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資水平趕超東歐 製造業和電商物流業定價角色凸顯
- T大
新聞配圖
美媒稱,就目前而言,從工資角度來看,中國將趕上部分歐洲國家;歐盟最新成員國的工資水平因為有關勞工的全球競爭--中國輕易地贏得了這場競爭--而受到限製。實際上,這兩種情況都存在。
據美國《福布斯》雙周刊網站8月16日報道,在上海(1135美元)、北京(983美元)和深圳(938美元),中國人的月薪中位數已超過歐盟最新成員克羅地亞的水平。克羅地亞的淨月薪中位數是887美元。克羅地亞2013年加入歐盟。
上海的工資中位數還超過了波羅的海地區兩個最晚加入歐元區的成員國——立陶宛(956美元)和拉脫維亞(1005美元)。2016年的政府數據顯示,另一個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的月收入中位數為1256美元。
過去10年中,歐洲一直試圖將來自東歐的低成本熟練工人並入歐盟。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全麵融入全球勞動力大軍。中國和東歐勞工加入世界勞動人口,導致了世界範圍內非熟練工人和裝配線勞工的工資停滯。
俄羅斯外貿銀行資本公司經濟學家尼爾·麥金農說,在經濟學中,這被稱為“菲利普斯曲線的扁平化”。
他說:“全球化的衝擊和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大大增加了全球勞工供應。”對全球消費者來說,中國勞工的供給過剩和低成本中國產品流入世界經濟是一個福音。但這也意味著,東歐的某些產品和勞動崗位不得不同成本更低的中國展開競爭。除了供應鏈和市場,一個企業的最大成本就是勞動力。中國工人最終賺到了工資。這個世界出現了一句箴言:對於你能做出的任何東西,中國都能更廉價地做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工資水平與中國相似的東歐的命運就在意料之中了。
中國為製造業勞工設定了價格。未來,中國還會為電商相關的物流設定價格。如果想讓自己的工資總額增加,一些歐洲人應該希望中國人的工資持續增長。
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顯示,中國在世界貿易中所占份額已經從1990年的不足2%上升到如今的約15%。自1990年以來,中國市場已經加入全球經濟,這主要是由它的勞動力大軍引領的,因為中國的資本-勞動比率低於全球標準。中國現在剛剛開始自動化。
中國和東歐融入世界經濟,使得歐盟新成員國的工資水平跟中國的持平。在工資競賽中,中國正在趕上來,而東歐卻未能以同樣的速度前進。
從上世紀90年代到現在,東歐國家已擺脫俄羅斯的控製,並向西移動。在那之前,這些國家多多少少處於孤立境地。勞工資源豐富,並受過良好教育,但資本和管理技能有限。因此產生了一個富有成效的結合:西歐提供資金和管理技能,東歐提供廉價的勞動力。
同中國和東歐融入世界經濟相關的數字令人吃驚。處於20至64歲這一工作年齡段的中國和東歐勞動人口在1990年為8.2億,到2015年達到12億。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顯示,1990年蘇聯解體之前,歐洲工業化國家的勞動人口為6.85億;2014年,這一數字為7.63億。勞動人口的快速增長限製了較不熟練工人的工資增長。
中國工資水平接近希臘
瑞典《每日新聞》近日報道,援引歐睿國際信息谘詢公司(Euro monitor)的數據,中國工人的時薪自2005年到2016年增長了三倍,已接近葡萄牙和希臘的水平,製造業工人的平均小時工資去年達到32克朗,這一工資水平已超過巴西(24克朗)和墨西哥(19克朗)。當前,中國的工資水平超過了除智利以外的拉美大多數國家,智利的工資水平大約是歐元區最不景氣國家的70%。希臘自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工資水平已經降低了一半,葡萄牙也從2005年的56克朗時薪降到40克朗。
報告指出,中國工資水平的上漲反映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由此帶來的上億人脫貧。但與此同時,工資水平增長也帶來了中國一般加工製造業競爭力的下降。印度作為中國的競爭對手,近十年來工資水平維持不變,每小時僅6克朗左右。根據報告,中國工資水平也存在地區性差異,北京、上海等東部沿海地區的時薪高於其他地區,越往西部工資水平越低,因此中國中西部地區的工資水平還保持與低收入國家的競爭力。
原標題:《美媒:中國工資水平正趕超東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