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年3800多名華人科學家離美回國 |
新“歸國潮”來了嗎? |
11月13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馬毅在社交平台宣布,2023年起,將從伯克利停薪留職,加入香港大學,出任數據科學學院院長。就在前不久,著名科學家顏寧也宣布從普林斯頓大學辭職,出任深圳醫學科學院院長。
事實上,正有越來越多的華人科學家選擇離美歸國。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當代中國中心教授謝宇、哈佛大學生物統計係教授林希虹、麻省理工學院核科學與工程係教授李巨等學者關注到這一現象,他們統計分析發現,2019-2021年間,有3878名華人科學家離開美國科研機構,回到中國開展研究。這項題為《身陷囹圄:美國華人科學家的恐懼》的研究,近日發表在預印本網站arXiv。
該研究也剖析了促使這些華人科學家離美歸國的原因,主要包括中國在科學方麵大量而快速的投資、在中國任職的高社會聲望和有吸引力的酬勞、能幹的合作者和助手。
2018年“中國行動計劃”實施後,歸國趨勢更為明顯。這也成為華人科學家選擇回國的重要拉動因素之一。
2021年,有1490名研究者離美歸國
作者認為,幾十年來,中國一直是美國科學家最重要的外國供應商。
早在2007年,有報告指出“美國科學可能正在衰落,並很快失去其一直以來在世界的領導地位”。對此,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謝宇等經過研究,反駁了上述觀點,持相對樂觀的態度,他們認為美國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最優秀、最聰明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這是對其本土人才培養的有力補充。
在2020年,美國共有34000名科學/工程(S/E)領域博士,約15000名(46%)是“外國學生”。在這些外國學生中,來自中國的占比最大,為37%。也就是說,有約5730名中國學生在美國獲得S/E博士學位。
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統計,在2005-2015年中,約有87%的中國留學生在獲得博士學位後留在美國。這是美國S/E領域勞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一些重要的變化也在發生。
2018年,美國聯邦政府頒布“中國行動計劃”。該計劃借口“打擊經濟間諜”和“打擊竊取知識產權”,針對華人科學家和與中國有合作關係的科研人員進行係統性調查。
作者指出,該計劃因其種族定性受到科學界和民權倡導者的嚴厲批評,導致其名義上在2022年初結束,但其實質性行動並未結束。截至目前,該計劃已經公開調查了約150個學術科學家,並以刑事罪名起訴了其中的二十多人。這引起了恐慌,使得美國華人資深學術研究人員大量撤離。
研究顯示,“中國行動計劃”頒布的第一年,就有1062名研究者離美歸國展開研究工作。此後的3年間,歸國人數達到3878人。
2021年,這一趨勢達到20年來的頂峰,歸國人數為1490人。
每年離美歸國的研究者人數。 截圖自論文補充材料(下同)
作者以2005-2010年離美歸國的人數為基準,對2010-2021年的數據進行標準化,並對其趨勢進行了分析。從下圖中可以看出,2018年後,對於工程和計算機科學、數學和物理科學、生命科學領域的資深研究者,回國趨勢明顯上升。
對於工程和計算機科學、數學和物理科學的初級研究者,也是如此。
隻有生命科學領域的初級研究者在2019年後的回國趨勢有所放緩。
從2010年到2021,初級(a)和資深(b)研究者離美歸國的標準化數量。
在該研究中,作者利用文獻計量進行分析,根據已發表論文中通訊單位的變化來判定其歸國時間,按照工程和計算機科學、數學和物理科學、生命科學、社會科學和其它對研究領域進行劃分,並對初級研究者和資深研究者進行區分。
據分析,這種趨勢主要受中國在科學方麵大量而快速的投資、在中國任職的高社會聲望和有吸引力的酬勞、能幹的合作者和助手等因素的影響。而在2018年後,“中國行動計劃”的實施成為華人科學家選擇回國的重要拉動因素之一。
這與今年5月Nature發布的調查結果一致。
Nature的研究發現,從已發表論文來看,過去3年中,有中國和美國機構雙重隸屬關係的學者數量下降了20%以上。就在去年,兩國研究者合作的論文數量首次出現下降。
學者們認為,合作減弱一部分是由於COVID-19大流行,也包括“中國行動計劃”的影響。
對1300多名華人科學家調查:他們展現出強烈的不安和恐懼感
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期間,作者對1304名選擇繼續留美工作的華人研究者展開調查,受訪者在調查程序後追加了數百條評論。
其中,一位自稱是美國公民、曾獲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獎的受訪者寫道,他辭去學術職務完全是因為他感受到的“反華氛圍”。
他認為自己在之前供職學校的經曆,不僅令人厭惡,而且充滿了校方的製度腐敗。他說,“我從沒想過在這個縣的某個地方會如此黑暗和腐敗,否則我不會成為美國公民,現在我對此感到後悔。我所經曆的不僅毀了我的學術生涯,也毀掉了我的美國夢。”
他寫道:“COVID-19大流行切斷了國際旅行,我又是美國公民,不然的話,我的家人將離開美國,永不回來。”
其實,相較於美國華人科學家總規模,選擇歸國的隻占很小一部分。像這位留言者一樣,絕大多數人選擇了留下。調查中有89%的人回答希望“為美國科技的領先地位做貢獻。”即便如此,他們也擔心在美國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威脅。
調查顯示,他們展現出了強烈的不安和恐懼感:35%的受訪者在美國感到不受歡迎;72%的人感到自己作為學術研究人員不安全;42%害怕進行研究;65%的人擔心與中國的合作;86%的人認為,與5年前相比,現在招收頂尖國際學生更加困難。
華人研究者的看法和意向
他們的這些擔憂對意向行為產生了影響:45%曾獲得聯邦撥款的研究者表示,現在希望避免申請聯邦撥款,他們的主要擔心是“我如果在表格和披露中出錯,會承擔法律責任”和“我與中國的研究機構或研究人員接觸會使我受到懷疑。”
在其餘打算繼續申請聯邦撥款的人中,有95%的人表示他們依賴聯邦資助進行研究,尤其是生命科學領域研究者。
更有61%的研究者表示曾考慮離開美國(前往亞洲或非亞洲國家),在初級研究者和美國聯邦政府資助獲得者中,這種意願更加明顯。
作為一名美國學術研究人員感到不安全的原因
進一步的分析表明,相對而言,工程和計算機科學教師、生命科學教師、聯邦撥款獲得者、資深教師和男性,更有可能害怕在美國進行研究。其主要原因是“擔心美國政府對華人研究人員進行調查”(67%)和“美國反亞裔的仇恨和暴力”(65%)。
作者指出,如果這種恐懼和擔憂得不到緩解,美國將麵臨科學人才利用不足和科學人才流失的重大風險。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