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先驅導報專欄
---------------------------------
在微博上征集正在辦理移民手續的被訪者,因為準備做一期關於移民的專題,結果,不到半小時,接到了一百多封私信,當中絕大部分表示,自己正在辦理手續中。 這些人裏麵,三四十歲的占了大部分,當中不少是國有企業的員工,也因為這樣,當聽說是要出鏡接受訪問的,馬上婉拒了我的要求。
忽然想起了八十年代,那個時候我正在上海讀中學,我的同學當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離開中國到國外去讀書,這些同學都有著差不多的背景:家裏麵都有海外關係,而且在文革之後,落實了政策。
那個時候的上海,同樣也出現了出國潮,流行的一種說法,除非家庭有實力,或者能夠考上公費去國外留學,不然的話,離開的方法就是去日本打工,男的做苦力, 女的做小姐。到了八十年代後期,個體戶開始興旺的時候,很多人拿著自己辛苦賺來的錢回來做起了小買賣,最多人做的當然是服裝生意,再後來,有了股市,於是 這些人也成為了第一批股民。
九十年代初,當我進入大學的時候,同學之間談論的最多的,就是如何想辦法去國外讀書,對於沒有海外關係的人來說,最首要做的,就是要找到一個海外擔保人, 於是校園裏麵充滿了這樣的故事:某個女生走在外灘,遇到一個老外,大膽的提出要求對方擔保,最後成功了。當然,現實很遺憾,不是這樣的傳奇,甚至是有點悲 哀,那段時間,新開的五星級酒店進進出出的年輕女孩裏麵,不少是來自不同高校的女生,她們希望能夠依靠自己結交的外國男友把自己帶出去,當然,有歡喜,也 有令人唏噓的結局。
如果說,現在的這次移民潮,算是改革開放之後的第三波的話,我自己親身經曆了前麵的兩次。當年離開,是因為對於外麵的世界充滿了想象,但是實際知道的遠遠 比不上現在的人們,那個時候沒有互聯網,媒體也不發達,所有的想象來自於電影,文學作品,或者是朋友同學的描述,甚至根本不需要這些資訊,隻是強烈的覺 得,離開,一定會有更多的機會,更好的生活。
媒體描述現在,很多落在了富人移民這樣的現象上。和之前透過勞務輸出,求學,甚至偷渡的方式不同,現在的投資移民,至少對於有移民打算的人,有一定的財力要求,即便是求學,現在和八十以及九十年代很不一樣,比如美國的長春藤名校,也已經是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為主。
對於擁有財力的人們來說,這些年,留在中國的機會遠遠大於國外,享受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這也是為何很多八九十年代或者之後離開中國的人們,開始成為海 歸,或者考慮成為海歸,但是這並沒有讓這些人離開的腳步停下來,他們追求的,已經是和以前不同的東西:安全感,以及更多的選擇權,大部分為了孩子,當然, 說到底也是為了自己。
有些擔憂的聲音,在我看來,倒也不必擔心,畢竟這是中國社會的一種進步,越來越多的人,擁有自由遷徙的能力。有些人有能力,加上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他們選擇留在哪裏,那是個人決定。
倒是那些批評的聲音,讓我更關心這樣一個問題:有能力的那些,為自己買好了保險,那剩下來的那些呢?留下,如果是不得已之舉,代價是承受那種不安全感,承受他們眼中的不公平,也就是說,他們自由選擇的權利被剝奪了,對他們,是否公平?
------------------------------------------
以上是原稿。3月30日周五鳳凰衛視中文台19:20"走讀大中華"欄目,將會播出相關專題,周六中午1125重播。歡迎收看。
原本打算采訪一些富人移民的個案,但是最後還是把焦點落在了那些中產家庭身上,因為現在,這些人才是移民主體。特別是看到一些家庭,剛剛有能力移民,或者 能力就是差了一點點,選擇就要比更富裕的人少很多,也因為這樣,他們的生活很是糾結。這讓人感歎,為何他們就是想要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