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教授不想活了?公開抨擊習大外交

來源: vawong 2017-10-25 19:28:35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3960 bytes)

人民大學專家公開批評當局的朝核政策:中國朝核外交中的關鍵失誤

 
來源:  於 2017-10-25 09:46:2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543 次 (30672 bytes) 

金融時報中文版:

中國朝核外交中的關鍵失誤

戚凱:我們必須承認中國的朝核外交存在幾大關鍵失誤。正視這些失誤,是下一步調整朝核外交政策的先決條件。

朝鮮於9月初進行了第六次核武器試驗,並宣稱已具備在洲際彈道導彈上裝載氫彈的能力,聯合國安理會於9月11日全體一致通過對朝鮮執行新的製裁措施,朝鮮方麵則毫無畏懼,甚至發表聲明警告稱如果“非法”製裁決議通過,朝鮮將讓美國嚐到“最大的苦痛”。

從2002年美國與朝鮮針對核武開發問題再起爭端算起,本輪朝核危機已經持續了十五年的時間,並且已經陷入了一次更比一次惡化的夢魘當中。從基本的事實角度來看,這15年間朝核危機所發生的最大變化、甚至也是唯一變化就是:朝鮮進行了六次核試驗,數十次各式導彈試驗,從一個隻有核反應堆的小國變成了擁有真正核武器的“強大國家”。如果朝鮮政府有關自己核武實力的宣示屬實,那麽就意味著它在遠程核武打擊領域,超越了英國的技術水平,而僅次於美俄中法四大國。

在這十五年裏,中國為緩和乃至解決朝核危機付出了大量的外交努力,主要是以北京六方會談為核心機製,包括期間一些特殊時期的緊急斡旋、多邊磋商和聯合製裁等。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筆者看來,我們必須承認中國的朝核外交存在幾大關鍵失誤。正視這些失誤,是下一步調整朝核外交政策、真正確保國家安全的先決條件。

中國朝核外交的關鍵失誤有哪些?
2009年5月朝鮮成功進行第二次核實驗,朝鮮軍方宣布退出《1953年朝鮮戰爭停戰協議》,筆者認為此事件意味著中國積極推動的“以多邊、和平、外交方式解決朝核危機”的外交理念和實踐遭遇重大挫折。如果說朝鮮第一次核試驗是此輪危機的真正起點,那麽未能防止第二次核試驗的出現,就意味著中國的外交努力沒有換來期待的成果,在此之後,中國逐步喪失了應對朝核危機的主動權。

從結果角度來看,中國朝核外交的關鍵性失誤包括以下幾個方麵:第一,在最根本的國家安全層麵,沒有阻止(甚至連延緩、遏製也沒有做得很好)一個有核國家迅速地出現在距離中國國土如此之近的距離之內,而且這是一個被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專製獨裁、時常缺乏理性的國家。民主和平論關於獨裁國家軍事威脅的理論讓人高度擔心中國受到朝鮮核武器威脅的可能性。持核非民主國家由於透明度不夠,信息不對稱,政策非連貫性而加劇了核風險,因此朝鮮更易傾向於激進核政策,並且難覓去核化的合作者。自由化政府由於國內國際勢力不允許過激核政策導致國際製裁從而影響自己的利益,因而更傾向於接受國際核合作,而不是過激的核政策。而獨裁的民族國家則缺少上述國內政治的限製。

朝鮮
中國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朝鮮?
何帆、孫興傑:認為中國可以深度影響甚至掌控朝鮮,或者認為中國無法影響朝鮮,這兩種流行的觀點都不準確。

另外,朝鮮常年遭受技術與設備封鎖,其核設施安全水平令外界極為擔憂,一旦由於設備老化或操作失誤造成核反應堆重大事故,中國東北極有可能遭遇嚴重的核汙染,從而成為第二個“切爾諾貝利無人區”。從技術角度來說,與試驗核武器相比,核設施發生意外事故的概率與危害程度都要更高。

從彈道導彈威脅的角度來看,當前朝鮮正式列裝的導彈中(盡管朝鮮一再聲稱本國在中遠程導彈領域已經擁有先進技術與實戰武器,但實際情況卻是信息黑洞),隻有大浦洞1號導彈的有效射程達到2000公裏,這個距離對於美國很難造成有效的威脅,而韓國、日本與中國北方則處於其有效打擊範圍之內。

第二,傳統現實主義者反複強調在外交中絕不要把自己置於一種後退會失麵子、前進會冒嚴重風險的窘境。從戰略長遠角度來看,中國正是將自己置於一種嚴重的進退兩難狀態,並且成為完全的利益犧牲國。一方麵,如果為了對朝鮮施加壓力而減少乃至切斷對朝鮮的物質援助,將會麵臨雙重的風險:其一,朝鮮經濟崩潰導致的難民潮會給中國東北造成巨大的壓力,1990年代中期,朝鮮饑荒正處於最嚴重時期,由此導致大量饑民非法越境進入中國。迫於壓力,1996年5月中國政府與朝鮮簽訂協議,增加了對朝鮮的糧食援助以緩解朝鮮難民偷渡壓力。其二,經濟上的困難會導致朝鮮政局不穩,增加朝鮮軍方在崩潰前夜鋌而走險的可能性。這一點從朝鮮軍方斷然退出1953年《朝鮮戰爭停戰協定》、多次尋釁韓國軍隊就可以看出。另一方麵,繼續維持或增加對朝鮮的物質援助,則給中國帶來了重大的外援經濟負擔,僅以海外學者挖掘到的有限數據來看,2004年朝鮮從中國進口煤和油共計價值2.2億美元,另外,根據兩位朝鮮經濟問題專家史蒂文•哈蓋德(Stephan Haggard)和馬庫斯•諾蘭德(Marcus Noland)的研究,中國對朝鮮關鍵物資的貿易,絕大部分是以遠低於市場價格的“友情價格”出售給朝鮮,或者以延緩支付方式的名義免費援助給朝鮮,這一做法無疑增加了養癰貽患、養虎傷身的風險。

第三,朝核危機拖而不決至今,傳統上中國由於經濟援助而對朝鮮擁有的政治影響力基本喪失,中國更多的成為外交中的被動角色,對外政策很難實現對朝鮮的提前遏製和引導,反而需要事後補救。在2003年第一次六方會談召開前,朝鮮一開始並不熱衷,但是中國采取了軟硬兼施的方式,一方麵加大了對朝鮮的援助力度,另一方麵將對朝鮮的輸油管道暫時關閉了三天,朝鮮很快明顯轉變了態度。這證明在朝核危機的最初階段,中國還保有對朝鮮較大的影響力,占據主動地位。但是隨著危機的進展,朝鮮逐漸占據主動地位,而中國處於極其被動的地位。六方會談停滯多年,朝鮮對該機製毫不在乎的現實是中國被動地位的最佳寫照。

為什麽會出現上述失誤?一:外交定位

中國朝核外交出現重大失誤的原因是什麽?在於外交定位、認知與具體操作三個方麵。從根本上說,中國對於自身外交目的的期望與事實情況出現了嚴重的脫節,忽視了摩根索所強調的“外交必須以其他國家的觀點來注視政治舞台”的原則。中國在全部外交努力的過程中,一直按照自身所中意的方式去處理問題,忽視了朝鮮的真正意圖。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也存嚴重的認知和執行政策的失誤。

中韓建交以來,中國對朝鮮半島外交政策的根本目標包括以下幾點:一,與朝韓都保持良好的關係;二,並不反對並部分樂見出現一個較為繁榮的朝鮮,三,中國能夠保持對朝鮮傳統的影響力;四,以上述三點為基礎,增強對朝鮮半島乃至東北亞事務的影響力和控製力,並且可以增加與美國、日本在此地區博弈的權力空間。然而,這幾個根本目本身就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第一,事實證明,希望既發展與韓國的友好關係又保持與朝鮮的友好關係,是很難做到的。朝鮮與韓國存在著巨大的現實和意識形態上的差異,加之朝鮮戰爭期間的舊怨,使得朝鮮對韓國曆來充滿仇視和警惕心態。中國任何對於韓國的親近舉動,都會危及朝鮮最根本的國家利益。考慮到朝鮮對半島分裂局麵的態度,使得中國同時承認南北韓兩個國家的外交行為,在朝鮮看來,無異於承認並支持朝鮮半島分裂的合法化、固定化和長久化,這是對朝鮮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的巨大危害。同時,中國與韓國保持緊密的經濟、政治聯係會直接導致朝鮮對自身安全環境和中國身份的重新定位。在國際政治的建構主義理論中,認為“利益依賴於認同”,行為體在一定的環境或是共享理解和期待的社會角色結構中,確定自己的身份或者說自我定位。一定的外界環境不僅決定行為體采取一定得行動,而且決定行為體以一定的方式決定自己的利益。國際政治行為體之間在安全關係問題上的共同期望使其他行為體具有高度的猜疑,使他們總是對對方做出最壞的估計。朝鮮作為一個對自身安全環境極其敏感的國家,中韓的接近會自然而然讓朝鮮對中國產生嚴重的疑慮和不信任,並且重新定義自己的安全環境和安全政策。這一點已經為朝鮮在中韓建交前際對中國的極端憤怒表現出來。1992年7月15日錢其琛赴朝就中韓建交事宜向金日成做通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據錢其琛的回憶,訪問僅僅為一天時間,朝鮮和金日成一改往日對中國代表的熱情,無論在接見規格還是時間上,都是最簡單、最短暫的一次。朝鮮對中國的身份定位已經從曾經的血緣兄弟變為一定程度上的“敵人”,這個敵人背棄了朝鮮,而和自己的對手韓國日益親近,既在根本上危害了朝鮮的核心利益,又在未來可能的情況下威脅朝鮮的安全。

第二,受累於上述原因,中國想對朝鮮繼續保持強大的影響力,已經是很困難的了。雖然中國依然是朝鮮最重要的援助來源,但是援助並沒有明顯增進中國對朝鮮的影響力,反而,由於難民問題的存在,援助逐漸成為了朝鮮脅迫中國的重要手段。擔心朝鮮由於經濟崩潰而造成大量難民湧進中國東北,一直是中國政府最擔心的問題之一。在難民和援助問題上,中國麵臨著騎虎難下、左右為難的尷尬局麵。1997年,中國對朝鮮的穀物出口由此前1996年的50萬噸劇增至100萬噸,在1998年又跌回至40萬噸。1997年如此反常的數據,證明了哈蓋德和馬諾蘭德的研究結果和上述中國遭受朝鮮脅迫的觀點---1996年5月中國政府由於不堪承受朝鮮難民偷渡中國東北的壓力,無奈之下與朝鮮簽訂協議,增加了對朝鮮的糧食援助。對朝鮮難民問題的擔心一直延續到今天,即使朝鮮的核試活動已經屢屢激怒中國,但中國對朝鮮難民問題卻依然無計可施。

第三,中國原本的外交期望是出現一個較為繁榮的朝鮮,這樣既能夠保證朝鮮半島乃至東北亞的力量均衡,有效協助中國緩衝來自美日、美韓同盟的威脅,又能保證中國以和朝鮮友好的事實為籌碼,提高在東北亞地區大國博弈的能力。但是事實卻是,在缺失了中朝友好的前提之後,又加上由於中韓日益靠近導致朝鮮對中國敵意的加深,一個較為繁榮的朝鮮反而在地緣政治和軍事上成為了對中國安全的巨大威脅。更進一步的是,中朝關係的冷淡乃至惡化,加劇了朝鮮投向美國懷抱以抗拒中國威脅、替代中國援助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完全存在,因為朝美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地緣政治衝突,同時美國相較於中國,更有能力也更樂於向一個親美的朝鮮提供更多的援助,對於朝鮮而言,美國相較之於中國,是一個威脅更小、受益更大的潛在替代品。這種潛在的可能性在朝核危機期間時不時會通過一些事件顯示出來,最典型的證據就是2008年6月朝鮮在炸毀寧邊核冷卻塔後向中國提交的核申報單卻是朝美商定達成一致的結果。時至今日,美朝之間的非正式接觸依然存在,按照一些學者的觀點來看,即使在朝鮮擁有核武器的前提下,朝美完全存在友好相處、關係正常化的可能性。

為什麽會出現上述失誤?二:認知與操作

總的來看,中國的朝核外交至少在以下幾方麵還存在著認知和操作上的失誤。第一,中國在推進朝核危機解決過程的一開始,就以解決朝核危機、實現對朝鮮核武潛在能力的解除為目標,這種看似良好的意圖卻忽略了很多重要的事實。一方麵,它從根本上忽略了朝鮮渴望擁有核武的國家決心,中國簡單地將朝鮮對核武的渴求判讀成其希望以潛在的擁核能力為工具來向美韓日敲詐獲取更多的物質利益和更高的外交地位,卻沒有認識到朝鮮對自己的安全環境極其敏感,擁有核武是其必然要實現的國家根本安全目標。朝鮮中央社在2006年10月9日第一次核實驗後,播發金正日的一段講話,“祖國統一問題最終要靠武力解決,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發展核武,是朝鮮‘先軍’的體現……發展核武,朝鮮才能在國際社會以‘小而大的國家’顯示尊嚴。朝鮮要保持自己在政治上的獨立,不必看美國眼色行事。哪怕在經濟上付出代價。”無視朝鮮對於核武的迫切需求以及其堅定決心,中國卻希望在六方會談中解除朝鮮擁核的潛在能力,這是對於朝鮮心目中的核心利益的嚴重侵犯。因而朝鮮必然不會聽命於中國。

第二,中國在六方談判的過程中,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一種心理上的偏執。中國在心理上將六方會談視作推進自身影響力、展現大國能力和風采的重要機遇和舞台,因此中國迫切需要六方會談取得自己期望的實質性成果-----即解除朝鮮擁核的潛在能力。2003年8月第一次六方會談啟動時,中國官方媒體以前所未有的24小時追蹤報道方式對其進行采訪報道,舉辦六方會談的釣魚台國賓館會場也第一次以100元人民幣/人次的價格向公眾開放參觀。對這種榮譽目標的過度心理渴求,使得中國失去了外交上應有的理性判斷能力,誤判了朝鮮對六方會談的真正目的,也低估了金正日、金正恩父子高超的外交才能。朝鮮希望擁核的國家決心是不會更改的,因而六方會談實際上是對其國家目標的最大阻礙。但是朝鮮並沒有直接抵製中國的呼籲,而是采取了虛以委蛇的態度和方式,對六方會談進行了最大限度的工具性利用。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時而參與,時而退出,在這種外交煙幕彈下,悄悄實現了擁核的目標。中國卻在這種反複的過程中,始終沒能清醒地認識到朝鮮的根本目的,依然一廂情願地呼籲朝鮮的參與與配合。譬如,2005年2月10日朝鮮外務省宣布“無限期中止參加六方會談”後,中國立刻展開了積極而高頻度的斡旋外交以期有挽回的餘地,時任外交部長李肇星先後致電美國國務卿賴斯、俄羅斯外長拉夫多夫、日本外相町村信孝、韓國外交通商部部長潘基文;2月19日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王家瑞赴朝訪問;負責朝鮮半島事務的大使寧賦魁3月中旬訪問華盛頓。雖然在11月份將朝鮮拉回到六方會談框架內,但此次會談僅僅持續兩天,12月6日,朝鮮再次威脅可能不參加六方會談,這次抵製持續了長達12個月的時間。直至朝鮮在2006年10月成功進行第一次核試後,才於12月重返六方會談。

第三,中國對六方會談的過度依賴,一定程度上牽製了中國通過其他方式處理朝核危機的操作空間。這種限製典型地體現在朝鮮第一次核試後,聯合國通過製裁決議,中國雖然表麵上同意製裁,但是實際上卻依然沒有嚴格遵守決議,大幅減少乃至切斷對朝鮮的關鍵物質供應。這種情況為海內外各家媒體記者的實地考察所證實。這固然和中國擔心完全切斷援助會加劇朝鮮崩潰的風險的心理有關,但是也可以看出,中國對朝鮮的委曲求全,以援助為工具討好朝鮮,不希望完全切斷援助從而徹底的和朝鮮交惡,那樣會造成六方會談的徹底破產,這是中國最不希望看到的尷尬局麵。中國問題專家謝淑麗(Susan Shirk)女士曾引用一位匿名的美國政府智庫成員的話,“朝鮮半島問題是中國崛起的試金石,我們可以通過它(六方會談)檢測我們是否可以在本地區及世界事務方麵發揮更積極、更具建設性的作用。這也是領導人的意願,他們希望中國變得更活躍,他們對世界事務有更大的野心。”

失誤背後的啟示

十五年來,中國在朝核危機中的外交努力中出現了一些嚴重的失誤,中國對於自身利益的期望與事實本身出現了嚴重的脫節,同時在認知與操作上也存在著失誤。

在這個過程中,要總結出一些深刻的教訓,這些教訓值得深思,一個大國在崛起的過程中,在發揮自身影響力的過程中,需要有深邃的戰略眼光、準確的判斷分析能力和切實的操作,以及必要的理性思維。好的外交往往可以讓國家的影響力擴大,而失敗的外交卻會給國家帶來不應有的羞辱、損失和地位下降。

一,國家在推進外交前,要對根本性、長遠的、核心的利益有準確的把握,不能將一般的、短期的利益視為根本性、長遠的、核心的利益,更不該將二者混淆。

二,對於國家外交的目標,要有基於事實可能性的安排,不能單純從心理願望出發,不能設立會自相矛盾的外交目標。同時要牢記國際政治現實主義關於外交原則的教誨之一,外交政策的目標必須根據國家利益來界定,且需要一定的國家權力支持。中國在遏製、阻止朝鮮擁核的過程中,為朝鮮所脅迫,缺乏必須的權力後盾,不能對朝鮮造成足夠的威懾是其忽視這一原則的重要表現。

三,要避免將自己置於嚴重的兩難狀態。一旦出現囿於兩難的局麵,要做出決絕的判斷,舍棄短期利益而保證長期利益的安全,不要讓自己長期處於兩難的危險境地。從長遠戰略角度來看,中國必須要有足夠的長遠眼光,對朝鮮未來的國內政治做出準確的判斷,並且對於難民和援助的兩難問題,要從朝鮮未來可能的政治態勢出發,做出果斷的抉擇。

四,推進國家利益的過程中,應該是利益為先,而不該讓虛名為先。要想法做到在增進國家利益的同時提升國家名譽。如果做不到,那麽應該主動放棄虛名追求實質性利益,不要做為追求虛名而以國家利益為犧牲代價的事。當六方會談的根本目的---朝鮮去核化---已經徹底不可能實現後,迅速的拋棄陳舊的外交思維和方式,而采取果斷的措施是必要的。

(注: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海外安全研究所專家委員、研究員。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責編郵箱bo.liu@ftchinese.com)

所有跟帖: 

好知識分子 -好酒- 給 好酒 發送悄悄話 好酒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26/2017 postreply 00:52:04

寫的好,很有當年馬寅初的風範 -Twinlight- 給 Twinlight 發送悄悄話 Twinlight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26/2017 postreply 08:00:23

先不說觀點是非正確,應該充許理性的分析 -faseb- 給 faseb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26/2017 postreply 14:32:1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