貸款要還的話,生活綽綽有餘。這個水平的華人子弟比例很高。

華人子弟中有相當一批人從名校畢業後從事金融和商業工作,他們的年收入都在6位數以上,當然工作強度也是非常繁重。從醫學院畢業的學生就更不用發愁了,因為他們的職業已經確定他們一定是高收入階層。法學院畢業的學生如果從事政府工作收入不太高,但是早九晚五,而且政府可以免除大部分法學院花費的學費 (可以是1-20萬美金),保險穩定。在私人律師事務所工作強度大,但工資比較高。

說到這裏了,我的結論是新一代如果在中國沒有一個‘好爸爸’,或者沒有‘大誌’要做出一番大事業的話,在美國生活還是比較容易。我們美國的孩子們生活、學習、工作在這裏沒有‘吃虧’。

但是為什麽這些年大批的新一代留學生最後選擇回國了呢?有些人是要幹‘一番事業’的人,因為中國是在一個在經濟上蓬勃向上的階段,創業和發財的機會應該要比製度和規則比較健全,經濟發展緩慢的西方社會相比來得多。另外是‘水土不服’,幾年學習中吃住玩都是同華人在一起,根本沒有融入這個社會,最後隻能回國找機會。

在‘非你莫屬’的節目中,我觀察到很多出國的新一代往往是在國內上不了好大學,或靠著有錢的父母,或靠家裏的省吃儉用,在國外幾年的學習後,連當地語言都說不順當。他們這些人在當地很難找到主流社會上的工作,這是他們回國的主要原因。我到現在還不能理解這些孩子在花費了父母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人民幣後,為什麽要在國內從事每月4,000元人民幣的工作?這種投入和產出是完全不對稱和不合情理。當然,回到國內生存比較容易,即便是沒有收入了,長輩會接濟幫助。實在不行了,住到父母家裏就吃喝住都解決了。在國外要單槍匹馬,沒有工作就沒有了一切,沒有能夠依靠的脊梁骨。

從看張紹剛的‘非你莫屬’,看到了國內年輕人的職業追求和生活方式,從而想起了我們下一代在這裏的生活狀況。想總結和對比一下,但沒有統計資料,隻能從自己接觸到的孩子們的現狀來概括一下了。

 新疆老李

所有跟帖: 

很不錯。 -FHZM- 給 FHZM 發送悄悄話 FHZM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07/2012 postreply 20:56:54

"The voice" 是荷蘭的版權,美國和中國都是買的, 而非中國炒美國的。 -torontohappypig- 給 torontohappypig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2/07/2012 postreply 22:03:4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