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產不安全感的主要來源

來源: Twinlight 2017-11-11 02:31:3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6226 bytes)

中國中產不安全感的主要來源
作者:張立偉
依靠投資拉動與信用擴張的模式刺激經濟,隻會讓中產階層消費力不斷降低,而寄生於政府債務與銀行信貸的農民工就業的收入不可持續。這是一個很困難的發展模式。
2016年中國一線城市房價暴漲,終結了一個“黃金時代”——一線城市普通的中產階層,依靠自己的收入買得起盛放“三口之家”夢想的房子。由住房構成的財富鴻溝正在形成,而未來這種局麵很難改變。
地產讓富人更富,窮人更窮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因普遍貧窮而消滅了財富差距。啟動改革開放到2000年這一時期,中國也沒有呈現出普遍而巨大的收入差別,相反,由於農村實行了土地承包製度,擁有了生產資料的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並逐漸縮小與城市人口的收入差距。在這一時期,雖然經濟高速增長,但基數較低。中國經濟在1980年代與1990年代經曆了兩次惡性通脹,都被政府義無反顧的壓製下去。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在2000年以前,通脹隻是帶來一部分商品價格短暫的起伏,中國家庭並無資產概念。
中國財富分配發生巨大變化,2000年左右是個節點。準確的說,1998年實行住房製度改革,1990年代末為擺脫通縮而加大貨幣投放與財政投資力度,2003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同期美國正在通過低利率刺激消費,促成中國成為全球製造業轉移的基地,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工廠。與此同時,以大城市擴張為開端的城市化開始提速,迅速膨脹的外匯占款也釋放出大量貨幣。
這一時期,中國人的收入差距相當程度上是由市場決定的。由於美國消費品需求強勁、中國城市化加速,以及在此過程中收入大漲的中國人加速了排浪式消費,因此,幾乎所有行業都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每個融入市場的人都獲益匪淺。在這場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從封閉到全球化的開放過程中,除了生產要素的分配與回報導致不同的收入差別外,更重要的是經濟轉型帶來的機遇,盡管有時候機遇並不是以公平的方式出現。
在沒有政府幹預的情況下,經濟增長必然加劇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在這一時期,供給過剩的農村勞動力的付出遠遠少於回報,做過努力的  政府取消了農業稅,建立起基本的農村社會保障,並修改了勞動合同法。城市白領享受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他們一個月的工資大部分時候可以在自己的城市購買一平米住房(現在有的城市,白領一年的工資才可能購買一平米住房!),他們開始學習現代的消費文化與生活方式,互聯網讓中國人的世界變得遼闊。
但是,2008年以後至今,中國的財富分配主要不再是依靠市場,主要不是由市場競爭中不同企業或個人的狀態決定。政府為穩定經濟采取的刺激計劃,讓貨幣流向了地產業與基礎設施建設,依靠這種模式維持增長的做法,帶來了信用持續擴張,通脹與資產泡沫起來了。2012年後,過剩的資本繼續流向IT(創業泡沫)、金融業以及地產業,不斷擠壓了那些高效的生產部門。
在這一過程中,農民工暫時是主要獲益者,因為地產業與基礎設施建設吸收了大量勞動力,導致勞動力緊張以及價格持續上漲。這對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構成了巨大衝擊。中國經濟脫實向虛的趨勢在保增長政策下開始強化。但是,農民工本身也是通脹的受害者,而且收入增長缺乏可持續性,它不是由消費需求拉動的,而是投資,即地產與政府基建,兩者事實上為一體,隻有發展地產,地方政府才有更多的土地財政收入支撐不斷投資,但地產已經出現嚴重的庫存。
由於勞動力不斷流向服務業、地產業、建築業等,中國經濟整體勞動生產率增速,自2008年後出現持續降低。不同部門間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不同,工資增長率卻趨於相同,這產生了工資增長快於勞動生產率增長的現象,引起結構性通貨膨脹。城市中產階級成為通脹的主要承受者。但是,引起財富差距的主要是地產,讓富者則更富,窮人更窮。2008年後由富人投資性消費推動房價幾次脈衝式上漲,最終導致房價遠遠超出城市中產階層的購買力,這對還沒有買房的新的中等收入者而言是個噩夢。
轉型期破局,中國會步入日本後塵嗎
中國經濟轉型期的通脹、資產泡沫,為城市居民帶來不安全感,而且中產階級的收入增速,已經追不上物價的漲幅,甚至就業也因經濟轉型而變得不穩定,再加上社會也麵臨同樣的轉型陣痛,不平等擴大,汙染問題嚴重,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等,導致中等收入群體焦慮感上升,擔心隨時在現有的社會地位中滑落。
在一個轉型社會,中產階層的不安全感是一種自然的伴生物,韓國、台灣等社會在轉型期都出現大規模移民現象,或者社會運動,這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慌以及對公平社會追求的反應。而且,轉型社會中的人們內心缺乏價值之錨,容易產生外部與內心相互強化的作用。如果政府沒有努力通過政治民主改革給予人們一個美好的方向,這種不安會加倍釋放。因此轉型中的台灣和韓國都經曆了民主化改革。
未來會更加美好嗎?未必。我們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轉型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沒有誰能夠給出確切的答案。即使在美國,多數美國人一直認為兒子收入好過父親理所應當,但2014年隻有41%的30歲美國男性比他父親掙得多。美國的中產階層在不斷滑落,貧富差距拉大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突出的現象,並再次改變了曆史的方向:反全球化的特朗普成為了美國總統。
理論上,中國應該努力擴大中產階層的規模,用他們的消費支撐製造業與服務業,吸收更多的農村勞動力。依靠投資拉動與信用擴張的模式刺激經濟,隻會讓中產階層消費力不斷降低,而寄生於政府債務與銀行信貸的農民工就業的收入不可持續。這是一個很困難的發展模式。
但是,當中國像日本轉型期一樣,希望在平衡與協調中實現轉型目標時,意味著會繼續采取刺激性政策擴大需求,以維持“穩定”,這會繼續縱容和鞏固舊的發展模式。1980年代與1990年代,中國之所以能夠以強硬的手段對抗通脹,是因為那時人們還沒有資產以及由此產生的巨大利益,但現在利益階層可以阻礙甚至綁架改革。
在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了抑製資產泡沫的要求。這可能意味著樓市泡沫不會被刺破,而是維持“不漲不跌”的平衡,以免金融遭受衝擊。如果政府希望通過經濟增量來消化資產泡沫,增量可能依然來自信用擴張與通脹,導致工資上漲但購買力縮水的現象,人們會日益窘困。考慮到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以及中產階層消費力不斷下降的事實,中國經濟轉型到依靠內需循環發展的可能性越來越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難度越來越大,財富鴻溝可能會日益加深。而這個趨勢,正是中國中產階層不安全感的主要來源。
『鳳凰評論原創出品,版權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違者必究!』

所有跟帖: 

作者分析得很中肯。可惜,有良心的人總是預測一錯再錯,因為政策是由沒良心的少數人決定的。 -LakeTree- 給 LakeTree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1/11/2017 postreply 12:12:4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