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籍製度是半個世紀前製定的,現在國情不同了,也應該與時俱進

來源: justasked 2012-03-09 08:14:2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802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justasked ] 在 2012-03-09 08:55:37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http://v.ifeng.com/news/mainland/201203/7cbe4c98-161c-47db-8e3f-695a18df8d6f.shtml

http://v.ifeng.com/news/opinion/201104/9f8dace1-6c4d-4fa2-8c0b-e0e390037077.shtml

http://v.ifeng.com/news/opinion/201104/9e629652-ba98-4c7f-822e-4a9436376a3d.s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實施細則》的規定,外籍本人必須在抵達24小時之內持護照到指定的地點住或所屬地派出所辦理臨時住宿登記,逾期每天罰款500元。

我國製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順應當時外交環境的需要實行不承認雙重國籍的政策。然而時過境遷,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國際移民數量大增,國家之間的經貿、文化交往也日益頻繁。單一閏籍造成了我國的人才流失,而雙重國籍符合國家和海外華人的利益。在 對當今中國承認雙重國籍的利弊進行分析與權衡後,不難發現有條件地承認雙重國籍是與時俱進、與世界接軌的應然選擇。

中國最大的資源是什麽?不是地大物博,而是人。13億人,太多了。國家應該大力支持國民出國,學習,工作,打工,移民。世界是平的,國際化了,中國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最大的資源,從低,中,高層人才幾個方麵製定有關政策:
鼓勵低端的人出國打工,解決就業壓力;
協助中端的人出國留學,學習外國的先進經驗,即充實自己,又造福社會;
吸引高端的人才回國,教學,創業,交流。。。促進中國的各行業的發展,進步,和國際接軌。

雙重國籍不應該是為鼓勵人回來,而是為鼓勵人出去. 入外國籍, 為國家分流人口壓力.如果一個人出國,他/她可能帶出來一個配偶,父母,家人,在國外要孩子。。。解決國家人口壓力。 


國人出國都是曆盡千辛萬苦,在外鄉打拚,出來闖世界,已經很不容易了。國家就不要再製造人為的障礙,讓大家為了親情,鄉情,兩頭奔命:拿綠卡又不能長期離開所在國,一旦入籍回國又有很多限製,比如入境30天之內必需到當地派出所辦手續,否則後果很嚴重。我的一個韓國朋友因為沒在24小時內報備,讓派出所請去了,寫了書麵的什麽東西,交罰款(按天),嚇夠嗆。另一家朋友回國探親,回來時到海關查出沒銷戶口,全家不能走,他們還得回外地老家去銷戶口,一家機票作廢,簽證又過期了,大人孩子工作學習亂套了。
一位知名的美籍華人教授從美國回到中國講課,等他到首都機場時才發覺自己的簽證已經過期。即便他一再聲明自己是"中國人",甚至找到大使館給他證明,照樣按規定不得入境。

還有歸國人員的子女教育,家人安置很麻煩,各地管理混亂,有的地方是找人花錢給辦,有的地方你有錢都不知道該給誰。為了子女又歸海的也有。這麽亂,國家也該好好反思一下。


所有跟帖: 

真的是不少海外華人的痛,改革開放這麽多年,國家何必不靈活些呢。 -yasas- 給 yasas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09/2012 postreply 08:22:00

國家的思路有問題:這不應該是少數華人的難題,而是國策的問題,鼓勵出國,移民2個億才好。 -justasked- 給 justasked 發送悄悄話 justasked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09/2012 postreply 08:24:51

看來至少要等到習總上任了。 -yasas- 給 yasas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09/2012 postreply 08:34:55

雙重國籍不應該是為鼓勵人回來,而是為鼓勵人出去. 入外國籍, 為國家分流人口壓力。 -justasked- 給 justasked 發送悄悄話 justasked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09/2012 postreply 08:22:3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