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地理漫談 -- 廣東工業化水平追趕蘇滬的漫漫長路

來源: wxcfgh85 2012-10-06 10:49:4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783 bytes)

中國經濟地理漫談一 -- 廣東工業化水平追趕蘇滬的漫漫長路

一種老聲常談的觀點是,廣東被長三角趕超了。言下之意為,粵省曾經在過往某個時期非常輝煌,然後長三角作為後起之秀,逼近乃至超越之。但是仔細梳理探 究,會發現,實際的情況是,廣東相較於蘇滬,在產業技術水平上,一直有一定差距,但是這個差距呈現的卻是逐漸縮小的態勢。

為何蘇滬並舉,因為這兩地有一定的類同性,包括解放前產業基礎的累積,計劃經濟時期的發展,改開後大力引進外資,以及產業上一直保持高技術性等等。而 同屬長三角的浙江,則是另一條截然不同的路線。如有機會,在此係列文章中另外專門探討。此外,之所以把蘇滬合並來和廣東比較,因為單取江蘇一省,則其產業 結構並不完整,包括高端服務業、港口、機場、證交所等等都被上海分割去,和粵省直接對照則不具備可比性,所以此處蘇滬合並來探討。

我們追溯曆史。以新中國成立為一個節點。當此之時,全中國的工業水平處在一個極低的程度。即使當時號稱遠東第一繁華的上海,其繁華的根本依托在於利用 長江水路和滬贛京滬鐵路向全國傾銷洋油洋釘洋火洋布等進口商品,利用此貿易差價賺取財富並由此產生依附於此的娛樂商業電影等等,當然也實行了極低程度上的 進口替代工業,但遠不能和同時代的發達國家相提並論,其他地區(東北除外)則更等而下之。從當時尚落後於美歐的日本,發動侵略數日之內可以直取中國首都, 就可以想見當時中國工業化水平之低下。當然,由於蘇滬地處當時的首都區,其人口和商業聚集能力比之其他區域要更勝一籌。如解放前夕,上海人口達到400餘 萬,而其他各城都在100萬級別。但隻是大,遠談不上強。而當時的廣東,產業主要集中於廣州一地,可以視為一個縮小版的的上海,隻是其輻射範圍隻局限於珠 江流域,可以說是既小且弱了。

計劃經濟時期:蘇滬演進成輕工業基地,廣東被遺棄發展長期滯後。在解放後,第一波工業化的高潮,可以說是蘇聯對中國的156項援建。這些援建,一部分 是恢複被破壞的滿洲國工廠,一部分則是新建。從布局上,高度集中於華北及東北區。它的建成,奠定了計劃經濟時期中國經濟北重南輕的基本格局。第二波高潮, 是中蘇關係惡化後,出於國防的考量,進行的大三線建設,也就是把裝備工業軍工工業高科技等等遷徙到西部的山區。這時候北有老工業基地,西有三線,東有華東 傳統輕工業基地,按照均衡原則,到了七十年代,應當發展南方的工業空白區了,可此時恰恰趕上了文革。所以造成的一個結果是,到70年代末為止,從浙江南 部,到福建,到廣東,再到廣西,是當時全國範圍內工業布局的最薄弱片。而上海和蘇南相對來說比較幸運的地方在於,由於北方的工業多集中於重工業,全國範圍 內需要發展一定輕紡工業與之平衡。上海蘇南有輕工業的基礎,距離北方原材料供應地也不算太遠,所以逐步演進成一個輕工業的製造基地,如肥皂、自行車、奶 糖、羊毛衫等等。產業層次不高,但規模上已經相當可觀。而當時廣東則僅僅被定義為經濟作物的種植基地。如廣州韶關幾市,有幾家小工廠,也是散小零弱。粗淺 的做下判斷,在改革開放前夕,廣東的工業化水平約落後於蘇滬30年左右。

改開早期:廣東的低水平擴張及蘇滬的重工業化。當80年代初期,廣東率先開放經濟特區,是否實現了工業水平的反超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我們務必要 破除一個久已流傳但卻有所偏頗的觀點,即80年代舉全國之力建設廣東一省。我們知道,80年代廣東享受到的最大優待是稅收的定額上解,即一定程度上的稅收 包幹。但與之相應,該時期國家也基本很少在廣東投資重大工業及基建項目。當時全國建設的重點是什麽呢?一是以葛洲壩為代表的一批大水電;二是集中布局於華 北華東的數個乙烯及煉油等石化項目;三是偏重於中西部的鐵路基建。我們進一步的深入真相,國家開放廣東的真正目的,並非要把其打造為一個重要的工業基地。 而是為了彌補當時外匯不足的困境。要工業化,就要大量進口機械、石化、鋼鐵等等大型成套設備,這需要巨額的外匯,而當時中國的出口隻依賴絲綢、豬鬃、桐油 之類土特產和少量石油出口,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故而產生了很高逆差。這時候,高看到了四小龍及東南亞地區利用出口加工獲取外匯的成功,就打算利用廣東作為 這樣一個出口加工的基地,來為其他地區的工業化賺外匯。更誇張的說,如果賺外匯幫助工業化的曆史使命完成之後,它可能被減弱或取消。隻是,最後廣東的發 展,大大的超出了領導的預想。並最終促成了中國的全麵轉型。
那麽,在並沒有最大力度支持下,廣東初步工業化取得出乎意料的成功原因何在呢?首先,是在於國際大環境的有利格局。當此之時,美國的IT產業革命方興 未艾,並播散到歐洲日本等地,發達國家都急切的向高科技產業轉型升級,勞動密集型的低端製造業被大量的外包出去或者依賴進口。這創造了一個巨大的市場。而 從供給方麵,四小龍都是人小地狹的經濟體,很快就達到飽和。而廣東攜當時中國極低的勞動力價格,闖入這樣一個無比龐大的市場,自然就擁有了幾乎無限的發展 空間,而除勞動力和土地之外的其他配合要素,則由和廣東具有血緣近親的香港人代為包辦,可以說是天造地設的完美搭配。所以,這就促成廣東在1990年前 後,經濟總量趕上江蘇。
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雖然總量追及,並不意味著產業水平也達到相當的水平。首先,彼時全國仍然是雙軌製,江蘇和上海處於計劃經濟的框架內,所以很多公 共服務是以福利的形式提供,並沒有以實際價值計入GDP中。也就是說,當時上海和江蘇的經濟,相較於廣東是被低估的。如果把這部分考慮進去,江蘇真實經濟 總量仍應為廣東1.5倍左右。另一方麵,在這十餘年間,蘇南及上海不動聲色間已然躍遷到一個更高的產業水平。表麵上看,上海產出的風靡全國的輕工業品被廣 東的產品取代,如電子表、牛仔褲、健力寶等流行全國,但是上海製造的重心已經變成汽車、船舶、高端鋼材、石化產品。這些產品距離老百姓的日常所見甚遠,不 為人所熟知,但是其占據產業的上遊,更容易攫取巨額利潤。而江蘇在此期間也發展了金陵石化、儀征化纖、揚子石化等重型工業基地及無錫微電子基地。所以,到 90年代初期,廣東距離蘇滬,其工業化水平仍有10-20年的差距。

九十年代中期至零零年代中期:廣東的初步重工業化與蘇滬的進一步產業升級。

我們回到1992年這個重要的節點試觀察之,之所以說1992重要,一方麵在於南 巡講話肯定了廣東的成就和路線,改革開放要在全國範圍內推開,另一方麵又是現在一般宣傳上所謂上海新生的起點。我們事後知道,此後上海將展開十幾年高歌猛 進的浦東大開發,但是老練而圓滑的上海人,在這個起點上,並沒有采用常規的鼓勁和造勢的宣傳手段,而恰恰反其道而行之,以一種哀兵必勝的態勢更多的突出上 海人當時的窘境,比如生存環境之差,居住條件之劣等等。但明眼人一眼可以看出,除了住房麵積小這一條之外,其他無論實際享受的物質,還是醫療科教等等公共 服務,上海人比起當時占全國絕大多數的農村人口來說,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了。最關鍵的一點是,上海表麵上市容的繁華被人超過,但是在其背後,寶鋼、上汽、 金山石化、上海電氣、江南造船為骨架的現代重工業體係,或者已然形成,或者行將完工。它們是彼時乃至今日,所處行業裏,或者全國規模最大或者技術水平最先 進的工業企業。以後的幾十年間,將以一種印鈔機的速度不斷為上海賺取滾滾財流。我們知道,此後中國為世界所熟知的,是大量製造服裝,鞋帽,機電,家電,電 子的世界工廠。而這些下遊行業,無一不依賴化工、鋼鐵、機械等為其提供上遊支持。所以下遊越是膨脹,上遊越是悶聲發大財。而下遊的門檻太低,人人都可進 入,除了最初期可以獲取超級利潤外,後來者會一直處於惡性競爭及極低利潤的生死線上。上遊或者由於審批的把關,或者由於需要的資金實在太大,長期擁有供不 應求的半壟斷地位。我們與其說,浦東大開發帶來上海繁榮,毋寧說,這些重工業為上海賺的錢實在多,所以需要浦東這麽一個地方,來展示其成功的榮耀。當然, 浦東的繁花似錦,也確實進一步的吸收了外資的湧入,帶來更進一步的提高。那是後話。
我們再反觀廣東當時的處境,表麵上看,風光無限,從 2200年前的任囂開嶺南起,第一次站在了中國第一省的位置上。但實際上卻絲毫不樂觀。廣州和深圳,是當時兩個繁華的中心城市,但它們更多是依賴貿易,展 會,窗口公司,香港人的旅遊等等賺快錢,能在全國站住腳的有實力的工業企業,鳳毛麟角。而當時廣東的工業支撐,更多是靠“四小虎”,即中莞南順,它們的產 業層次,主要停留在日化、食品、服裝、建陶這個層麵,家電已經屬於比較高端的產業。而以後它們的發展要依賴從外國或長三角輸入的上遊原材料,利潤被壓製在 一個很低的水平。但是有利的轉變也出現了,一部分高層能夠看到廣東所處的絕佳地理位置,極適合發展為和長江口旗鼓相當的一個新興重工業中心,原因會在後文 展開分析。另一方麵,稅製的改革,表麵上讓其吃虧。但是從利益等價原則看,這也使得央企開始大規模在廣東投資。基建上看,各條高速的建設,京九的迅速動工 及建成(這裏也有其他因素的幫助),集裝箱港口。重工業上,先是小規模試探性的茂名乙烯,大亞灣核電,接著有廣州石化,大亞灣煉化。廣汽主要是地方上的成 功,但是作為央企的東風日產也躋身進來。廣東的重工業化,可以說是悄然起步了,但就其規模而言,還遠不能和蘇滬相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在90年代中 期,出現了市場經濟以來第一次經濟過熱泡沫,其重災區是海南,之後十幾年都未完全恢複,而廣東的局部地方,也受到牽連。這又帶來兩個後果,第一是珠海的發 展受到影響,第二是在新世紀之後的又一次過熱泡沫中,廣東和其他一些地方截然不同的表現,這個可能在涉及浙江的章節中討論。
言歸正傳,我們再 來看江蘇呢,也並沒有閑著。從某種意義上講,蘇南可能擁有中國最好的地方政府。他們始終如一的以高度的責任感和警惕感,引領著地方進行永不止息的產業升 級。與之相比,某些地方,或者是渾渾噩噩,或者是酒囊飯袋。蘇南當時的重工業基礎已經很好,鄉鎮企業也在全國名聲在外,但是他們仍然跑到東莞等地去借鑒學 習及“招商引資”,主要針對台商。實際上,純從產業層次上看,那時的江蘇是高於東莞很多的。但是,危機感使他們擔憂,新興的電子產業,極有可能使得當時風 光的傳統重產業成為明日黃花。事後的印證來看,對了一半。電子產業確實成長為一股強大的新生力量,也是中國去闖世界的主要拳頭,但傳統重工業也絲毫沒有失 去其強大權勢。可以說,蘇南的招商,並非落後學習發達,而是先進地區,為了保持其地位,對於自己短板產業的補足。而蘇南的招商,和東莞的隨意與漫不經心, 全然不同。他們一開始就懷有很強的目的性,第一是確定產業發展的大趨勢,當時看來,東莞的台式機零部件,獨領風騷,但是筆記本極有可能後來居上。第二是鍛 造產業鏈,一個廣為流傳的段子是,蘇南的地方領導人,把一台筆記本電腦拆開,看到某個零部件尚未有配件企業入駐,就專門針對生產該零件的龍頭企業進行招 商。產業鏈實際上也成為日後中國工業的真正競爭力之所在。比起單純的依賴低價勞動力而言,有了產業鏈的存在,就使得生產相關產品的廠家,能夠在一個極小的 半徑內,以極低的物流和時間成本,完成相關部件的采購。而反過來,上遊零件企業,也隻有在這樣一個產業氛圍濃重的地方,才能找到最多的客戶。兩者的上下互 相依存,一如自然界中完美伴生的生態鏈。不管是人力成本更低的東南亞等地,還是技術水準更高的美歐,在特定產業上,都無法與之展開競爭。大抵到了98年之 後,蘇南在電子產業上的這種產業鏈模式,就凸顯出其優勢,果不其然的,台式機衰落,筆記本雄起,“東莞塞車,全球感冒”被昆山塞車取代。
但 是,在新興產業領域,廣東並不是真正的渾渾噩噩,他們或者是出於無心插柳,或者是依賴於直覺的智慧,創造出另一番景象。大概從荔枝節改辦為高交會起,深圳 的高科技產業以令人瞠目的速度突飛猛進。如果我們把蘇南比作一個盡職盡責的農夫,對於作物的生長,製訂出最為詳盡的規劃,在每一個環節,都倍加關懷,所以 得到了高產的收獲。那麽深圳的IT產業成長,更像是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隨意大播撒種子,然後讓它們互相自然選擇與淘汰。這個過程是殘酷的,所以我們看到 珠三角普遍存在的工作強度大,和員工福利低等負麵形象,本質上來說,是這種殘酷競爭的外部體現。但是,競爭越是大,最後活下的企業,越是真正的強者。所以 它們為中國貢獻了如華為、中興、邁瑞等一批真正具有極強競爭力的王者。至於精耕細作和粗放播撒這兩種模式孰優孰劣,現在仍然處在時間的裁決中。並不是本文 探討的主題,姑且告一段落。最後,整體上總結一下這段時間,大抵到2003年前後,廣東前期積累的隱憂大麵積的暴露出來,蘇滬也達到一個極為輝煌的頂點。 此時兩地的產業差距,廣東仍然落後蘇滬10年以上。

新世紀的新變化,蘇滬升級進入徘徊期,廣東與蘇滬在產業爭奪上的第一次近距離直接競爭,待續


所有跟帖: 

此文為轉貼,出自天涯網友大叔在田的經濟文章。 -wxcfgh85- 給 wxcfgh85 發送悄悄話 wxcfgh85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6/2012 postreply 10:50:5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