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在中國基本搞不起來 瓶頸倒不是技術,而是

本文內容已被 [ Twinlight ] 在 2017-04-21 07:25:14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2016年09月26日 01:39:33 藍科技
 
 

(Uber無人駕駛汽車2016年9月中旬在匹茲堡正式測試和推廣,圖片來源於《紐約時報》)

【藍科技】/Gary 美國報道

美國有一種聲音認為,很多時候,中國技術創新緩慢不是技術本身,而是源於製度建設和遊戲規則的缺失。

比如在無人駕駛汽車技術上,和美國相比中國並不落伍。但事實上,美國仍然不看好中國這一領域的發展,原因竟然不是中國無人駕駛技術不行,而是中國的交通製度及相關遊戲規則。很多人不遵守遊戲規則,這讓靠電腦程序行駛的無人駕駛汽車,怎麽可能和人腦一樣,隨時靈活變通的行駛呢。

9月美國最大的科技新聞莫過於Uber正式在匹茲堡的大街上測試自己的無人駕駛汽車並向公眾提供無人駕駛服務。匹茲堡市長Bill Peduto甚至發Twitter說自己很慶幸成為匹茲堡第一個無人駕駛汽車的乘客。

對於Uber在無人駕駛汽車領域的這一最新進展,美國主流媒體《紐約時報》、《彭博》、《今日美國》的記者都被邀請成為Uber無人駕駛汽車的第一批乘客,這些媒體也從多個方麵對Uber的最新試驗進行了報道和解讀。《紐約時報》甚至討論和對比了中國無人駕駛汽車發展的情況,其觀點可謂相當中肯。

美國政府全力支持無人駕駛汽車

通常美國政府對私人經濟領域很少直接介入,有時候政府作為監管人和私人經濟領域還是對立的狀態。但在發展無人駕駛汽車上,很多地方政府都向Uber拋出了橄欖枝,匹茲堡也不例外。

作為美國昔日的鋼鐵重鎮,匹茲堡是美國“去工業化”的典型受害者。同芝加哥、底特律、水牛城這些傳統的工業城市一樣,匹茲堡在二戰之後開始迅速衰落。其人口從50年代的60多萬人減到當下的30萬人。“後工業時代”的陣痛讓匹茲堡的地位今非昔比,通過新的互聯網產業重振經濟也成了匹茲堡地方政府的一個政策偏向。

Uber在2015年初正式將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中心紮根在了匹茲堡。短短一年時間,從研發到在指定地段測試再到在整個城市提供測試性服務,匹茲堡可以說給Uber開了很多綠燈。目前Uber在匹茲堡的研發中心已經有500名員工,一旦Uber的無人駕駛服務可以產業化並在全美推廣,匹茲堡的中心地位將得到進一步鞏固。這也是匹茲堡地方政府和賓州州政府願意把匹茲堡市作為試驗地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除了政府和政策支持以外,匹茲堡還是美國的教育重地——著名學府卡內基·梅隆大學和匹茲堡大學仍然是已衰落的匹茲堡的文化甚至是經濟亮點。除了Uber,通用、英特爾、蘋果在匹茲堡都有自己的研發中心,其原因就是人才的有效保障。其實在中國,人才並不是最重要的。很多時候,中國企業有足夠的資本吸引人才加盟,但是一些遊戲規則卻不是企業可以左右的。

無人駕駛汽車或不適應中國的交通規則

《紐約時報》9月17號科技版的一篇文章中談到中國在無人駕駛汽車上的發展。評論人Paul Mozur認為中國在自動駕駛技術上的發展和太平洋另一邊的美國可以說是同步的。百度和樂視都在進行自己的無人汽車研發,並且中國政府已經給了百度在無人汽車研發上很多的政策支持。

但Paul指出中國的無人駕駛技術很難得到像美國這樣更廣泛地推廣和產業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中國,交通規則並不是具有很強約束力的規則。Paul甚至用了“交通建議”這個詞。在這個美國人眼裏,中國的交通規則不是規則,而是“建議”。

中國的司機,通常越是老練的司機,對交通規則不是那麽嚴格執行。有些人甚至把搶黃燈、變車道、超速作為自己駕駛技術高超的表現。而在美國,司機們通常都很守交通規則。在這樣的環境下,更守規則、嚴格按計算機軟件的指定口令駕駛的無人汽車和傳統汽車發生衝突的可能性更小。

除此之外,美國的城市環境也讓無人駕駛汽車更有可能得到推廣。以匹茲堡為例,“後工業化”的匹茲堡城市人口密度很低,大街上基本看不到行人。這種路麵環境適用於美國大多數中小城市,也讓中小城市成為無人駕駛汽車的先驅。

而在中國,中小城市還處於城市化進程中,機動車、電動車、自行車、行人創造出了一個複雜的路麵交通環境。中國像匹茲堡這樣人口二三十萬的縣域有的甚至交通指示燈體係還不完備,再加上司機們對交通規則的“靈活處理”,無人駕駛汽車的推廣可以說和美國相比有更多的客觀環境和人文方麵的瓶頸。

無人駕駛技術未來仍是未知

無人駕駛這個聽起來像科幻小說版的技術究竟能否得到產業化和全麵推廣現在還不得而知。雖然Uber和其它無人駕駛領域的先驅都斷言無人駕駛會比真人駕駛更安全,並相信無人駕駛在10年內就會得到全麵應用。雖然很多生活在“汽車文化”中的美國人已經厭倦了長時間開車的生活日常,但究竟有多少人願意接納無人駕駛現在仍是一個未知數。

同時,無人駕駛還麵臨著在監管和法律上的難題。無人駕駛汽車出現事故如何問責在美國也尚未被明晰地納入立法的議程。這個可以說不是美國的難題,而是各個工業化社會和後工業化社會共有的難題。

拋開無人駕駛車的共性問題,就技術而言,中國在無人駕駛領域和美國基本處於同一水平。現有的城市環境和人文方麵的因素才是製約中國在無人駕駛領域前進的真正瓶頸。人口隻有30萬的匹茲堡在無人駕駛領域的先行一步也證明了這個環境和文化的製約。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