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來養老,為何成笑柄 --- 到底誰養老,海歸跑不了

來源: Twinlight 2017-09-08 08:32:4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056 bytes)

政府來養老,為何成笑柄

文/周建邦

政府來養老,為何成笑柄
 

隨著苛嚴的計劃生育政策的長期實施,特別是普遍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在“4+2+1”式家庭結構模式,如果考慮到人均壽命的增加,甚至是在“8+4+2+1”式的家庭結構模式下,我們實在難以想象,一對夫妻,自己生養一個孩子,在要忙於工作掙錢的情況下,上麵還需要贍養照顧4個老人,甚至需要贍養照顧12個老人,將會是一個怎麽樣的情形?可以肯定,家庭養老,對獨生子女來說,實在是不堪重負。因此,傳承幾千年的家庭養老模式,在獨生子女時代,必將麵臨巨在挑戰,甚至有可能就此終結。

其實,在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之初,就已經考慮到了人們將來的養老問題,當初就提出了社會化養老的設想。

在實行嚴格的獨生子女政策時,為了打消人們老無所養的顧慮,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隻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然而,口號雖然響亮,現在回過頭來看,當時政府可能僅僅是把這個口號當作順利推行計劃生育政策的權宜之計,因為在叫響“政府來養老”的口號之後,並沒有看到政府作出任何為國民養老的製度性安排,也沒有看到政府作出為國民養老的實質性努力。僅僅扯著嗓子高叫“政府來養老”的口號,並無製度性安排的政策跟進,“政府來養老”不可避免地要淪為一句“逗你玩”的謊言。說得難聽一點,純粹是為了達到目的,不負任地胡弄百姓,如此不擇手段地忽悠大家,甚至可以說居心不良。

與此相對照的是,子女贍養父母的法定義務,在提出“隻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的口號之後,並沒有作出任何修改。可見,在決策層的心目中,“隻好一個好,政府來養老”,僅僅是說說而已,完全沒有認真對待的意思。我國製定的法律,承襲家庭養老的傳統思維,明確規定贍養父母是子女的法定義務。本來,既然提出了“隻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那養老的責任就歸到政府這邊,繼續將贍養父母作為子女的法定義務,顯然與“政府來養老”存在矛盾。而且,子女贍養父母是法定義務,同時對“政府來養老”的法律責任付諸闕如,從依法行政的角度來看,顯然也是於理不合的。可是,“隻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的口號提出之後,全國兩會年年開,不要說有過修改“子女贍養父母”的動作,連與之有關的任何提議也沒有吧?可見,兩會上的袞袞諸公,同樣也是完全沒有把“隻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當作回事,至少沒有從立法的角度把“政府來養老”落實的意願。

果不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政府逐步感覺到了“政府來養老”由空喊口號變成了現實壓力,於是乎,“隻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修改為“隻生一個好,政府幫養老”。其實,“政府幫養老”,到底怎麽個幫法,依舊沒有製度性安排的具體政策措施,“政府幫養老”仍然是一個紙上畫餅。再隨著時間的推移,“隻生一個好,政府幫養老”的口號,就退到“養老不能靠政府”的地步。現在,中國人口老齡化浪潮洶湧,我們已經看到了“推遲退休好,自己來養老”這樣的口號。

30年來,從“隻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逐步演變為“推遲退休好,自己來養老”,在口號的演變過程中,政府的承諾一步步變形走樣,政府的責任一步步縮水跑偏,政府的公信力就是這樣一步步透支最終蕩然無存,“隻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最終淪為被公眾廣為詬病的笑柄。不知最初叫響“隻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這句口號者,麵對公眾的譏笑,到底會作何感想?

當然,譏笑歸譏笑,“隻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帶來的問題,不會在嘲笑聲中消散。最為尖銳的問題,就是失獨家庭。按照已有數據有些機構做了樣本統計:中國15歲至30歲的獨生子女總人數約有1.9億人,這一年齡段的年死亡率為萬分之四,因此每年約產生7.6萬個失獨家庭,按此統計,中國的失獨家庭至少已超百萬。人口學專家、《大國空巢》作者易富賢則根據人口普查數據推斷:中國現有的2.18億獨生子女,會有1009萬人在或將在25歲之前離世。這意味著不用太久之後的中國,將有1000萬家庭成為失獨家庭。失獨家庭不僅要承受失去獨子的巨大精神傷痛,也必須艱難而痛苦地麵對養老送終的問題。

盡管統計的口徑不同,我們看到的失獨家庭統計數字也不盡相同,但失獨家庭無疑是一個龐大的數字。況且,為什麽我們至今沒有看到一個失獨家庭的準確數字,也可以理解為政府在有意無意地回避失獨家庭這一個尖銳問題。當然,回避問題顯然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采取駝鳥主義的拖延戰術顯然於事無補,往往會使問題變得更加複雜。

毫無疑問,不管是主動自覺,還是被逼無奈,失獨家庭是在“隻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的口號聲中“隻生一個”的。現在他們痛失獨子成了失獨家庭,看到“隻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一步步變成“養老不能靠政府”,他們自然有理由感到憤怒。現在,各地逐步出台了一些對失獨家庭的撫助政策,但與“政府來養老”顯然相距甚遠,對大部分失獨家庭來說,是難以感到滿意的。想想當初“隻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的口號喊得震天響,再看看失獨家庭的窘迫境況,政府能否“不忘初心”?又將如何做到“不忘初心”?

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醫療水平的提高,人口平均壽命不斷增加,人口老齡化是必然的曆史發展趨勢。2015年中國大陸總人口超過13.6億,其中60周歲以上老齡人口超過2.1億,占總人口的15.5%,65周歲及以上人口13755萬人,占總人口的10.1%。這兩項指標都超過了國際上公認的人口老齡化的“紅線”。中國已經毫無懸念地進入到老齡化社會。

現在,世界很多國家都麵臨人口老齡化問題,中國的特殊性在於,長期實施苛嚴的計劃生育政策,不但人為助推加速了中國人口的老齡化進程,而且由於90後人口出現“斷崖式減少”,中國人口出現明顯的結構斷層。有預計,中國的年齡超過60歲的人口,到2030年將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一,而到2050年將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從2002開始,中國15-64歲勞動力人口的比重首次出現下降以來,呈現加速下降的趨勢。從2011年開始,中國勞動力人口開始出現淨減少。世行專家警告,中國到2040年時,勞動力人口將淨減少9000萬人。

老齡化浪潮洶湧,人口結構斷層,未富先老,大國空巢,是我們思考養老問題必然要麵對的現實。在此情況下,發展社會化養老,將成為國人的必然選擇。

家庭養老有一套完整的文化體係支撐,而且因為有幾千年的傳承延續,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力,已經植根於國人的心靈深處,幾乎已經內化為國人的一個重要的文化基因。在國人依舊浸潤於家庭養老文化之中的情況,要接受社會化養老恐怕並不容易。此前,北京大學知名教授錢理群先生進養老院一事,一經媒體披露便迅速引爆輿論,可見公眾還是對社會化養老接受程度很低。

一方麵,是中國社會已經走向從家庭養老轉變為社會養老的關鍵“拐點”;另一方麵,人們對社會化養老的認同度卻很低。更為重要的是,社會養老機構不斷曝出虐待老人的醜聞,更是讓人對社會化養老難以認同。

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要讓老年人對社會養老服務機構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精細化的服務至關重要。而服侍老人,存在諸多煩難,最需要耐心與愛心。如果社會養老機構的從業人員缺少職業精神,其服務質量肯定會大打折扣。

而且,養老畢竟不是給老年人提供一日三餐這樣簡單,更重要的是,要讓老年人對社會化養老產生心理認同感和情感歸屬感。沒有與社會化養相適應的新型養老文化,老人在養老院不能產生心理認同感和情感歸屬感,恐怕就難以感到滿意和順心,這樣老人在養老院養老,出現各種不適,產生各種矛盾,甚至出現各種衝突,恐怕就在所難免。

我們應該看到,養老是一個錯綜複雜的社會係統性工程。中國的家庭式養老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已經發育完善。從家庭養老走向社會化養老,要讓老人樂於走進養老院,必須重新建構與社會化養老相適應的養老文化。人們呼籲社會化養老。然而,社會化養老可能還在路上。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社會生產越來越跟人力無關。也就是說,即使中青年人人口仍然不少,也不見得都有工作,也不見得都有能力給老人養老送終。那麽到底是誰來養老?那就是那些投身產業升級的高技能人才了。未來社會稅收最重的就是這批人。因為其他人都不能貢獻財富,不宰他們宰誰?海歸當然就是頭一批要宰的牛羊

(轉自網絡)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