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16.300, 0.32, 2.00%)輿情檢測室 作者:盧永春
院士買不起北京房!悲情過後多少人選擇逃離?
閱讀背景: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房地產市場分類調控,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規範開發、銷售、中介等行為,遏製熱點城市房價過快上漲。近日,北京、廣州、南京、南昌等地密集出台樓市調控政策,政策力度不斷升級加碼,包括限購、認房又認貸、信貸收緊等措施。
最近,輿論場關於“房子”的話題急速升溫。前不久,一篇名為《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員的自白:我為什麽選擇離開》的文章,社交媒體點擊量超過70萬次。文章作者講述了從北大本碩博畢業後進入中科院北京某所工作,最後卻因買房、子女入學等現實問題,含淚告別中科院轉戰外地。最近幾天,某知名媒體人撰寫的《最近有點為北京感到難過》一文在社交媒體刷屏,文章提到幾個北京同事向其提出轉崗要求,理由都是北京生活壓力太大,希望回家鄉發展。這些“逃離體”文章都因觸碰到城市生活的最疼處而格外引人關注。
高企的房價、大城市病等現實問題,讓許多懷揣著夢想的“北漂人”產生更多的惆悵。逃離,本身也意味著一種生活妥協。隻是,與十多年前不同的是,“逃離”階層有向上蔓延的趨勢。分析以往BBS帖文,先前抱怨的主體多是混跡於城市底層的人群,其中不乏是家庭經濟能力有限的農村外出人員以及三四線城市“北漂”人群,某種意義上反映的是城鄉二元結構下社會流動“碰壁”的問題。而近年的眾多“抱怨”帖文呈現的群體反而是具有較高教育背景且職業尚還體麵的職場中層,以“北大清華學子逃離北京”“青年科學家買房壓力大”等為標題的文章時不時湧現社交媒體,這背後反映的是城市中產階層、知識階層內的部分人在經濟轉型中的種種焦慮。
這些年,公共部門不斷推出房地產調控措施,對抑製房價暴漲具有一定成效。但目前一線城市房價的漲速與城市人群穩態增長的收入相比,依然顯得“過快”。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住房”再次成為熱點話題。人民網“2017兩會調查”中,“住房”話題以高達22萬票位居“網民最為關心話題”的第七位。“北京的房子太貴了,這個是客觀事實。”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家騏說,即使用他一輩子的身家,在北京也買不起稍微寬敞一點的房子。部分城市樓市“高燒”不退,其所暗藏的風險不容忽視。一方麵,房價的過快上漲容易引發扭曲資源配置,加劇經濟結構性矛盾,擠壓居民其他領域的消費支出;另一方麵,則對社會心理與認知價值造成直接衝擊。知乎社區一篇《北京的房價是不是正在透支著北京年輕人的創造力和生活品質?》的帖子引來2500條評論,“苦讀寒窗入學堂,披星戴月打拚忙,奮鬥創業諸般事,不如京滬一套房”等情緒化表達見之於跟帖。
社情民意動態也是公共政策的指南針。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住房的居住屬性,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加快建立和完善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製,加強房地產市場分類調控。此前,2016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全國兩會結束後,北京市隨即出台嚴厲的“認房又認貸”限購政策,廣州、石家莊、鄭州等相繼發布“升級版”樓市調控政策,或提高限購門檻,或提升首付比例。據統計,過去兩周,全國已經有近20個城市出爐有關房地產的約束性調控政策。整體來看,調控政策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通過限製市場準入門檻為手段,重點通過提高信貸成本及首付比例進行調節;第二種是以房產稅調節為特征,如重慶規定購買住房後須每年繳納房產稅,這增加了房產持有成本,可能會影響房產持有者的購房動機。
應該說,一座城市本身應該是一個生態鏈,可以給處在城市各個層次的群體予以生存生活的環境以及向上流動的機會。在我們這個“世界那麽大,有房才算個家”傳統觀念依然流行的國家,碰上現代經濟社會轉型的種種陣痛,難免需要經曆許多磕碰與承受一些發展變遷的代價。生活在城市的族群,麵對生活的窘途,既需要努力奮鬥的耐心,也需要理性的選擇。逃離或留下,不過是權衡利弊的一種選擇,原本也不必帶有過多悲情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