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沒有什麽附加值,有限的幾個拿的出手的企業甚至不如韓國的數量多以及有相似的世界影響力。在俺看來內需如果不趕快跟上,基本就處於玩完的狀態了。
如果還要掙紮一下呢,唯一的一條路是跟印度去拚轉移世界的服務業。不一定能走通,因為中國在這方麵的弱勢太多。服務業不光是編軟件,服務業的市場份額實際是比製造業要大很多倍;可以被轉移走的是不直接麵對客戶服務的服務業:比如:財稅管理,旅遊服務,信息服務(地產,法律,商務...)
中國在這方麵的弱勢最主要是語言和文化。中國曾經在八九十年代從中國的重點大學中常年輸送過去日本,美國,德國...等西方國家去做技術勞務的人員,不光是理工科的,有不少人文科的也混進去了,也做的不錯。語言和文化也不是不可逾越的,隻要是有一定基礎的人加培訓是可以彌補的。
其次是中國互聯網太爛的,而且同比費用太高。大家可以去測比如紐約或倫敦到上海或北京的速率和紐約或倫敦到東京,首爾,台北,香港甚至孟買或是班加羅爾的速率,比較一下就知道了。轉移服務業需要的運輸公路就是互聯網,實際就是把歐美的工作直接拿到中國來做,服務歐美客戶,通過互聯網使在中國工作的人就跟在歐美工作一樣。Google的雲計算最大的應用領域會是服務業的外包轉移。
再有,由於人民幣的外升內貶已經使中國目前的勞工成本非常高了。就這一項服務外包轉移就沒戲了。如果人民幣不大幅貶值就隻有再做特區。把服務外包區分離出來。服務外包都是掙外匯的,在服務外包區內,買東西買菜全部以外匯結算,商家不會受到人民幣的外升內貶的幹擾,打工的雖然掙的外匯數量轉換成人民幣沒幾個錢,但在服務外包區活的還挺爽,不能回家過年,掙的錢換人民幣估計買火車票都困難。
最後,還得跟班加羅爾拚稅收和辦公費用。班加羅爾的外包公司,房租政府付一半,稅收減免一半。這是偷歐美的工作機會,企業能轉移服務去中國,全免稅都可以,隻要雇人發外匯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