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本 top 30 就讀,經常會後悔當初出國的決定,很迷茫,我該怎麽做?

美本 top 30 就讀,經常會後悔當初出國的決定,很迷茫,我該怎麽做?

 

本人國內一線城市普高畢業 高三休學搞托福sat 也和很多美申黨一樣去過萬人坑奮戰sat 還記得那個時候10月 考完sat 坐著機場快線看著窗外香港美麗的灣區景色 不禁憧憬著未來在美國過著精彩的生活 現在一年多過去了 在美國一所綜排20多的公立學校就讀 很迷茫 開始質疑自己的家庭背景個人條件出國的意義 本人家庭普通中產 父母做小生意 家裏有幾套房子 賣了一套才出國的 學業方麵目前gpa不高(3.5)專業中國人紮堆(好吧,其實是econ/math)然後生活極其簡單 基本以學習,健身,煮飯為主 偶爾周末去城市逛逛。最迷茫的是前途,來了美帝才發現,國際生想找到工作真的很難,牛逼的也許能找到暑期實習吧,但想拿h1b留下來 除了讀計算機的其他希望都很小啊,而且以後競爭越來越激烈。在這裏讀書辛苦不說 以後也基本找不到工作 即使美本讀完,再讀個碩士,如果不是搞IT希望大點,自己終究是要回國的。到底對於我這種背景的人,出國讀美本算不算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十分羨慕高中同學現在在國內大學的生活 而且很多人讀完大陸本科 再來美國讀個美碩 似乎也不差我多少 雖然美本申請美碩有優勢 但最終除了IT男還有移民的二代 大家最終的歸宿還不是回國 今年留美的看新聞都40萬了吧 以後真是走在大街上隨便問一個都有留美經曆
感覺美本是個大坑啊怎麽破
既花了家裏巨額的錢
自己又辛苦得搞學術
到頭來還是失業
似乎結局就是回國搬磚了

注:求不要出現經典的留學*****文(比如,我認識A,topxxx,暑假就在xxx在xxx的office實習。我認識B,家裏是xx委)
求給點建設性的意見
 
 
 

知乎處女答。沒有真材實料,全是借機訴苦。
給排名第一的答案點了沒有幫助。 (我看好多人都這麽說,好像挺有氣勢的?)
一直覺得自己所知甚少,所以一直抱著長知識的心態在知乎潛水,但是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始知乎上關於谘詢類的回答總會蹦出來好多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留學谘詢那位說的道理一點錯都沒有,但顯然於我看來是沒有幫助的。

早上起床上廁所的時間用手機刷到這個問題,心裏一驚,差點以為是自己提的問。大致看完前幾個回答後整個人一天都感覺很沉悶。沉悶無非是因為在答主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本人國內三線沒落的工業城市出身,初中高中一直稀裏糊塗不思進取,甚至高中還有一段時間加入過小混混的行列,高考考上一所盛產野模的二本。後來自命不凡的覺得自己有更廣闊的天地,加上父母也算重視教育,於是挖門盜洞的退學來到了一所美國top20,期間頗多波折不提也罷,卻清楚的記得收到offer的那一天我有種修成正果的錯覺。覺得自己雖然年少無知的時候浪費了一些時間但是故事的最後是個Happy Ending。

轉學到新學校首先最大的問題就是自己在這學校一節課都還沒上過就已經是junior了,我卻連個專業都沒有。 學校王牌專業的prerequisite courses我基本都沒上過,從頭讀起的話那我的本科生涯可能總共加起來可能要六年甚至七年,這對我來說是不能接受的,家裏也無力負擔那麽多學費。無奈之下迅速的進了數學專業,因為那是我當時唯一滿足了prerequisite的專業。

憑著自己為數不多的自我約束力,進專業後的數學專業課無論是什麽level 的隻有兩節是3.5,其他基本都是3.9、4.0。可能在很多樓上的答主看來這太簡單了,但是我覺得我盡力了,我拿手指往上敲已經聽到我智力的天花板在咚咚響了。成績還算說得過去,父母看到成績單也還比較滿意,可是進入大四一下問題就來了,學數學除了考研考博士似乎沒什麽好出路了。現在縱觀幾大中國留學生集散地,研究生項目無論幾年大都是為學校創收的主力,鄙人不才自問申到美國一流學校全獎研究生的可能幾乎為零。 自費兩年六十萬算少的,我今年23,因為找不到工作想要繼續躲在學校裏然後跟家裏操勞的父母伸手要六十萬,這事兒我真是做不出來。考博士就算了吧,自問沒有潛心學術五年的心智和心力。

那找工作吧,去了幾次學校的招聘會,基本上一條:需要能在美國合法工作/不提供sponsorship。就讓我連去試試的心都沒有了。再就是自身條件差的不行,從小到大沒被開除就算萬幸了,更別提獲獎了。 前些年貪玩,假期都回到我那三線的家鄉和朋友混過去了,也沒找什麽特別加分的實習。總的來說就是除了gpa還拿的出手,其他我幾乎一無所有。

樓上好些人不理解題主羨慕國內朋友的生活,甚至有傻逼要抽題主大嘴巴。 但我很理解,因為我也很羨慕。好些人出了國就以為比國內的朋友不知道高到哪裏去了,其實自己才是naive的那個,國內的朋友都遵循了長者的教導,悶聲發大財著呢。拿我國內大學的朋友來說吧,上學的時候長得帥,網紅水平的女友換了一批又一批,畢業和幾個朋友做起了辦公耗材的生意,不到兩年快掙了一套房子錢。雖然不知道他的房子錢是以哪個城市的房價來算的,但是足夠讓我羨慕了。反過來看我呢,一年花父母三四十萬然後每天跟數學題在死磕,吃微波爐食品度日,感慨坐在瑪莎拉蒂副駕駛上的那個同班的姑娘真的好漂亮。 什麽境界高眼界廣,國內都是暴發戶土包子的論調大多是那些混得不如國內同齡人的留學生安慰自己的話罷了。

基本上以上就是我現在的處境,成績勉強算不錯,但不想自費讀研。畢業臨近,自身能力差強人意想在半年內有大幅度提高,在努力但是不現實。是不是和題主差不多?

我也想不出什麽好的建議給題主,大道理誰都懂。
我寫下這個回答一方麵是私心,寫給自己看。另一方麵想告訴題主的是你的迷茫不是隻有你自己而已,很多同齡人都有相似的煩惱,別氣餒。但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會走出這段迷茫不知歸途的灰暗日子的。可能到時回頭看看我們也會笑自己此時此刻的幼稚。

扯閑篇扯這麽多字,我也真是夠閑的。
送給題主一句最近激勵自己的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最後跟題主說一句,混得最次最次你還可以回國開留學中介啊,啊不對,留學谘詢公司。

倘若有一天你走出這段迷茫了,給我這個答案一個回複吧,讓我知道我們都會過的很好的。

-----------------------
02/11/2015 更新。
處女回答被很多同齡人所讚同,讓我很受鼓勵。
雖然說起來有些自我可憐的意味,但是我真的覺得互相取暖比“理性客觀”的批評更有幫助一些。大家多少算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大道理都能講的明白,換我來批評你我可能說的比你還“客觀且難聽”。 私以為知乎應該是個分享知識分享經驗的地方,不應該是一個好為人師而不自知的地方。望各位共勉。
不匿了,希望能在知乎交些有共同話題的朋友。
 
 

我覺得最有用的建議是,與其花時間擔憂迷茫,不如先集中精力做好當下最好的選擇,完成眼前最可以達到的目標,小至如何認真全力寫好一份工作的applicaiton,好好完成一份review paper的作業,大至進行可以在現階段進行的生活規劃。總之,做好手上有的事。
————————————————————
看到樓主的問題真的好想結合自己經曆答一發。

美本, Lower Ivy, 極其小眾的Food Science Major,Graduate with Research Distinction, Summa Cum Laude。Co-lead過在本領域內非常高聲譽比賽第一名的team,做過學校不大規模的社團的president。聽起來很不錯對不對?

我隻能說,我所經曆過的迷茫,痛苦,懷疑,絕對不比題主少,甚至到現在,這種複雜的情緒還是偶爾在心中神出鬼沒。

出國原因
其實我本來沒想本科出來的,走了競賽高考這條路。高三的時候沒有特認真學習,高考時候腦袋又被雷劈了,本來自主招生北大醫學部已經降了20分,最後還是差兩分與之擦肩而過。 一輩子走的順順利利的路終於有了個沒意料到的坎兒。我爸媽堅決否定了我想複讀的念頭,環望一下周圍親戚朋友同事的孩子都已經本科出來了或者在準備本科出國就鼓勵我申請加拿大或美國的學校。於是09年六月底開始學托福,十月底考完的SAT。時間那麽短,當時壓力可想而知,但心裏確實不服高考的結果。好在從小老爹就帶著看衛星信號的CNN/HBO/National Geographic/ Discovery英語基礎打得不錯,那段時間也確實非常努力(把自己關在陽台上背單詞種種),加之中學的時候也參與了一些社團和其他活動,最後考試和申請結果也算不錯。

大學經曆
可以預見的是,因為不像大部分同學高一高二就開始準備出國(更不用提現在各種美高的了),又加之選了個自己喜歡卻極少中國人的major(如果沒記錯的話我去的那個college在我大一入學的時候整個一屆就隻有我一個大陸來的),所以很多情緒真的沒有人可以理解,很多有關自己college的話題,上的課,涉及的活動都沒有同齡的中國人知道。有時候真的很羨慕那些中國學生多的major,平常可以在一起學習或者hang out,哪怕是都找不到工作,但也會有人理解彼此的迷茫和課業上的困惑。有時候真的很想轉major走一條輕鬆點的路,但是心理還是有種不服不想走大多數人走過的路,相信這個專業是真正能make this world a better place, 外加自己的驢脾氣總覺得要證明點什麽, 所以還是堅持了下來。

最喪氣的當然也是實習和工作機會。 Entry-level job 國外國內薪水恨不得 5:1的行業(還是國內外企),當然是想在這邊start my career了。大的食品公司雖然美國很多,但是絕大多數都不招國際學生,在我大學的前兩年, 隻有倆家相對較大的食品公司 PepsiCo和 General Mills有國際學生去實習的機會,而且非常selective。大一大二暑假分別在北京和上海做了一些打雜般的實習工作。好不容易熬到大三,得知PepsiCo從今年起不招國際學生的消息,那種感受真是。。。 (而且更來氣的是我畢業後它又開始招了,真是神人品。。。)看到周圍成績不如自己,經曆不如自己豐富,整天光選簡單課的大妞都能憑著學校的名聲在食品行業找到不錯的實習,心裏真的是各種迷茫加委屈。

那時候真的情緒非常不好,外加想去做research也因為各種lab都不缺人(關於usda/fda food science research funding cut真想另開一貼吐槽)而屢屢被拒,我自認為還是一個逗比範兒對情緒各種鈍感的人,有時候晚上在冰天雪地裏回家路上眼淚經常莫名其妙的就下來了。但每次冷靜之後,就總覺得這樣又有什麽用呢,於是又坐在電腦前開始寫一封封新的email:找感興趣的lab打雜兒機會,打一些有的沒的招呼在networking,coordinate下周的活動,準備該完成的作業。沒辦法,這種不怪自己又沒解法的事情,再去擔心也沒有用了,隻好把有的能做的事情做好。

當然這種陽光總在風雨後的故事隻能在一段時間內讓自己情緒平穩,能夠調戲自己心情的事該來的還是會來--新來學校招人的公司不招international啦,一起做實驗的phd姐姐懷孕隻好每周兩次早上六點多自己一人去-40度冷庫裏搬160kg的蘋果汁啦,高中同學大學畢業剛出國上一年的水master輕鬆找到100K+的工作啦 (no offense),不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情周圍屢屢發生啦。不過也不知是一個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心態,總之人也是疲了,每次波動完後,該做嘛還是做嘛。但是也就是這種onwards的狀態,還是幫助自己慢慢得到以前想要的東西 (是的總得允許我得瑟一下兒吧)。 Yet there is no miracle.

畢業後
現在在加州讀研究生,雖然現在的學校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牛校,但是在自己的領域還是有非常好的聲譽。該遺憾的還是有遺憾的,當時為了離男盆友近一點,果斷拒了另一個學校的全獎,現在靠做TA養活自己(實在覺得這個年紀還花家裏的錢沒麵子),可是來這裏幾個月後我們就分開了。該擔憂的工作機會還是會擔憂,General Mills給的returning internship offer也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在公司不斷lay-off的情況下變成full time position。但怎麽辦呢,還是得好好活不是。該做完的實驗要好好做,該好好準備的TA discussion要好好準備,興致來了該喝酒還是得喝。

Anyways
可能還是從小聽過太多長輩的故事,知道生活就是那麽一回事兒,想太多真的沒什麽用。最好的一個故事是關於外公的。當年外公解放前從中央大學畢業,那個時候他們真是最優秀的一撥年輕人,48年他和他們同學一起去台灣,同時申請來美國讀研究生拿到UMich Mechanical Engineering的offer。在臨行前回大陸看望父母,結果在就這個時間大陸解放了再也走不了了,計劃好的人生全部被打亂,之後因為在台灣的經曆,被當成特務坐過牢,弄到內蒙生活工作了幾十年,終於在退休前憑借自己過硬的專業知識和英文德文水平又被調回了了北京,最重要的是,還高高興興地活著。

你說,想那麽多,計劃那麽多,迷茫那麽多,用不可改變的外界因素或別人的生活懲罰自己,都有什麽用。 當然短時間的情緒波動不可避免,但是不要把它變成人生態度,一切都還有希望吧。所謂迷茫這種思想狀態,把它分解一下,不就是一件件眼前該做而還沒有做或沒有做好的事情麽。好好活著,付出該付出的努力,別讓自己後悔,鬼知道這世界20年後又是什麽樣子。剩下的嘛,盡人事,聽天命就好了。

---------
General Mills和PepsiCo的full-time offer都拿到了~所以現在呢允許我提一個問題, 如果是你,會選擇Minneapolis-Saint-Paul Metro Area 還是Dallas-Fort Worth-Arlington Metroplex 生活?zhihu.com/question/3644
 
 
 
 

雖然我覺得這麽說有一些harsh,但我還是想跟LZ分享這麽一句話:

 
命苦不能怨政府,命背不能怨社會。
 

我不是來指責LZ的。相信LZ一定十分苦惱,來知乎社區求助一定是希望解決問題而不是希望被噴。但我覺得LZ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自己的心態:

 

一個人對所謂成功的期望值以及幸福指數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的心態。如果總是以一種抱怨的心態處世,那無論LZ處在何等優越的環境都不會感到滿足。即使你在HYP你也可能抱怨學業壓力大或同學太浮躁…即使你在高盛麥肯錫穀歌你也可能抱怨自己沒有生活,孤獨,etc… 放平心態,一身輕鬆。理性分析,坦然麵對。

 

為什麽說LZ的心態出問題了?

 

1, LZ上來第一句話就是“top30美本就讀”,擺明了自己的“身份”。同時LZ在問題描述的字裏行間都透露出“我是名校學生我就應該是人生贏家”的態度。

 

名校畢業生又怎麽樣?一個文憑就能反映出一個人的能力麽?名牌大學的學生就一定能為社會創造出最大的價值麽?

如果上名校接受教育就是為了避免“回國搬磚”,就隻是為了拿到一個鐵飯碗,首先我話說得難聽點兒:You don’t deserve a prestigious college education. 這句話一說很多同學肯定要來噴我了。上大學就是為了留在美國這怎麽了?有問題麽?

恩,確實沒問題,不過你敢把這句話寫在why essay裏麵麽?就說自己申請你們學校就是因為覺得從你們學校畢業更容易找工作留下來。如果不敢,那起碼證明你認同:AO不會覺得持有上大學就是為了留美國觀點的學生deserve a prestigious college education。

 

當然AO不覺得你應該被錄取不代表你也需要這麽覺得。不管怎樣,一個接受top30美本教育的同學來知乎抱怨自己前途無望並把責任都推到美國本科教育的人本身心態上可能需要調整了

 

2, 很奇怪的是,LZ在問題中提到:“不要出現經典的留學*****文”。不願看到回答者分享成功利用美本教育資源獲得自己想要的職業選擇的案例。

 

我覺得這反應出了一種“屌絲心態”(不好意思詞用重了),即——

我才不管這個社會(環境)是怎麽運作的。隻要我在這裏麵沒有得到我想要的,那這個社會就是有問題的!

這種心態也帶來了一個副產品:也就是說心態持有者不僅會看不慣環境的運作方式本身,也會看不慣在該環境中“成功”的個體。於是乎LZ對於那些“我認識B,家裏是xx委”的同學就憤憤不平了,覺得那些自己嫉妒的人都是靠不公平的遊戲規則獲得優質資源的。

 

試問一下:難道所有拿到牛B offer的人真的都是家裏有背景麽?

我不排除靠家庭關係取得優質資源的個體的存在,但這些個體真的占大多數麽?

即使這個群體人數很多,說句不好聽的話,關你毛事?

 

與其抱怨這個社會的不公平還不如自己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爭取到自己能夠爭取到的資源你說是不?再者。占有上遊社會資源的父母想要把自己所占有的社會資源分享給自己的子女也是無可厚非的事。這就是社會的遊戲規則。這種遊戲規則也有助於促進有子女的中年人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3,LZ難道從來沒有從自身找原因麽?

 

暫且不談論遊戲規則是否合理,不管怎樣遊戲規則是確定的,是無法改變的。

這個世界也不是絕對公平的,每個人的出生條件所處環境都是不同的,但是有一點是公平的:即這個社會裏的每一個人都能公平地玩兒這個遊戲;這個遊戲的遊戲規則對每個人都是適用的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坐享其成,沒這等好事。

以上的遊戲規則雖有摻有運氣等因素的成分,但總體來說是沒個人的人生都遵守的。

 

試問LZ:請問你覺得自己有沒有用心在玩兒這個遊戲?

GPA3.5這點可能有很多原因,但自己努力不夠肯定是主要原因之一吧。

LZ以為上了美國名校就意味著鐵飯碗了這點說明LZ的career research effort沒有做夠吧。

LZ羨慕國內大學的生活覺得自己的生活苦不堪言說明LZ在留美之前沒有仔細思考自己留美的原因吧。起碼是對美國抱有幻想認知不夠理性吧。

……

你抱怨美國大學學術生活太累,殊不知學術的嚴謹性正是很多人,包括我,選擇留學美國的主要原因。如我很欣賞的一點:美國教授對於paper評改往往是很serious的。國內東拚西湊的paper是無法蒙混過關的。這種對學術的尊重基本貫穿在了整個國家的文化裏,也體現在了社會對於學者的尊重。如在美國拿到professor是件是很值得驕傲的事。在國內職稱評選就是個joke…

我個人就是看中了美國大學的學術氛圍以及以知識為載體的博雅教育才考慮留學美國的。LZ一定了選擇留美時忽略了美國教育對嚴謹學術的要求,或者是高估了自己對學術投入的程度。選擇來美國接受教育很可能是盲目跟風。

在此我分享一個我寫的回答:高三學生留學美國是否要棄考? - 徐譚妥的回答

裏麵有我對中美大學教育的優劣的對比,希望能幫助大家客觀分析是否需要本科留學美國

 

不管怎樣,LZ既然已經做了這個決定,就要學會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4, LZ的自我陳述我覺得本身是很矛盾的:

 

首先LZ在陳述中寫了:“生活極其簡單 基本以學習,健身,煮飯為主 偶爾周末去城市逛逛” 同時又表示擔心自己的前途,不知道LZ為什麽還那麽執著地想要留在美國?

 

前途問題,大家都知道在美國工作拿到的起薪一般比國內高。但是對於真正有能力的人(我是指在商業領域,科研除外),國內一般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美國是一個製度相對健全的國家。暫且不說亞裔求職的ceiling 問題,美國發展的完善性本身就限製了在這個國度有一番作為的可能性。相比之下,中國正在高速發展,缺少帶有先進技術與思想的海龜來完善國家的發展。因此才湧出了李彥宏、張朝陽、李開複等等成功的海龜。相比之下,在美國體製下談得上“成功”的中國人,不知LZ又知道幾個呢?

 

選不選擇留在美國,絕不是由LZ所說的前途好壞決定的。

 

生活問題。如果LZ像自己所說的 “羨慕國內大學生的生活”,那可能LZ並不適應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如果這樣,我不了解LZ在現有階段對於留在美國的希冀到底來自於哪裏?

難道留在美國就一定會成為高富帥?回國了就一定隻能是“屌絲搬磚”?

 

俗話說得好:

是金子在哪裏都能發光。

有能力的人在哪裏都能找到自己發展的機會。

 

LZ與其試圖在知乎上尋找走捷徑的方案,不如好好充實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更有價值的人吧。隻有這樣社會才能以你想要的“成功”回饋你。




 

以上,話說的有點多,也說得有點狠,在此給LZ道歉了。

 

我也希望借此機會給那些準備出國留學的孩子們說這麽幾句話:

1,如果留學美國隻是盲目跟風,並沒有仔細思考美國教育對自己的意義,就要為自己未來可能經曆的失望負責

2,如果留學美國隻是為了將來留在美國,就應該仔細想想留在美國對自己人生發展的意義,用心規劃好自己的發展道路並努力為之奮鬥,並願意承擔留不下來的風險,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3,如果靠不正當競爭手段(如代寫、SAT機經等)進入了美國名校,就要為自己未來可能經曆的挫敗感負責。 (這句話完全不是針對LZ的,隻不過我認識一些去了一個自己“跟不上”的學校而後悔的學生,在此給大家打個警鍾)

 

最後,希望自己噴了那麽多能對LZ有一點幫助。

在此給LZ道歉,失禮了。

 

 

 

題主給出的背景很典型很普遍,幾乎是迷茫的留學美本的原型。答題的很多人都在吐槽GPA 3.5低,真是典型的中國式留學思維。這也是為什麽中國留學生麵對越來越激烈的競爭,變得越來越被動的原因。

在回答題主問題之前,必須先搞清楚,中國學生在美國讀本科,究竟目的何在?

由於本科留學獎學金和打工機會少,精髓人文專業就業不對口,很多人誤以為美本就是富二代燒錢的象征。我想說,如果隻是為了就業移民,不如上藍翔——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技工移民身份比H1B好拿多了,藍領工資也高,過上小康日子不在話下。就算是美國,鳳姐也能靠做美甲笑傲曼哈頓呢。

美國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不同,重點不在專精的學術研究,而在自由、開放的博雅教育和社交環境。比起國內本科教育專業由高考成績決定、就業和成績獎狀掛鉤,美國大學可以在入學兩年之內自由選擇專業、在俱樂部與體育活動中建立人生最初的關係網;比起惟有讀書高的中國式教育,美國本科教育體現的是美國社會多元的價值觀。美國精英大學的學生裏,有GPA要靠學校特聘助教的明星體育生,有學到一半休學乃至輟學創業的人生贏家,有利用假期去發展中國家進行慈善的少年社會活動者,有邊上學邊去百老匯演戲的未來之星——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味追求GPA的中國學生很難不被戴上一個帽子:書呆子(nerd)。而美國社會,不歡迎書呆子

為什麽這麽說?因為書呆子除了GPA以外,一無所有。在美國這樣的多元社會中,講究的是綜合性實力,差異化競爭。

說到這裏,題主你明白了嗎?僅僅2014年,就有超過27萬中國學生前往美國求學,其中本科留學生的人數比起前年增長了多於20%。在這麽多學生中,學經濟和數學專業的是主流中的主流,麵向的又都是金融、會計等方麵的工作。美國2015年留給本科學生H1B的數量,隻有65000個,而且是和所有國籍的留學生競爭。美國奇葩的移民政策暫且不表,問題是,在這樣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情況下,題主所擁有的幾張牌隻有中國人、專業對口、和3.5的本科GPA。

然後在美國這樣講究motivation和passion的文化環境裏,你去應聘的時候人家問你,為什麽要做這一行/進入這個公司?你說,因為我想留美,這樣比較容易。這樣的答案,哪怕是當年本科申請的時候題主也不會在PS裏光明正大地說吧。

倒不是說題主真的會這樣回答,但我想說明的是,是否有清晰強烈的理想動機、是否有與他人區別開來的差異競爭力,直接影響能否在美國社會生存的能力。大家都知道,從公司到學校,美國招收國際學生有一個隱藏的百分比,中國人招多少,印度人招多少,很多時候你是在和你自己的同胞競爭。如果你看上去和廣大中國留學生都千人一麵,對不起,沒有人會記住你。這就是為什麽中國學生總是追求高GPA——除了成績單上的4.0,真的不知道還有什麽理由能讓雇主注意你。但問題是,你眼中那些“不務正業”的美國學生,很有可能GPA也和怪物一樣高......

舉個例子,我在DC工作時曾有一個中國室友,中國TOP10本科,美國TOP15金融碩士,畢業後找不到工作,隻能同時打三份零工以交房租。她的導師幫她聯係德州一所著名高校的博士項目,結果被對方告知,現在他們金融專業招收的中國學生,GRE基本都是滿分

單拚成績,就是這麽血淋淋。

我不是要黑勤勤懇懇讀書的中國留學生,隻是想奉勸樓主一句,這條路真的不好走。要想殺出一條血路,與其拚GPA,不如挖掘自己的差異潛能,把自己和人數眾多的主流區別開。簡單地說就是,學會包裝和自我營銷。

美國大學是一個讓你完善人格、發現自己的核心價值、以及發展多樣興趣的地方。與國內大學不同,那裏的學生活動和“選修課”都以專業水準為標杆,而不是混學分混履曆的工具。如果你的時間都隻花在學習、健身和煮飯上麵,隻能滿足生存和畢業需要,而遠遠達不到出類拔萃的境地。其結果,就是我綜上所說的——在廣大類似背景的中國留學生中泯然眾人。

以就業或移民結果指向去留學,無法得到美國本科留學的真正價值。但反過來,如果題主真正充實、勇敢地去發現自己,融入美國高等教育環境,就算畢業後無法留美,這段經曆也將是你終生的財富。

本人TOP 30美本,文科專業,畢業後在美國國家自然曆史博物館工作,現在國內從事電影媒體行業,下半年可能返美。我自己的經曆證明,文科美本一樣可以拿獎學金和找到工作,甚至實現兒時夢想。如果再選一次,我會毫不猶豫選擇同樣的路。作為我們係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中國學生,我一直努力推廣博雅和藝術專業的重要與無限可能,我也很高興看到在我的大學裏,繼往開來的中國學生也都各自追求著自己的夢想。與樓主共勉。
 
本人來美五年,本科畢業,現在是研究生狗。
------------------------------------------------------割-----------------------------------------------------------------------
送給樓主一句話:
You come here to endure, not here to enjoy.

剛看到題目的時候以為樓主也是研究生狗有感而發,後來仔細讀來才發現樓主還是大二的小盆友,綜排20,專業擁擠,生活無聊,向往國內的燈紅酒綠(當初我出國的時候說國外誘惑多的你粗來我保證不打死你)。

總結起來樓主不是寂寞了,就是矯情了。

美國大學生活的樂趣其實是大部分中國留學生沒辦法發現,即便發現也沒辦法加入進去的。我相信超過80%出國的孩子父母都會在你出國之前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融入本地社會,一定要入鄉隨俗。其實我們這些出國狗來了之後才發現根本特麽就不存在“本地社會”,美國人之間按膚色,按家庭收入,按學習風格,按傻逼風格都各成一派,風格迥異不說,相互之間的排擠和傾軋往往伴隨著露骨的嘲諷和不屑。大家在表麵上和和氣氣,內心裏不僅是不願意帶你玩,而且覺得你太low,別擋著我cool。

私立大學這個情況還好一點,大家的家庭收入大多近似,美國中高收入家庭的家教之嚴往往讓學生們惺惺相惜,互相之間的排擠也大多跟家庭的直接利益相關,更何況私立workload之大,social頻率之高,大家根本沒有時間玩政治。而公立大學就完全不一樣了,很多本地交了稅的中產父母恨不得把交到州府的每一分稅都摳出來,摳不出來你就給我們兒子上大學吧。這樣的學生本身對GPA要求不在高,能畢業就行。生活不在靠譜,有炮打/葉子飛/shot灌就行,你要是遇上了這樣的人,生活的開心程度會以指數級別突破天際,他/她會帶你泡pub,給你當Wingman泡妞/泡漢子,帶你去個“Friend”那裏飛葉子抽水煙,有點由頭就帶一群人回來群趴,甚至有的技能點點滿的可以把群趴變群啪。

可是,這是你想要的生活嗎?

我在國內一直被讚為好學生,就是比一般同學要好一點,但是還是會時常被鄰居家的孩子幹的體無完膚的那種高不成低不就的level。我就要求自己,我特麽不是hip,我是好學生啊,我要好好學習啊,我要刷GPA啊,我要跟著這幫3.9的帥哥美女們開學習趴啊,啪啪啪什麽的不重要,social什麽的不重要,睡覺什麽的不重要。每天的生活就是早起,咖啡,書,case,groupworking,買菜,做飯,劇,睡覺。

我在大二暑假結束坐著Delta的飛機回美帝的時候,我的腦子裏一直在轉一個念頭:“我為什麽要出國?我花了那麽多的錢,糟了那麽多的罪,畢業了也不見得就能找到工作,What's the fucking point?”

驚人的相似不是嗎?

一切的轉折發生在我的研究生這一年。這一年,我依舊沒有找到工作,我沒有出任CEO迎娶白富美,我的項目在全美排前十,但苦於我所在的中西部大農村經濟環境不理想,這個專業每年也隻有一半的國際學生能找到工作,美國人雖說都能找到,也不是都能一步踏進理想國的。在這一年,我的case多了一倍,每一節課都有groupwork,每一節課都有30-40頁的paper要讀,一天三四節課,從早上起來schedule就排滿到晚上11點,雙休日對我來講就是擺設,要跟女盆友一起吃個飯都變成了奢望,我才驚醒過來本科我過的多麽輕鬆有趣。

美國的大學,尤其是商學院,教育理念和國內技校是沒區別的:理論加實習,試學五個月,無效不退款。我們在抱怨時間被case偷走的時候,其實學校一直在磨練我們的teamwork的能力,能者多勞不是為了你的team,而是為了你自己,你花更多的時間,用更高明的協調,更有效的溝通快速的判斷一個人的能力水平,並給他分配合理的任務,最快最好的完成一個項目,這在業界被叫做professionalism。

更讓我驚喜的是很多在groupwork的時候carry能力極強的隊友有的時候也是極有意思的人,他們有的人能在15秒之內幹掉一個32盎司的紮啤,有的人能在5個shots之後走直線,有的人能跑完馬拉鬆全程然後在終點線前跳一段zumba,有的會在自己家煮甜茶釀啤酒。他們的生活豐富而有趣,不因環境,在乎一心。

工作和生活本來就是兩部分,因為工作而影響你的生活隻是你還沒有掌握分離它們的技巧。我高中的同學出國不在少數,有的能自己設計到手工裁製出一件驚豔的時裝,有的能用最平凡的街車飄贏六七萬的小跑,有的能單板滑下雙黑鑽,有的能畫出媲美專業畫師的插圖,他們都是極平凡的人,讀著極平凡的專業,過著極不平凡的生活。而我,也在這一年開始一個小小的創業項目,在本來就難擠出的時間裏再擠出來那麽一點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所以樓主,你的那些擔心都是多餘,你尚未畢業何必擔心工作難找,去找人泡酒吧,去勾搭帥哥美女,去做你喜歡做的事情。不要擔心別人怎麽看你,這一切都是你自己的人生,隻要活不成一隻奇葩,活得精彩一點有什麽問題呢?或許你在泡吧的時候會交到在公司實習過的大牛,或許你在勾搭的時候會遇到認識一群大牛的Social狗,這生活本就沒有劇本,要為自己,活出生活的精彩。
 
 

最直接的建議:
在學業上繼續深造吧,當你不知道要做什麽的時候,那就想辦法去做點什麽,做著做著就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麽了。

美本留學生的一些共同點:
1、GPA4.0不容易,但GPA3.5遍地都是。能力不差,學習用功,拿到3.7~3.8也很正常;
2、人在美國,遇到合適的教授,可以當麵套磁,尤其是申請本校本係本專業,優勢明顯;
3、拿到係裏教授的牛推,他在朋友係統裏小小宣傳一下你,也許你就能抱上名校教授的大腿,然後平步青雲了;
4、美國教授喜歡招接受了美國本土教學課程的學生,無論是學習、交流還是生活習慣,都要方便許多。明確自我定位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也就是說,你申請學校的檔次,要能完全匹配上你目前的學術背景。經常有人會覺得,我在Top30的學校念本科,再怎麽也要申請到Top20以上的學校讀研啊。然後以你目前的學術背景和科研能力,能不能申請到本院本係的MS都是個問題。

自我定位
也沒那麽複雜:把你的背景能力和最相近的學長學姐對比,如果你這樣背景能力的學長學姐去了Top20以上的學校,那麽你就把Top20作為自己的申請目標;另外,要和你一起競爭的人對比,如果有10個比你牛的人申請了某個學校的master,而該校該院係該專業方向卻隻招收15個人,那麽你就得掂量一下自己的實際情況了。

學術背景
我們一直在強調學術背景和科研能力。說白了,你去申請MS和Phd都是衝著科學研究去的,如果不考察你的學術背景,那學校的教授費盡千辛萬苦把你招錄過去幹啥,總不會真的是去打醬油吧。
學術背景不是指GPA,你上課表現好,GPA拿高分和你的學術背景、科研能力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這個問題,卡耐基梅隆大學(CMU)CS係教授寫過一句著名的Grad School Talk(cs.cmu.edu/~harchol/gra),裏麵講得很詳細:
“A GPA of 4.0 alone with no research experience will not get you into any top CS program”
這句話說得再清楚不過了:GPA 4.0又怎樣,沒有任何科研經驗的牛GPA學生,是不會被任何著名CS高校錄取的。
盡管這個教授針對的是知名院校的某些牛專業,可能並不適用於競爭力小的小眾院校和專業。但他說的話卻是有道理的。所以,有好的GPA是進名校的增分項目,但絕對不是決定項目,決定你能否被錄取的核心,還是在於你的學術背景和科研能力。美國高校的本科生、碩士生大多是標準的學分製(credit based),修滿學分,GPA成績優秀,就能很愉快地畢業了。但是如果你是瞄準了美國高校的Phd去的,那麽參與到科研項目中去,越早越好。沒有拿得出手的科研項目經驗,想拿到名校MS/Phd的offer,概率太低。

推薦信
推薦信絕對是秘密武器。
負責招生的教授們看重你的學術潛力,如果有值得信任的人寫了一封信,清楚地證明了你的才華,那教授們會對你的申請格外重視的。國內非211+985高校的學生要申請專業TOP30以上學校的全額獎學金Phd,希望渺茫。如果是美國念本+碩的學生,拿著一般般的GPA和科研經驗,對我說我準備申請Top30學校的全獎Phd,那我不敢保證說他希望渺茫,關鍵就在於推薦信。

美國教授在寫推薦信方麵是很有原則的,並不是誰都能拿到有強力推薦內容的推薦信的。不是你跟他關係不錯,經常請他去你家開party,偶爾做些花式中國菜給他嚐鮮,他覺得關係好就給你寫封你科研潛力怎麽怎麽牛的信給你申請的學校。他會對他寫的每一句話負責,所有你懂的,你必須是真的有打動他,無論是勤奮的科研精神上,還是在對待科學研究的態度上,隻要有一點讓他觸動,被推薦的可能性就會被提高。3封推薦信,量力而行。推薦信不在多,一定要精,要專業研究領域對口
~~以上內容對於正在美帝讀本或讀研的學生來說,要去美帝名校繼續深造,應該是有些作用的。
 

首先我想說,我覺得樓主大二就有畢業了要找工作的危機意識是值得表揚的,我想大多數在國內讀大學的童鞋大二的時候大概還都在翹課打遊戲談戀愛呢~也就是樓主所羨慕的你的高中同學們在國內大學的生活。但是10年後樓主回頭看,你會感激你的憂患意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要是沒道理就不會從那麽遠古的時代傳到今天了。樓主的目標其實很清晰明確,就是畢業以後希望能在美國找到滿意的工作留下。而且樓主也知道找到工作需要有好實習,好GPA。樓主隻是被江湖上的傳言嚇到了,再加上自己不知道該怎麽努力,所以覺得很絕望,甚至開始懷疑人生。

之前這麽多貼已經灌了夠多雞湯的了。我想給樓主些實操性強的建議。我當年也是來美國讀商科,現在在美國從事投資相關的工作。很多建議是基於我本人的一些經曆,希望可以幫到樓主。

1. 獨自去參加一些學校活動舉個例子。本人曾代表公司出席過校園招聘會(career/job fair)。會上看到中國童鞋通常都是成群結隊的,排隊的時候一起排,在隊伍裏用中文聊天,或者3,4個人擠在房間的中間圍成一圈用中文嘀嘀咕咕的聊天,非常的紮眼,作為公司代表我們看了也覺得非常不professional不舒服。我曾經也是留學生,我理解其中的苦衷。招聘會本來就是個讓人緊張的地方,看著自己稀稀疏疏的簡曆本來就覺得夠心虛的了,還要用英文介紹自己。如果有同學一起去,至少能給互相壯壯膽。同學在一起說英文自然很尷尬,於是中文對話不絕於耳。當著中國同學的麵也不好意思跟外國人說英文,萬一自己語法說錯了被童鞋恥笑就丟人了,所以懶得說就不說了。因為紮堆,你給自己在一個很challenging的壞境裏生生給自己創造了一個comfort zone,導致了一個非常失敗的招聘會經曆。你可能最後會哭喪著臉抱怨,我招聘會都去了,還是沒有拿到任何麵試,找工作好難啊!但其實你根本就沒有充分利用招聘會的資源。很多其他的學校活動也是一樣的。

我建議樓主嚐試撇開你的同學,去獨自參加一些活動。如果在活動現場碰到了其他中國童鞋,也不要就立馬聯盟一起排隊一起問問題,最好打個招呼一笑而過,各自聊各自的。一來聯盟抱團免不得講中文影響真的不好,二來咱中國學生各方麵背景本來就特別雷同(很多時候美國人對咱長相也傻傻分不清楚),你們一起衝上去問問題或者跟人聊天,很難讓人記住你到底是誰。

2. 有意識的多和誌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身邊人對你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你自控能力不好,至少下意識的多跟那些找實習跟打了雞血似的小夥伴們混。他們有人拿到校內工作了,你會受受刺激,有人參加競賽拿名次了,你又會受受刺激,甚至有人說了一句你不懂的英文,你也會受受刺激回去趕緊偷偷查這個詞什麽意思我也得學會。這樣外界的刺激會促使你更有緊迫感,不斷逼自己前進。人各有誌,有的朋友可能不覺得找工作找實習那麽重要,他們的生活自然更瀟灑。這沒有對錯之分。但是樓主既然你很明確的希望能留下來,那就應該把自己放在對的壞境裏。就好像高中時候家長都擠破頭想把孩子送進重點班一樣,因為你發現當你周圍都是尖子的時候,即使你不是最拔尖的,被推著走前進的也會很快。一個道理。

你可能很嗤之以鼻的想,幹嘛那麽勢利眼,讓我摒棄一起火鍋趴的哥們姐們!一起混了那麽久他們該怎麽想我?我並沒有說讓你完全摒棄你已有的社交圈,而是有意識的進行一些選擇。周五晚上火鍋趴加殺人趴當然OK啦,但是周六再來一局,周日再來一局的時候,你就應該想一想是不是該收收心,更合理安排時間了。不用擔心你的哥們姐們嫌棄你不夠cool,你來讀美本不是為了讓別人覺得你cool的,努力找工作這件事也沒什麽好丟人的(努力做任何事都沒什麽好丟人的!)。這是每一個從學生向professional轉變的人必經的修煉,你開始的早,你就成長的早,到達的早。

3. 從小目標開始:樓主大概還看不到從現在的狀態和滿意的offer之間的連線在哪裏。我覺得樓主可以先從小事做起,做的多了眼前的路就更清晰了。

樓主說自己健身,那我就拿健身舉例子。開始健身前你大概也對健身沒有概念。如果那時候告訴你,你要達到每周3次有氧訓練,外加2次arms and upper body, 2次lower body sculpt,你估計直接嚇傻了,高中會考體育跑1500米(或者800米)已經快把命搭上了,自己也不是體特,基礎沒那麽好,不可能完成這些,而且何必呢!又不想成為運動員!於是頭也不回的消失在地平線了。

你最開始決定健身的時候大概也隻是抱著一些很單純的想法去開始嚐試的,比如你想減肥,或者你有朋友健身慫恿你去,或者學校健身房免費不用白不用。反正你就懵懵懂懂的去了。剛開始健身的時候有可能你也有過覺得好累,懶得去了的念頭,但是你堅持下來了,從最開始隻能跑10分鍾,到慢慢能跑更遠。從最開始隻能舉起最輕的啞鈴,到後來慢慢各種器械都開始嚐試。因為你開始嚐試,開始有些小小的成果,你慢慢體會到了健身的樂趣,慢慢發掘出了自己更喜歡哪種健身方式,開始在網上查如何更有效的健身,慢慢學會了各種名詞,因為投入多了,就更加喜歡健身了。每次健身的時候還是很痛苦,想放棄的念頭還是會是不是的冒出來,但是你已經慢慢強大到可以抑製這些negative的想法了,因為你知道第一,自己是可以堅持下來的,第二,堅持下來之後的快樂是無以倫比的。

這時候你再去看你身邊從來都不健身的童鞋,就如同看當年的自己。他們不健身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懶很難堅持,有的覺得自己又不胖沒必要健身,有人覺得根本做不到像你們這種經常健身的人這麽專業。你很難說服他們,因為他們認為健身是痛苦的,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沒有任何快樂。而你知道,那是因為他們從未真正體驗過。

如果我描述的這個經曆樓主可以多多少少體會,那找工作其實是一樣的。你現在就是那些你身邊永遠不去健身房的同學。你看到那些人高馬大天天健身的朋友每天都去健身,或者看到某個小胖去了1個月了也沒見掉肉,就覺得健身這件事很恐怖,去了也沒用,有的人天生就有運動細胞,有的人喝水都長肉,最後體型還是基因決定的(雷同於你說的‘而且以後競爭越來越激烈。在這裏讀書辛苦不說 以後也基本找不到工作 即使美本讀完,再讀個碩士,如果不是搞IT希望大點,自己終究是要回國的’。但你經常健身了你就會發現,這樣的想法其實更多的為自己的懶惰做借口。也許去跑步去健身真的不會短時間讓你掉30斤肉,但是它讓你更強壯了,更自信了,身材更勻稱了。這些好處是你當初無法體會的,也是因為這些好處讓你一直堅持健身。回到找工作找實習,你在拚命努力去networking去準備麵試去research公司的過程,讓你對行業更了解,讓你與人交往能力更強,讓你有更強的緊迫感去提高英語水平,提高專業水平,這些好處是你現在坐在這裏瞎擔心無法體會的。所以從小事做起,對哪個行業感興趣(或者覺得自己會感興趣),去打聽下學校有哪些相關的活動,去問問career services自己目前可以做些什麽能在大三找到一份這個行業的實習,去校友錄找找有沒有在這個行業裏的師兄師姐,給人家寫封郵件問問人家願不願意跟你打個電話聊聊他們當初是怎麽進這個行業的。這些都是一些小事情,但是能讓你開始動起來,一旦動起來了,有一些收獲了,你慢慢就知道下一步怎麽走了。一切就沒那麽難了。

4. 找一份國內的暑期實習:如果你覺得美國的實習實在難找,那就找個國內的暑期實習。我所說的實習,不是你爸媽托關係把你放在某銀行大廳站幾個星期的大堂經理那種實習,不是為了研究生申請推薦信,找個有頭有臉的人掛在他名下幾個星期裝作做過實習,之後讓中介杜撰出一封推薦信那種實習。而是實打實的為本科生設計的實習項目。很多外企都有固定的暑期實習項目,有些需要頭一年的秋天就開始申請,然後11月,12月拿offer。

為什麽要去做一份國內的實習?

1)你的美本在申請國內(尤其是外企)實習的時候會相對有優勢。作為本科學生,最大的一個坎是從學生轉變成一個工作場合的professional。一份正經的實習會有人手把手教你,給你指導,帶你入門,願意容忍你犯錯誤。這也是為什麽不能去那種父母托關係找的實習。第一,是你自己一輪輪麵試得來的實習你自己會更珍惜,第二,你隻有在被當普通員工對待的時候才能得到最真實的反饋,才能成長進步。如果你是托關係進來的,其他人礙著你父母的麵子不好意思讓你做什麽,像請了尊佛爺似的供著,那實在是沒有什麽意義。你隻有真正工作過,才能體會工作壞境需要什麽樣的素質,這個學習過程是非常重要的。有了這個經驗在你的簡曆上,你回到美國再去找美國的實習也相對容易一些。因為至少你麵試的時候有可以有例子可以舉,有經曆可以說了。

2)樓主你說你羨慕高中同學在國內的大學生活,不喜歡美國的單調,甚至開始懷疑讀美本的意義。也許你是對的,也許你並不適合美國的生活方式,但也有可能是因為你根本還沒有體會到美國和中國真正的生活方式的差異。所以做份中國的實習,讓你自己切身體會下,在中國工作的感受是什麽樣的,然後回到美國,如果能找到美國的實習,哪怕是校內工作,體會下,之後你再下結論不遲。有很多時候你看到的是表象,你不去體會無法知道你真正的感受。也許你真的很適合中國的生活工作壞境,那4年後畢業後回中國工作對你來說就是最正確的選擇。美國也不是所有人的正解,能不能在美國找到工作留下來也不是衡量美本是否值得的標準。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路。你的任務就是在大學期間體驗更多,發掘自己最適合最擅長做的事情,至於這個事情是在美國還是在中國做,到最後你會發現,其實並不重要。
 
 

我不知道我的答案是不是具有普遍性。也不知道能不能幫到樓主。畢竟我的專業不具有普遍性。但我希望樓主要networking networking networking!重要的話講三遍。同時gpa也要保證一定水準。

 

本科hospitality,在Las Vegas。學校排名100開外,但專業排名由於處於Vegas這樣一個全是酒店的地方。第二或者第一。gpa3.4幾。現在opt期間。拿到了第一份工作Vegas最好的酒店之一wynn的assistant manager。據我所知我是周圍人中第一個拿到management position的在第一年。

我在大二才轉過來。因為高考失利。大學期間陰差陽錯就轉學來美。本身家庭條件非常極其一般。從來覺得出國念書這種事和我沒關係。但由於豐厚獎學金加Vegas便宜的生活費(相比美國其他城市)專業又是我在國內的。還可以校外工作因為專業特殊性質。我就義無反顧地過來了。隻申了這一個學校(現在看來也是作死)

我轉來已經是junior了。第一年沒車不能工作。我也就是在學校好好念書順便還找了個男友。gpa還可以。但當時沒有很拚gpa.覺得家裏條件有限不可能再去讀master。現在想來too young too stupid.第二年也就是大學最後一年開始找實習找工作。說實話真的是又簡單又難。簡單的是在於感謝中國的土豪們喜歡來這裏撒錢。酒店賭場會戰旅遊都需要會講中文的人。難得是在於好的工作很難。畢竟沒身份加英語不行。但我通過朋友介紹找到了一份在swatch打工的機會。說實話,工資不錯企業也很好。但我隻幹了三個月,主要原因是sales真的很無聊。其實這時候我也可以走向奢侈品這個職業發展路線。但我不甘心。覺得自己可以做更好的。本來暑假應該畢業。但覺得不行現在畢業什麽也沒有。我就延遲了一學期。準備邊找工作看機會邊複習gmat。幸運的是找到全球最大賭場集團的hr實習。這個實習叫我最多的就是!

美國和中國一樣一樣!!全特麽靠搞關係啊。也就是networking。隻要你實習OK。會搞關係和不會搞關係完全是不一樣的人生。我本人就開始學。加上那個自己真的也很努力。畢業後才拿到這個職位。

但問題來了。首先我不確定公司會不會幫忙工簽。第二即使會,我想不想繼續做這行。畢竟這行非常非常辛苦。我不想narrow my future.所以我決定上班的同時準備 gmat。要是做得好就先繼續工作做得不好申請研究生。現在痛苦的就是因為本科不重視gpa導致現在很害怕申請不到名校,

我也沒法和大牛相比。但我也是在這個行業的頂尖公司各種麵試。經驗就是passion真的無比重要。哪怕你沒有你也要表現出!還有就是networking真的是非常重要。最後舉個例子。我做hr實習.800個application申請會計還是marketing.不乏頂尖名校的好的gpa.我由於隻是個實習生。我的工作就是先篩選。專業符合。工作要一年經驗以上。公司其實不管你gpa.實習要或者說繼續讀master要。我篩選比如隻剩80個。recruiter再篩選。比如隻剩20個然後去麵試!但是!如果你有networking。你的resume直接send到hiring manager那邊。你根本不需要這種800個裏麵選對吧。我那個時候經常篩選的頭暈可能一個走神一個大神我就放過了。所以。。。你懂的。

最後。樓主要努力學習保證gpa.要去career fair要名片想盡辦法搞networking。和周圍人多交朋友以後的networking。我這都是血淋淋的教訓現在畢業才意識到。當時我特別高冷,根本不理周圍人。樓主加油!
 
 

別人轉發了這個問題給我,看到回答主要集中於心態的調整而不是具體可行的措施,
作為過來人,我想我是有資格談這個問題的,因為我和樓主的背景相似.

 

求不要出現經典的留學*****文(比如,我認識A,topxxx,暑假就在xxx在xxx的office實習。我認識B,家裏是xx委)

 

這點我同意,離開背景環境就來舉例是不恰當的.眾所周知,這幾年來中國本科留學生幾倍增長,樓主作為來得早的讀本科的,親眼目睹了原來1400 sat(滿分1600)的時候能上芝加哥大學並且有獎學金.那時候,中國本科出國的人數還少,我老板說,他甚至會專門挑出來中國學生的簡曆.(應該是08年左右的事情,金融危機之前).現在,一份工作發出去後收到中國人的簡曆甚至比美國人的都多,以至於他現在先從美國人的簡曆中挑(因為不用公司辦h1b).

接下來,談談中國學生最大的弱點吧.我們老板經常把中國人和印度人做比較.都勤奮好學,都有口音,都非常上進.但是,印度人的表達能力的確比中國人強.表達與溝通這項技巧真是太重要了.就簡單的舉例來講,做presentation的時候,中國人的自信程度,interaction,動作姿態還是比不上印度人. 這個是事實,沒必要否認.
(以後我會寫篇文章分析印度留學生.就我觀察,印度學生的leadership, impact都很強,很多都是校內組織的chair或者head,也經常上報紙,公司內就不用說了,科技業以外,高盛最近的那個年輕partner就是印度人)

那具體你有哪些路呢?

1) 轉cs
這應該是最容易的一條路了,畢竟你有數學背景. cs行業的機會很多,待遇不錯,發展前途也好.金融公司也願意要,不僅僅是it部門.公司願意找聰明人然後再培訓,隻可惜我們看得上的人,google也看得上. 每年都有cs專業的學生不來ib做analyst而跑去google做apm(associate product manager)的,甚至包括很多econ和cs double major的.想想也是,畢竟我們給的錢還不夠多,職位逼格也不夠高(analyst vs. manager) 更重要的是,好學校cs學生太少,econ學生太多. 某些學校econ major是cs major的五倍.而且從職業發展角度來講,互聯網公司的確更有潛力,因為金融公司的hierarchy. 互聯網公司層級要少很多.

2)轉學
這麽說吧,target school裏的學生的確更好找工作.原因是因為老板根本就沒打算找非target school的人.大的金融公司就這麽幾家,坑少蘿卜多,挑人再正常不過了.雖然這些學校內部競爭也激烈,但還是要好很多.target school大部分是私立學校,我們部門還沒有從公立招過fresh grad或者intern.ivy畢竟是ivy,你可以吐槽,但是ivy的校友資源還是很強的.當然這個跟地區有關,樓主在西部的話會好很多,因為西部caltech人太少,stanford的太多進科技業了,大部分公司都會考慮ucla和伯克利.
中部和東部的同學就比較慘了,中部不在芝加哥附近的學校可能會不太好找,公司招人半徑不會太大,當然像umich我們還是會去的.

3)先回國實習,擴展人際圈,以後回國就業
回國可能沒你想得那麽壞,畢竟在美國很難的一些事(做生意)會在國內好很多.
還有一個好處,在國內幹滿一年後,有些公司願意幫你辦l1簽證調回美國,l1不用抽簽,延續期限也比h1長.

 

4)提高gpa
gpa高的確對找工作有幫助,但更重要的是申請phd和讀法學院有幫助.商學院的教授公司很高.能做中美法律的名校律師工資也很高.當然這兩條路都不容易.






最後談談心態調整吧,其他答案都說了心態,積極向上的心態總是對的.不過也要調整自己的期望,要認識到自己外國人的地位,而且不是一般的外國人,中國,這個很多美國人有complex感覺的國家.更何況,現在本科留學生實在太多了.
 
 

樓主我真是不能忍了,我一個美國top100普通中部公立大學的,就學math/econ,畢業時剛剛gpa3.5。
我也為前途迷茫過,不知道該如何抉擇,但是你隻要自己努力就好了,父親常對我說的一句話“盡無力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我大一大二都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麽,大二下期遇到了一個牛逼學長,給我指了指奮鬥的方向,加上其他各種原因,我算是頓悟了。然後開始各種努力,好好學習,各種社團,找實習什麽的。當中國人確實在很多時候蠻受歧視的,但是隻要你內心強大就好。努力了整個大三我依然沒有找到一份可靠的實習,不想回國就留在美國幫一個大哥創業,學了不少。
大四也依然沒有放棄,最終在大四10月拿到了第一份在美國世界五百強金融公司econ research的長期實習,這個職位我從大三上期就開始投了,到最後拿到offer,我等了一年。
現在我畢業了在一家美國政策性銀行做一年的contractor。
其實我隻想說你不需要擔心太多,努力充實自己的人生就好。好好做人,找到一個願意為你指路的學長學姐。math\econ學的較理論,想找工作實習還得修一些finance accounting的課,反正我就是這樣的。相信自己!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機會來了,你不能錯過!

btw我拿到那個econ research實習的時候gpa3.4。

知乎處女答。沒有真材實料,全是借機訴苦。
給排名第一的答案點了沒有幫助。 (我看好多人都這麽說,好像挺有氣勢的?)
一直覺得自己所知甚少,所以一直抱著長知識的心態在知乎潛水,但是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始知乎上關於谘詢類的回答總會蹦出來好多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留學谘詢那位說的道理一點錯都沒有,但顯然於我看來是沒有幫助的。

早上起床上廁所的時間用手機刷到這個問題,心裏一驚,差點以為是自己提的問。大致看完前幾個回答後整個人一天都感覺很沉悶。沉悶無非是因為在答主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本人國內三線沒落的工業城市出身,初中高中一直稀裏糊塗不思進取,甚至高中還有一段時間加入過小混混的行列,高考考上一所盛產野模的二本。後來自命不凡的覺得自己有更廣闊的天地,加上父母也算重視教育,於是挖門盜洞的退學來到了一所美國top20,期間頗多波折不提也罷,卻清楚的記得收到offer的那一天我有種修成正果的錯覺。覺得自己雖然年少無知的時候浪費了一些時間但是故事的最後是個Happy Ending。

轉學到新學校首先最大的問題就是自己在這學校一節課都還沒上過就已經是junior了,我卻連個專業都沒有。 學校王牌專業的prerequisite courses我基本都沒上過,從頭讀起的話那我的本科生涯可能總共加起來可能要六年甚至七年,這對我來說是不能接受的,家裏也無力負擔那麽多學費。無奈之下迅速的進了數學專業,因為那是我當時唯一滿足了prerequisite的專業。

憑著自己為數不多的自我約束力,進專業後的數學專業課無論是什麽level 的隻有兩節是3.5,其他基本都是3.9、4.0。可能在很多樓上的答主看來這太簡單了,但是我覺得我盡力了,我拿手指往上敲已經聽到我智力的天花板在咚咚響了。成績還算說得過去,父母看到成績單也還比較滿意,可是進入大四一下問題就來了,學數學除了考研考博士似乎沒什麽好出路了。現在縱觀幾大中國留學生集散地,研究生項目無論幾年大都是為學校創收的主力,鄙人不才自問申到美國一流學校全獎研究生的可能幾乎為零。 自費兩年六十萬算少的,我今年23,因為找不到工作想要繼續躲在學校裏然後跟家裏操勞的父母伸手要六十萬,這事兒我真是做不出來。考博士就算了吧,自問沒有潛心學術五年的心智和心力。

那找工作吧,去了幾次學校的招聘會,基本上一條:需要能在美國合法工作/不提供sponsorship。就讓我連去試試的心都沒有了。再就是自身條件差的不行,從小到大沒被開除就算萬幸了,更別提獲獎了。 前些年貪玩,假期都回到我那三線的家鄉和朋友混過去了,也沒找什麽特別加分的實習。總的來說就是除了gpa還拿的出手,其他我幾乎一無所有。

樓上好些人不理解題主羨慕國內朋友的生活,甚至有傻逼要抽題主大嘴巴。 但我很理解,因為我也很羨慕。好些人出了國就以為比國內的朋友不知道高到哪裏去了,其實自己才是naive的那個,國內的朋友都遵循了長者的教導,悶聲發大財著呢。拿我國內大學的朋友來說吧,上學的時候長得帥,網紅水平的女友換了一批又一批,畢業和幾個朋友做起了辦公耗材的生意,不到兩年快掙了一套房子錢。雖然不知道他的房子錢是以哪個城市的房價來算的,但是足夠讓我羨慕了。反過來看我呢,一年花父母三四十萬然後每天跟數學題在死磕,吃微波爐食品度日,感慨坐在瑪莎拉蒂副駕駛上的那個同班的姑娘真的好漂亮。 什麽境界高眼界廣,國內都是暴發戶土包子的論調大多是那些混得不如國內同齡人的留學生安慰自己的話罷了。

基本上以上就是我現在的處境,成績勉強算不錯,但不想自費讀研。畢業臨近,自身能力差強人意想在半年內有大幅度提高,在努力但是不現實。是不是和題主差不多?

我也想不出什麽好的建議給題主,大道理誰都懂。
我寫下這個回答一方麵是私心,寫給自己看。另一方麵想告訴題主的是你的迷茫不是隻有你自己而已,很多同齡人都有相似的煩惱,別氣餒。但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會走出這段迷茫不知歸途的灰暗日子的。可能到時回頭看看我們也會笑自己此時此刻的幼稚。

扯閑篇扯這麽多字,我也真是夠閑的。
送給題主一句最近激勵自己的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最後跟題主說一句,混得最次最次你還可以回國開留學中介啊,啊不對,留學谘詢公司。

倘若有一天你走出這段迷茫了,給我這個答案一個回複吧,讓我知道我們都會過的很好的。

-----------------------
02/11/2015 更新。
處女回答被很多同齡人所讚同,讓我很受鼓勵。
雖然說起來有些自我可憐的意味,但是我真的覺得互相取暖比“理性客觀”的批評更有幫助一些。大家多少算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大道理都能講的明白,換我來批評你我可能說的比你還“客觀且難聽”。 私以為知乎應該是個分享知識分享經驗的地方,不應該是一個好為人師而不自知的地方。望各位共勉。
不匿了,希望能在知乎交些有共同話題的朋友。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