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科研經費早就已經成了儀器代理商、耗材供應商、少數官員撈利潤、撈回扣的工具,他們之間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利益鏈條。培養科研人才對他們沒有任何好處,他們根本不在這上麵動心思,也不會在培養人才上多花一分錢。
1. 國家經費重器材,輕人才。
簡單的說就是科研經費隻有很少部分能夠用於雇傭博士後和博士。青年科學家普遍工資低,沒有國際競爭力。以自然科學基金麵上經費而言,80萬左右支持4年。按理來說可以支付一個博士後(10萬)和兩個博士生(5萬)四年的工資。但實際上,可用於勞務費的隻有15%,也就是12萬。這就是為什麽很多老板忙於申請各種大項目,因為不如此無以支持團組的運行。
2.科研經費向資深傾斜過於嚴重。抑製了本土科研人員的成長。
由 於第一點,資深科學家必須用大量精力爭取經費。而年輕科學家無力和資深科學家相爭,隻能依附於其團組。而資深科學家團組擴大後,增加了競爭力,但不得不再 次申請更多經費。這導致了一個後果,就是國內科研領域,集團作戰傾向嚴重(包括本來無需集團作戰的領域,比如天文)。青年科學家必須依附資深科學家的團 組。很難自己獨立成長起來。
3.大型項目,國家項目采用資深科學家承包製
比如973這樣的大型科研項目或者大型天文儀器,傾向於 將任務分配到各個大老板手中。青年科研人員很難獨立參加項目,隻能從資深科學家手中接包。久而久之,青年科學家也就不會自己主動去思考要參加什麽項目,應 該如何發揮自己的力量。而大老板往往每人手中好幾個大項目,他們自己卻已經脫離了一線工作,作的東西脫離實際應用,隻有象征意義。
4.海外歸來學者和本土學者待遇,晉升路線差別太大
海 外學者如果獲得人才項目,工資可以達到本土學者的3-4倍。優待海外優秀科學家本無可厚非。但問題在於本土科學家即使成長起來,也無法獲得人才項目。他們 根本沒有和海外學者競爭的平台,隻能通過老路晉升。也就是說要熬資曆,比論文數。這樣的結果是,海外歸來的科學家的經曆對本土科學家成長沒有可借鑒性。這 樣不論引進多少人才,對本土學者的成長,意義很小。
5,極左情懷讓科研工作崗位沒有吸引力。很多人選擇了創業或者轉行的道路,希望更多的人,把科研歲月裏的正能量,帶入全新的領域,畢竟,這裏是我見過純粹眼神最多的地方,他們或許沒用,不產出價值,但他們讓我們安心。窮,也不是窮。縱觀每年投入在科教事業中的經費,其實在全球已經是數一數二了。但是科研人員窮啊,超高的行業門檻,超大的工作強度,換來的僅是勉強的收入,體麵都是少數大牛才能企及的地步。所以個體的窮讓這個領域留不住人。阻攔中國科研的不是窮,而是認為科學家應該甘於清貧的極左思想。不能讓科研人員成為社會值得爭取的崗位,憑什麽讓13億中的翹楚為科研服務?看看每年削減腦袋去金融的,去互聯網的,去公務員的,再看看留在科研圈的。人,才是決定因素;錢,決定了人才去哪裏。講情懷講泛濫的惡果。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