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日軍比槍
最早裝備國軍的步槍是八八式毛瑟槍的改進型─漢陽造,民國二十四年,國軍開始
大量裝備民二四步槍,也即Kar98毛瑟卡賓槍,最先是中央軍,隨後其他部隊采用,
到抗戰爆發,這種槍最多。這種槍在二戰中,也是德軍主要裝備,其性能比日軍的
三八槍好;日軍的三八槍是閻老西子及張大帥的部隊裝備,當時中國還生產其他槍
械,但非主要裝備。從總體上看,當時日軍槍械技術水平稍低於中國,如日軍的南
部十四年式自動手槍卡殼問題到二戰最後都沒解決,常導致許多日軍喪命和自殺不
成,大家也許注意到連八路軍都不愛用,而國軍的各類毛瑟自動手槍,成了各種武
裝力量的搶手貨;日軍的歪把子不如國軍的民二六輕機槍好用,後來日軍都改裝與
民二六相似的九六式輕機槍;日軍的九二式重機槍彈板供彈,必須兩人才能射擊,
且易卡殼,而國軍的各類馬克辛除需水冷外,可靠性好得多。第二次國內戰爭時期,
國軍中大量裝備了柏格曼MP18,美式湯坶遜衝鋒槍及芬蘭,丹麥的衝鋒槍,這些型
號二戰中,一直是德、美軍隊的步兵裝備,而日軍直到二戰末期才正式裝備一百年
式衝鋒槍,總的生產數量僅三千餘枝。可見從步兵槍械看,國軍是不亞於日軍的。
至於數量,國軍也是很大的,但國軍中火力配備不合理。中央軍機槍數量多,而非
嫡係少,有的一個五千餘人的軍中,機槍僅十挺,有的一個團中,隻有一兩挺機槍;
而日軍基本上每小隊有一到三挺輕機槍,每中隊有一到三挺重機槍,火力上差距大,
隻部分中央軍及軍閥嫡係部隊可有這種火力水平,這在國軍中占不到五分之二。
與日軍比炮
中國的現代後裝火炮製造始於清末,當時仿德之克魯柏型及奧匈百祿型居多,
時稱克式山炮或野戰炮,這些型號是一戰的各列強主要裝備。到民國時期,改進不
少,稱為民式火炮,如滬廠出的民十四式七五野戰炮等,那時,也開始仿製日式三
八式七五野戰炮和大正一五零榴彈炮等。總之,抗戰前夕,中國在生產和裝備德,
日,美,奧,英,俄等各國火炮,其口徑為七十五輕型火炮居多。當時迫擊炮和輕
野戰炮最適合中國道路情況。如,大多野炮為木製大直徑輪轂,一來越障省力,二
來便於人員推拉助力時把握,當時中國的炮兵主要靠人及牲口馱載和牽引。有一種
加拿大產的七五炮,本是膠輪,但到國軍中,很大部分改為大徑木輪或鐵輪,這種
炮在二戰中廣被美英軍中使用。國軍的迫擊炮多為英式斯托克斯八一口徑,這也是
英美軍的裝備,二十年代開始國內產。而日軍的炮也多為七五口徑,抗戰前期野戰
炮以三八式為主,盡管有大口徑炮,但在作戰中運動不便,隻在攻堅戰及陣地戰中
使用過。日軍的迫擊炮種類齊全,最多的是五零口徑的單兵迫擊炮,俗稱擲彈筒。
由於中國戰場日軍行動快且分散,輕裝炮兵應用最廣。就此類炮兵裝技術備水平看,
國軍也不比日軍差。技術水平雖相當,但炮兵運用及裝備上相差很大。日軍有的中
隊都有擲彈筒,大隊一級有迫擊炮達九門,聯隊有一野戰炮中隊六至八門,旅團除
各聯隊炮兵外還直轄有較重(中間亂碼)有炮兵。用炮轟掉火力點後再衝擊,國軍
在抗戰前期做不到,而日軍可以,這就是日軍在戰鬥中取勝的重要因素之一。
與日軍比兵
國軍的部隊兵是抓來的,所以中國有抓壯丁的說詞;日軍士兵是招來的,殖民
地籍士兵部分是抓來的。國軍的兵很多不明白為何而戰,為誰戰,部分有愛國的狂
熱;日軍的兵大多有為天皇賣命的狂熱。國軍士兵受中庸的文化的熏淘,明哲保身
思想根深地固,大多各方麵素質差,至今國人在歹徒麵前還畏縮不前,其實國人怕
死的程度可能甚於美國人;日軍有武士文化的熏淘,盡管怕死,但屈辱會使生不如
死,逼迫他們為免屈辱而自尋死路。國軍不重訓練,情急中抓來壯丁套上軍裝就是
兵;日軍士兵久經訓練,而且訓練極嚴酷。
中國不可能練出日本兵,因為我們的文化中沒有日本那些東東,國軍中最精銳
的部隊傷亡30%時,就會嚴重失去戰鬥力,軍官傷亡達50%時,多數部隊會解體,大
多士兵缺少戰鬥主動性;日軍中,多數部隊傷亡達80%後,仍舊激烈頑抗,大多士兵
有很強的主動戰鬥精神,有的日軍士兵在沒有任何支援和指揮下,自發的攻擊。
因此,國軍要徹地戰勝日軍必須以火力和武器的絕對優勢才有勝算,學美軍的
法子,而抗戰前期沒法做到,因此必有一敗塗地的開端。
與日軍比飛機
抗戰中的中國空軍遠遠比不上日本空軍,日軍是為遠大的戰略目標設立空軍,
而中國還談不上,空軍在中國是擺設,從蔣夫人擔任空軍司令來看就知,幸虧是名
譽上的。
抗戰前期,中國空軍飛機來自多個國家,有俄製伊15、美製霍克III雙翼戰鬥機,
伊16是抗戰前國軍最好的戰機,它是下單翼,且起落架可收放,飛行速度較日軍當
時的戰鬥機快,這種優勢直保持到日軍的中島一式和三菱零式戰鬥機出現。以上三
種是當時國軍的主力戰機,它們也是二戰開始時的蘇軍主力戰機和美海軍在列戰機。
轟炸機有美製馬丁B10和蘇製斯波2,德製亨克爾111雙發轟炸機,有意大利的馬基尼
三發轟炸機,這幾種飛機都是二戰前期各國的製式裝備,尤其是德製亨克爾111雙發
轟炸機在二戰中一直是德軍主力轟炸機;當時國軍還有美製若斯羅普2E及A12攻擊機,
在滬淞會戰時,空軍英雄沈崇海就是駕的A12;此外在國軍中,還有少量的P26戰鬥
機和老式的霍克二等戰鬥機。
日軍在抗戰開始時的主力戰鬥機是中島九七,川崎九一,三菱九六,除川崎九
一外都是下單翼,且中島九七是全封閉的座倉,可在高空活動,但它們都是固定式
起落架,飛行性能與國軍的伊16和霍克III相近。日軍還有一些中島和三菱產的雙翼
戰鬥機,但應用不廣;日軍的轟炸機主要是三菱九三式和三菱九六式陸攻機,後來
很快出現了中島式雙發轟炸機。
日軍的轟炸機擔負的戰述和戰略任務是雙重的,戰爭中能在對地支援中看到日
軍的轟炸機也能在對後方城市空襲中看到。
日軍的戰鬥機單翼的多,性能好於國軍的俄製伊15及美製霍克III雙翼戰鬥機,
但稍遜於國軍的伊16;日軍的戰鬥機裝兩挺7.7機槍,國軍的裝兩挺7.62或7.9機槍;
日軍戰鬥機在飛行員背頭裝有少量裝甲,國軍的美製飛機有幾大塊裝甲;國軍轟炸
機都接近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日軍的除九三式外也都如此,九三式是日軍的雞肋,
日軍的爆擊機天王就是駕九三式轟炸機被國軍擊落殞命的;國軍的俄製伊16雖一時
好過日軍,但數量太少,大量的是霍克III雙翼戰鬥機,日軍相反,川崎九一雙翼戰
鬥機少量,性能好於霍克III的中島九七和三菱九六數量大;抗戰前期國軍在日軍沒
有集中起大量的戰鬥機時,還能與之抗爭,戰鬥形式是以截擊日軍轟炸機為中心展
開空戰,因此在空戰中,國軍常采用遊擊戰術,使日軍戰鬥機防不勝防,國軍常能
得手擊落日軍轟炸機;當日軍集中起大量的戰鬥機且零式和中島一式出現後,日軍
基本上消滅了國軍空軍,直到能與零式戰機對抗的美製P40戰鬥機援華和飛虎隊到來
後,這種情況才漸改。
國軍空軍在抗戰前期實際作用不大,沒能多少作為,因為國軍空軍是擺看的,
飛行員來自各處,遠沒有經過日軍那樣的嚴酷訓練,在平時和戰時常發生機毀人亡
的事故,一些有擊落日機記錄的飛行員就是這麽殞命的,戰鬥中排上一字長蛇陣與
敵空戰的怕隻有中國這一家,國軍空軍戰果是微不足道的,但勇氣可嘉,蔣夫人養
的空軍嬌驕二氣也非完全無用,若有製空權,國軍可能不會敗得如此狼狽。
與日軍比戰術
國軍的步兵戰術是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散兵線式戰術為主,防禦時,強調
戰線的縱深和連續,要求是部隊整體的協調性好,有不可逾越的地形掩護側翼;一
般在最前沿部署步兵,很多情況下有數條散兵線,在後是預備隊和炮兵,最後是督
戰隊,因為國軍士兵素質差,要防止不戰而逃;一旦防線瓦解,再想組織逃散中的
隊伍是不可能的事;國軍的火力基本是平均分布在正麵,步兵要為保持戰線的連續
而努力戰鬥。進攻時,采取多層散兵隊形,在己方火力掩護下攻擊。日軍防禦時采
取的是圍繞保衛火力點戰鬥的戰術,他們以遠射程的火力殺傷敵方,以步兵保證火
力點不受敵方直接攻擊,由於日軍的炮兵及機槍遠多於國軍,他們的防禦可以很牢
固,國軍進攻常遭重創。
最值得注意的是日軍的進攻戰術,由於日軍士兵軍事素質高,他們的單兵戰力
很強,往往能輕裝透過一般認為不可逾越的險峻地形,在國軍背後發動突襲,在滬
淞戰役,武漢會戰等大戰中都有體現,最典型的是緬甸戰場,當撤退的國軍精銳通
過野人山原始深林後,士兵非戰鬥死亡極多,部隊基本瓦解,而日軍同樣也沒有多
少給養卻通過了野人山還可發動攻擊。在進行追擊時,日軍往往派出便衣人員先期
混入撤退的老百姓中,伺機造成混亂,阻塞交通,破壞通訊,消滅國軍殿後的爆破
隊等,這在最後向黔桂進攻的行動中最明顯。日軍在進攻國軍陣地時,一般是潛到
國軍陣地百米左右,再突然發動衝擊,有時甚至達五十米內,偷襲是日軍的一大戰
術特點。
國軍火力弱,一旦日軍近距突襲就很難壓住其勢頭。當然國軍也采取過一些有
效辦法,如,大量以手榴彈反擊,一來可以彌補麵殺傷的火力不足,二來可在前沿
造成日軍衝擊的延誤,為步槍火力贏得時間,這種手榴彈戰法對日軍的印象很深,
但在進攻中不行,沒人能扛得動那多。此外,由於日軍的步兵有大量的火炮,他們
常用火炮遠距離摧毀國軍的前沿火力點,或是用狙擊手殺傷國軍機槍手指揮官等,
一旦國軍防線失去了火力點,日軍的攻擊就很容易奏效。國軍一般有兩條以上的戰
壕陣地,但往往不是被日軍背後逆襲,就是被前麵逃下的潰兵衝垮,直到解放戰爭,
國軍都沒有主動形成袋形防禦陣地的習慣。
與日軍比戰略
日軍的戰略目的很明確,就是建立在東亞的絕對勢力,中俄是其最大的絆腳石。
日本的對外擴張的需求是極迫切的,向南,隻要守住馬六甲,龍目海峽一線,就能
控製大片的地區,日本明白中國無力與之競爭,而蘇聯主要利在歐洲,遠東地區蘇
聯要插手也不會撈到好處,因為此時的富饒的東北已是日本領地了,再有就是中原
和印度支那和南洋地區,這些對蘇聯太遠了;剩下的就是英法美了,英法可等待時
機,收拾他們不難,盡管英法艦隊強大,但日本帝國海軍可以全力以付,遠遠超過
英法可調動的海軍力量,日本帝國海軍也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對日本來說唯太平
洋對麵美國難對付,要對付美國首先要保證維持戰爭的供應線暢通,這供應線就是
從南洋,東南亞到日本,從東北到日本,從中國大陸到日本,這三條供應線中,兩
條在中國本土,一條在中國領海或鄰近,可見中國對日本的地緣重要性。兩條在中
國本土的供應線不必當心美國直接攻擊,海上那條很危險,為保障海上供應線,必
須在中國沿海部署兵力,這樣日本可以依托綿恒的大陸,與美軍作戰,擺脫孤島地
理的不便。日軍作戰的順序是:將國軍主力趕出中國大陸沿海重要港口,控製中國
資源產地,一來獲得資源,二來保障供應線,三可建立沿大陸的支持點消除由陸向
海的威脅,在這點上,無論中國軍民如何抗擊,日軍做得較成功,直到抗戰後期,
大陸方向都沒有威脅到日軍的海上交通線,直到四五年,日軍勢弱,美軍也隻有潛
艇進入東海和南海;其次,是清除掉點狀分布的英法美據點,形成日軍可任意馳騁
的淨空間,這點日軍也成功了。日軍想形成一個以日,華,印度支那,緬甸,南太
平洋諸國,馬裏亞納為外環的圈,一些日軍軍官想向蘇聯方向形成緩衝帶,發動了
諾門坎戰役,結果失敗,日軍上層也是不支持的。而中國戰前許多年都忙於內戰和
肅共,蔣介石一直沒有牢固三北地區的控製,蘇聯倒是離得近,因此聯俄可對北方
軍閥形成背壓,好在軍閥都還不親蘇!蔣介石也看到了日本的威脅,為防已盤居東
北的日軍南下切斷與蘇聯的聯係,又防蘇聯的不介入,蔣也加緊聯美,中國的戰略
隻是自保,借他人之力製肘日本,最後遏製戰略落空了。
與日軍比較的後記
寫了這多,大夥也能看出中國當時的毛病在何處。一個民族以自己的價值觀去
對待問題不一定會成功,大清的外交史就能看出;同樣,侵略者不一定會失敗,如
滿清王朝的建立,關鍵是對文化差異的正確認識和容納,日本也敗在將自己的價值
觀強加於世。我們總在說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難道我們的人就一定比別人行?抗
日戰爭的情況來看這點並不樂觀,我們把人的因素建立在某些虛妄的假設上了,這
種虛妄的假設至今還影響我們,還成為我們自甘落後的最好慰籍,之所以在後來許
多次戰爭中我們總是人的代價巨大,及大量建造落後裝備等等都是自以為我們的人
就一定比別人行。許多年前,我們動輒要去解放全人類等,耽誤了多少時間多少人,
這種虛妄誤國誤人非淺!
國人最不善於總結教訓,同樣的虧吃上多次也無改悔,幾十年來,大眾回顧抗
戰,不是神彩飛揚胡吹亂侃,就是傷心落淚義憤填膺,有多少有用的檢討與反思?
隻願說勝事,不願言敗績,盡管敗多勝少。小時候我還以為土八路打沉了所有的日
本航空母艦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