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李連達談新型鴉片SCI:膜拜、跟風灌水、學術作弊造假致使中國科技“三虛化”

來源: Twinlight 2017-06-27 08:53:0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120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Twinlight ] 在 2017-06-28 18:15:03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院士李連達談新型鴉片SCI:膜拜跟風灌水論文加之學術作弊造假日益猖狂,致使中國科技“三虛化”
Original 2017-03-14 李連達、賽德夫

中國科教學術界膜拜國際牛刊發表牛文的牛人,跟風拷貝國際科研熱點,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財力與智力資源,毫無節製地灌水了SCI論文,甚或包括CNS;其中的大部分幾乎沒有半點原創性學術思想或科學技術,且正在發揚光大。這正是李連達院士所述的新型鴉片,且已中毒入腦髓也成了癮。因此,新型鴉片SCI, 不僅浪費了國民納稅人的血汗錢,而且操控中國科教文化的國本,掏空中華民族的文根,無情抹殺了出力不討好的原始性創新科研;如此下去不僅毒害了青年學子,而且致使中國科技“三虛化”,即虛擬化、虛偽化、虛無化(責編|科文哲)

 


(1)

新型鴉片類“和平演變"嚴峻至極

(網文整理|賽德夫,原文發表於科學網2016-9-25)

如同房地產泡沫一樣,唯SCI論文導向的科技泡沫也越吹越大。

一切違反自然規律的事情,終將會付出沉重而慘痛的代價。科學研究本是一種高度自主自律的高級精神活動,而政府非要以警察的身份給科技工作者貼標簽、發良民證不可,人為製造不公。這 嚴重地損害了對科學活動懷有真摯情感的學人學者,確實地違背了最基本的學術道德規範與科學倫理。

僅從心理科學的角度講,一些科技政策就是踐踏了人性、甚至是反人類的。它不但毀掉了從事科學所需要寧靜致遠的平靜心態、且極為嚴重地蠶食和破壞著當下尚存的脆弱公平和正義。

在當今中國行政化主導的評價體係中無限加碼的名利、學術造假成本幾乎為零的誘惑下,理科SCI論文,還包括頂尖期刊Cell, Nature, Science (CNS) 等論文,基本上大都是短平快的跟風研究 論文(除了極少數精品論文外),甚至幹脆就是造假(包括不易發現的、隱形人為造假)論文。

尤為可怕的是:頂尖CNS及其擴張的子刊主編和學術編輯,爭先恐後地與中國科教政策主導的學官達成默契合作(甚或包括各種行賄性行為)。

如此默契合作勢將中國學術科研變得虛無化,將其拖入無底的深淵。如此供奉西方標準的中國科教文化,實際上正在經曆一場安靜的“和平演變"。中國科研人員正在成為西方科技的奴隸,即使所謂上檔次的工作也大多是為西方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提供證據。

中國學術作弊造假日益猖狂至極,這就是當代鴉片戰爭之軟性彈藥。其策略就是致使中國科教學術作弊造假,而且所謂頂尖期刊讓中國學生灌水並付出國民納稅人的血汗錢。長此以往,這就是“慢性和平演變”。

如此“和平演變"後果太可怕了:勾結洋編輯欺騙中國,出賣國家民族之靈魂,掏空中華文化之精髓。致使中國原創科技虛偽化、虛無化、或虛擬化之假大空口號。

當今中國大陸,這些跟風或造假的SCI論文,在本質上:(1)浪費了納稅人血汗錢;(2)形成了一幫固有利益階層, 牢牢掌控了學術的絕對話語權和資源分配,進一步加倍浪費納稅人錢;(3)更可怕的是: 如此固有利益階層的存在,會進一步打壓中國僅存的少數真正從事科研人員;(4)還會給下一代樹立壞的示範標杆;(5)就這樣敗壞了中國學術生態、乃至敗壞了整個教育體係、並影響文化傳承;(6)這些垃圾論文已成為科學文獻和信息中的霧霾, 加大了後麵人探索真理的各種成本。


事實上,科研純粹是個靠興趣之好奇心驅動;靠良心、靠職業操守自律的不為名利的人類最高級活動。其實科研如要造假,是很難發現的,尤其有目的造假,特別是利用所謂價格高昂的尖端儀器而去造假,更難以發現,再加之造假者本身就是科媒炮製的“學術明星”或“科研英雄”。

即使發表在那些所謂頂尖CNS期刊上論文,也同樣可以造假:隻是學者在這些漂亮雜誌上造起假來如真的一樣,手段更漂亮些,高級些,更難發現,但其危害更大。

然而,中國政府與大學研究院所硬性“唯論文”科教政策導向——非要把科研活動變成名利驅動的活動,以致後果:“不造假都難”。

這就是論文成果——靠計劃經濟思維指揮的產物,加上職稱評審隻看論文,再加之擴大研究生招生、尤其在職學位研究生, 無理要求“非論文不能畢業”。

至此,催生了大量造假論文,使之論文造假產業壯大:誰之過?是西方殖民“和平演變"還是中國買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54763&do=blog&id=1004991

政府不作為、不負責:對造假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無疑助長了學術作弊造假之風行盛旺。對造假公司不問、不抓、不打擊,聽之任之。失責之過、令人驚駭、拍案叫絕。

很多造假者,通過造假不僅拿到基金資助、發財升官——院長、校長、甚至院士或部長。但是,他們的造假行為從未受到任何處罰,就此會激勵更多學子學者去造假。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已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純粹學術科研,致使中國科研已淪陷為一幫有權有勢利益階層之自娛自樂的政治遊戲。

那些在造假SCI雜誌上發論文的學者正在默默地看著:政府科教咋樣作為?估計,什麽事都不會發生,不了了之,即使已經獲取的利益不會被剝奪,人不會被辭退。這些雜誌被廢除了,治標不治本,不良學者會繼續找新坑雜誌繼續SCI論文灌啊。

中國到底有那個機構或部門在管學術造假呢?是不是敢把這篇雜誌上發文的學人拎出來曬一曬?這是科教行政部門唯一能做的了吧?

中國科學史上最大醜聞: 被曝中國醫生論文乃造假公司與SCI雜誌默契合作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554763-1004195.html。如此SCI雜誌主編“堅定不移地將中國科研拖入深淵“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188518&do=blog&id=1004692

新聞調查:醜聞給“論文至上”再敲警鍾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54763&do=blog&id=1004479。再不改變“唯論文”導向性評價指標,這種事情還會有很多很多。

治標不治本。如此學術作弊造假之軟性鴉片成了癮。當代鴉片殖民戰爭正繼續。

如何根治這一頑疾,尚需良策。有些不成熟的看法供參考。

一、“SCI”之害嚴重到如此地步,問題在下邊,根子在上邊。科技、文教、衛生等有關部門的領導,在製定院士、教授、專家、各種榮譽稱號,評定職稱,晉職晉級,評選課題、評成果、評獎,評定研究生學位等,花樣繁多的各種各樣評審標準,將“SCI”論文數量、影響因子、引用次數等列為重要標準,甚至是必不可少的金指標。使廣大學者、被評對象,有SCI則生,無SCI則死,逼良為娼,弄虛作假,他們自己應主負責,但主管部門的不合理評審標準、不合理要求,更應負主要責任。

二、盲目追求SCI數量、影響因子及引用次數,實質是缺乏民族自尊心,缺乏民族氣節,崇洋媚外,自卑自賤,甚至是賣國求榮、賣祖求榮的漢奸行為。

三、目前解決此問題多為治標不治本,治下不治上,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必須標本兼治,多部門多方麵通力合作,下決心加以治理。

四、建議:

1、今後製定各種各樣審評標準時,不應以SCI論文數、影響因子及引用次數作為評審標準。應刪除此類指標。

2、今後應鼓勵最好的論文,最傑出的學術成果及科研貢獻,首先在國內刊物發表,然後可以在國外用外文重複發表。國內外發表的論文同等待遇,不應重獎SCI,貶低國內刊物發表的論文。

3、學術性、科學性、技術性評審標準,不應以論文論英雄,更不應以SCI論英雄。應以學術水平、科學貢獻的實質性成果作為評審標準,例如醫生評定標準應以治病救人的水平,防病治病能力為主要標準,而不應以論文數量(SCI數量)為標準。又如袁隆平院士的學術成就的評審應以糧食增產數量及質量等實質性結果為評審標準,而不應以SCI數量為標準。又如基礎科學研究應以創新發展的新發現、新理論、新突破的實質性成果及科學貢獻為標準,而不應以SCI論文數為標準。諾貝爾獎的評選標準不是SCI論文數,其評選辦法及標準值得借鑒。

4、我國各類科學性、技術性及學術性的評審標準、審評辦法以及有關政策、法規等,應進行全麵改革、修訂、完善。

過去的唯成分論,現在的唯SCI論是壓在科技人員頭上的兩座大山,過度行政化、等級化、特權化是阻礙科技事業創新發展的鐵鎖鏈,移山開鎖,任務艱巨,勢在必行。

所有跟帖: 

你都快把這個論壇壟斷了。而且還上了推薦,這是不是獨裁? -twbxw- 給 twbxw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27/2017 postreply 10:02:52

Couldn't agree more with you. -panlm_- 給 panlm_ 發送悄悄話 (121 bytes) () 06/28/2017 postreply 16:11:1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