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國的“光棍危機”將開始爆發!

來源: Twinlight 2017-02-17 05:45:3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2918 bytes)

2017年,中國的“光棍危機”將開始爆發!

2016年11月11日 16:57:38 私募排排網
 
 

【編者按】“如果隻生一個孩子,全世界所有種族的男人都是偏男孩的。官方迫使我們計劃生育,而不是儒家文化。中國傳統,兒女雙全是最好的。”日前,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研究員易富賢做客弘道書院,解讀儒家文化圈為何會陷入低生育陷阱。易富賢認為中國人口性別比失衡並非源於儒家文化,而是計劃生育導致的選擇。2017年左右,中國的 “光棍危機”將開始爆發。以下為部分演講實錄:

易富賢

中華文化圈的生育率是全世界最低的

易富賢:生育率是指平均每個婦女一生中生育孩子的數量。以2010年人口普查為例,生育率是1.18。一般來說,平均每個婦女生兩個孩子,人口不增不減。正常性別比是104:100,西方國家大概有2%的孩子會在生育之前死亡,所以發達國家大概需要平均每個婦女生2.1個孩子,才能保證人口不增不減。中國的嬰兒死亡率是發達國家的幾倍,出生性別比是120:100,所以我們需要生2.3個孩子才能夠保持人口不增不減。而且中國目前有1/8的家庭已經生不了孩子,主流家庭需要生3個孩子才能夠保持人口不變。

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生育率會自發下降,但我們下降的速度遠遠超出其他國家。阿拉伯國家現在還生3個以上的孩子,拉美國家是2.1個,印度——60年代跟我們一樣,也是6個孩子——現在生2.3個。台灣和韓國在60年代初期也是生6個孩子,但之後生育率就開始下降了。2001年—2013年,台灣平均生1.14個,韓國生1.2個。日本的生育率在上世紀40、50年代就開始下降了,以前也是五六個孩子,現在生育率在1.4左右。美國的生育率下降相對緩慢,目前是1.8—1.9。從整個世界來看,中華文化圈的生育率是最低的。2013年,阿拉伯國家生育率為2.3,拉美2.1,美國1.89,歐盟1.58,而台灣隻是1.07,香港是1.12,新加坡1.15,韓國1.19,日本1.43。日本用了20年時間鼓勵生育,從1.3上升到了1.43。

將來華人在新加坡可能會成為少數民族

在其他國家內部,華人生育率也是最低的。比如馬來西亞,1987年馬來人生4.5個孩子,華人隻生2.25個。2010年,馬來人生2.8個,華人隻生1.8個。以前華人占馬來總人口的40%,現在隻剩25%,如果生育率繼續下降,華人今後可能會是5%以下。新加坡目前是華人占70%。1990年馬來人生2.19個孩子,華人隻生1.65個。2010年,馬來人生1.65個,華人隻生1.02個。雖然目前華人占多數,如果這種情況繼續延續幾十年,華人也會成為新加坡的少數民族。在美國,白人是生1.8個孩子,拉美族裔生2.3個,黑人是2.0個,華人隻有1.3個。我們是最不願意生孩子的。

上世紀90年代中國就應該確定廢止計劃生育

中國生育率在80年代還有2.3-2.4。上世紀90年代以後,生育率跳躍性下降,從1995年1.5到2000年的1.2再到2010年的1.18。1990年之後就應該確定廢止計劃生育,但人口學界說,發達國家還生1.6個孩子,我們普遍隻生1.2個孩子?不可能。他們沒有考慮到生育率的下降。1990年以來的生育率跳躍性下降,奠定了現在經濟下行和今後長期衰退的基礎。

另一方麵適齡婦女的數量也在下降。2/3的小孩是20-29歲的婦女所生,這個年齡段的婦女在2011年為1.15億,到2024年將隻剩下六千多萬。我們的人口即將出現負增長,而且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死亡人口將逐漸增多。即便全麵放開二孩,人口大概也會在2023年達到頂峰,人口最終也是14億左右,不可能達到他們以前預測的15億、16億。

古代中華文明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化。1820年,中國人口占全球的37%,經濟也占全球的33%。近代以來,發達國家人口開始快速增加,美國建國初期人口為250萬,現在已經是3億多。從1820年到1950年,我們的人口隻是稍微有所增加,從3.81億到5.51億,但是占全球人口的比例從33%下降為22%。1950年—1980年,我們的人口與世界同步,沒增加也沒減少。但1973年實行計劃生育,1980年實行一胎化,導致中國人口占世界比例不斷下降,現在隻占全球的18%左右,每年出生人口隻占全球的11%。也就是說即便我們停止計劃生育、鼓勵生育,到2050年也會變成11億,到2080年變成8億。以前我們是占世界人口37%的大民族,最後隻占5%-10%。

中國曆史上宣傳計劃生育

今後能夠跟美國經濟形成競爭的將是印度而不是中國

生育文化的衰落還將導致人口結構的老化。這對經濟、社會的危險何在?一般來說,勞動力數量達到頂點之前,經濟會出現衰退。比如日本在1997年勞動力達到頂點,1992年經濟出現衰退。歐盟2011年勞動力達到頂點,經濟在2008年出現衰退。中國是2015年勞動力達到頂峰,而經濟也在2012年開始衰退。今後中國勞動力的下降速度要比當年的日本、歐洲還要快。所以中國今後的人口危機比日本還要嚴重,現在的經濟下行隻是一個序幕,以後經濟會繼續下行。而美國的勞動力將增加到2091年,印度增加到2053年,經濟前景還是不錯的。

目前中國經濟正處於複蘇的上升階段,但占全球比例會不斷下降,估計到2028年左右達到17.5%,遠遠低於清朝1820年的水平,清朝曾達到全球的33%。日本1994年經濟占全球比例是17%,但隨著長期的低生育率,目前隻有6%,今後還會繼續下降。今後能夠跟美國經濟形成競爭的,將是印度而不是中國。低生育率對我們的經濟、綜合國力是很大的破壞。

香港的衰落是長期的低生育率導致的

勞動力是經濟的活力,老人是經濟的阻力。1946—1973年,日本經濟保持9%的速度增長,但1975年,勞動力跟老人之比低於7.5後,經濟增速也下降到4%左右。1975年到1991年,年均增長是4%。1992年之後,勞動力跟老人比發生變化,1992—2013年,經濟隻增長了0.8%。

中國目前經濟比美國增長速度要高,是因為勞動力跟老人比高於美國。但是2035年,我們的勞動力跟老人之比開始低於美國,經濟增速也會低於美國。1978年-2011年,中國經濟保持10%的增長。2011年開始,我們的勞動力跟老人比開始低於7.5,經濟也從過去9%的高速增長慢慢回到4%。

台灣、香港由於長期低生育,經濟活力比中國大陸還要差。1994年台灣經濟總量是中國大陸的45%,2015年隻是大陸的4%左右。1994年,香港經濟相當於大陸的24%,但現在隻有2%-3%。現在香港很多人說回歸導致香港經濟衰退,抗議中國大政府。事實上這是表麵現象,香港衰退主要是因其長期的低生育率。香港的生育率在1987年就隻有1.3,1997年1.1。長期的低生育率導致了香港現在跟今後長期的衰落。

2017年中國將爆發“光棍危機”

2006年—2014年,中國出現“剩女現象”。因為在80年代後期中國出現了出生高峰,1990年出生的人口比1988年的要多。2010年,24-28歲、22-26歲的男性是多於同年齡段女性的,但是由於女性結婚年齡小兩歲,時間差導致22-26歲的女性比24-28歲的男性多一些,導致中國數千年來首次出現了“剩女現象”,很多女孩擔心嫁不出去。事實上,你們不用擔心,2015年之後你們的好日子就來了,男孩子的話,該出手就出手。2012年,很多男性不著急,說“天涯何處無芳草”,到2017年,情況就會發生急劇轉變,爆發“光棍危機”。

性別比是不是因為儒家文化重男輕女?這是對我們文化的一種汙蔑。美國的一個調查機構從1941年到2011年進行了十次調查,如果隻能有一個孩子,選擇生男孩還是生女孩?70年過去了,美國偏男孩的觀點沒有改變。尤其是男性,18-49歲的男性,50%希望生男孩19%希望生女孩。如果隻生一個孩子,全世界所有種族的男人都是偏男孩的。官方迫使我們計劃生育,而不是儒家文化。中國傳統,兒女雙全是最好的。如果隻一個孩子的話,男性在古代的生存條件下,生存能力強一些。如果有兩個孩子的話,是生存和繁衍的問題,最好兒女雙全。

漢族跟藏族隻能生一個孩子,2000—2010年漢族、藏族的人口性別比都是120:100,選都是男孩。藏族曾經可以生兩個孩子,農村沒有限製。83%的藏族是農牧人,隻要想生就可以一直生下去,性別比很正常,103:105,跟發達國家一樣。維吾爾族跟新疆其他的少數民族,農牧人可以生三個孩子,城市居民隻能生兩個孩子。維族的性別比也是正常的。是不是伊斯蘭教對性別比沒有選擇?不是,新疆的維族跟烏茲別克族,信仰、文化一樣,但維族有83%是農民,可以生三個孩子,沒必要選性別,烏茲別克族68%在城市,隻能生兩個孩子,所以也選著生,性別比有112,維族隻有104。從這個情況看,性別比失衡因為計劃生育限製,尤其是一胎化,並不是因為文化差異。

沒有超生的話中國經濟會更早出現衰退

計劃生育還導致老年化,以前是十多個勞動力養一個老人,老人很舒服。2010年是7.6個勞動力對應1個65歲以上的老人,不僅隻有城市的四千萬的少數社保,還有八九億勞動力,所以城市50多歲的女性可以退休,高興地跳廣場舞。到2030年,中國勞動力跟老人比是3.3,2050年是1.7,那個時候美國還是2.5。英國以前女性退休年齡是60歲,男性是65歲,後麵由於老年化,女性退休年齡也推遲到65歲,並且今後會一起推遲到69歲。目測目前的二三十歲人口,至少70歲以上才能退休。我們的人口結構問題比英國還要嚴重,在座各位根本不要指望在那時候退休,活到老、學到老、工作到老的革命理想要一直繼續下去。

女人是計劃生育和老年化最大的受害者。女孩12歲初潮,51歲絕經,經期是5天,周期是28天,一輩子剛好有7年在痛苦中度過,所以老天也是公平的,就壽命而言,發達國家的男性是73歲,女性是80歲。《周易》裏年輕男性地位高,但男人壽命短,平均起來,男女是平等的。男人壽命短,一輩子跟老婆一起生活,女人是前半輩子隨夫,後半輩子隨子。女性雖然長壽,但發病率高,對孩子的依賴更大,所以多子多福主要是母親的福。計劃生育卻讓你斷子絕孫。

1980年中國開始實施一胎化,經濟現在才開始出現危機,為什麽?以2010年人口普查為例,如果1980年大家都不超生,經濟早就衰退了。80年代,中華文化在農村還有殘留,殘留的生育文化對目前的經濟活力起了很大作用,如果都像北京、上海不超生,經濟早就出現危機了。

從人口結構看中國的區域經濟,東北生育文化最弱,隻生0.7個孩子,西南地區,目前的廣西是生1.8個。也就是說,西部保留傳統生育文化比較廣,越往西部生育率越高。越往南方、西南地區,儒家學說的影響越大,尤其是兩廣、福建、江西地區生育率最高。從這個角度看,傳統生育文化有殘留的地區,祠堂多的地方,生育率肯定更高,經濟的潛力更大。自唐朝以來,中國經濟中心一直往東南方向轉移,但是自2006年開始,經濟中心開始往西南轉移,其中一個原因是人口。

婚姻製是人類最偉大的女權運動

遠古時代知母不知父,所以男的沒有養小孩的動力,男人物質再生產的能力比女性更強,光靠母親養又養不活,人口增加非常緩慢。農牧時代建立了婚姻製,婚姻製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也是最偉大的女權運動,為什麽?以前婦女養孩子是靠自己,婚姻製將男人“綁架”,女人可以分享男性的物質產權,男的獲得小孩的產權,努力地養孩子,“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經濟學上說父母對子女是利他主義,婚姻製保證男性的利他主義有發揮的目標。子女對父母是利己主義大於利他主義的,所以中國通過孝文化抑製了子女的利己主義將父母的生養、死葬以及死後的祭祀都托付給小孩。父母對小孩的無私投入,通過孝文化的反饋,有一定的回報,養小孩有動力。

傳統家庭模式中,孩子對於父親主要是精神上的回報,比如尊嚴,母親主要是物質上的回報。父親在古代壽命隻有三四十歲,很少依靠小孩養老,所以孩子隨父姓是合理的。父母對小孩無私的貢獻,導致財富在代際之間不斷積累,文明之火越來越昌盛,人口生生不息。

中國人口為什麽在世界上最多?安史之亂時,西藏的吐蕃族是800萬,唐朝人口也就1700萬左右,西藏人口約為漢族的一半。但現在漢族有13億人口,藏族隻有600萬,為什麽?因為生育動機不一樣,他們說生命在於輪回,對孩子沒有很強的動機。基督教認為我死後上天堂,小孩是我替上帝托管的,是平等的陪伴關係。中國的儒家學說符合生物學,小孩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對小孩的投入就毫不保留。儒家最符合生生不息的規則,中國父母對小孩是最無私的,西方國家不可能像我們對小孩這麽投入。我們傳香火的信仰,讓父母尤其是父親的利他主義發揮到了極致,使得我們的人口不斷地繁衍。

傳統生育文化所依賴的社會結構和經濟基礎已經瓦解

現代經濟學不利於生育,為什麽?因為我們的養老社會化,社會化是市場,市場是利己的。現在說養小孩靠自己,養老靠社保。這意味著什麽?小孩養得越多越虧本,因為投入是我自己的,最後小孩回報的是社會。

中華文化圈生育文化衰落的部分原因是傳統文化所依賴的社會結構、經濟基礎瓦解,我們的經濟製度是建立在西方體係之下。現代社會取代了以前的家庭養老,養小孩從物質上是虧本的。以前養小孩父親的權威很高,雖然養老沒靠小孩,但地位還是很高的。現在跟小孩是平等的關係,沒什麽尊嚴,好像父親有時候還有點多餘。中華文化還有“孟母情結”,教育投入重,導致教育成本高、教育周期長。東亞的婦女生育年齡是30多歲,20歲生孩子沒有問題,到30歲的時候生一個孩子後,想生第二個發現生不了。

“二戰”後美國主動地破壞東亞國家的生育文化

除了這些原因以外,我們還遭受了主動的破壞。“二戰”之後美國主持戰後格局,普林斯頓大學人口史所所長說,窮國家少生育,符合美國的利益,一方麵防止獲取美國的自然資源,另一方麵防止窮國家因為人口快速增長而崛起。1948年普林斯頓大學和聯合國基金會來東亞調研三個月,建議台灣、韓國執行計劃生育。當時的日本被美國占領,執行了計劃生育政策,所以生育率在50年代初期快速下降,台灣、韓國也在60年代響應西方國家的號召執行計劃生育。

基辛格70年代訪華,基辛格是對發展中國家計劃生育的總頭目,他認為要控製人口以防止發展中國家的崛起。1972年-1986年,聯合國基金會訪華8次,每次都遊說中國實行計劃生育。1979年,我們的外匯儲備非常少,聯合國基金會支持了中國五千萬美元施行計劃生育。中華文化生育率的下降,除了經濟、社會原因外,還因為外國曾主動地摧毀中國的生育文化。

中國城市規劃人口密度過高不利於生育

中國大陸因為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比台灣、韓國麵臨的情況更加嚴峻,台灣、韓國主要是經濟、文化導致的生育率下降,我們是長期實行計劃生育導致的,今後很難提升。比如跳蚤,用玻璃罩子罩著它,它碰到玻璃壁是不跳的,如果罩子越來越低,跳蚤跳得也會越來越低,最後就不跳了。你把罩子拿掉,你拍桌子,它也不跳了,隻敢爬了。計劃生育也一樣,以前大家願意生五六個孩子,後來不讓生那麽多,計劃生育的罩子越來越低,80年代父母還願意跳,但你們現在是計劃生育徹底廢除也跳不起來了。幾十年的計劃生育已經形成了一個慣性,很難反彈。

導致生育率超低的原因還有規劃。北京東西城區每平方公裏是2.5萬人,廣州越秀區、上海虹口區,每平方公裏是3萬多人,很多省會城市的人口密度也是兩三萬人。目前的柏林、倫敦、紐約中心城區也才一萬人,芝加哥中心城區隻有四千人,而我們連縣城規劃都是每平方公裏超過一萬人,人口密度比紐約的中心城區還多。人口太密造成擁擠,生活壓力大,生不了孩子。即便是停止計劃生育,城市也很難改造,年輕人也不敢生孩子。

歐美國家的未婚生育率高於儒家文化圈

歐美國家目前的生育率比我們高,但也有危機。為什麽美國能夠達到1.8-2.0,北歐能夠達到1.9-2.0?因為靠社會福利製度來鼓勵生育。中國靠父母養孩子,男女互補,西方國家是女人跟社會福利互補,所以歐美男人很瀟灑,“不親其親,不子其子”,老了也沒小孩來贍養,就靠納稅人。也就是說,納稅人成為共同父親、共同勞力,納稅人既要養小孩又要養老,效率很低。北歐最嚴重,女人越來越依賴社會福利,男人就沒有用了。2011年,冰島65%的小孩是未婚生的。以色列保持著傳統的猶太教信仰,未婚生子比例較低。土耳其是伊斯蘭國家,生育率比較高,未婚生子比例隻有百分之二點幾。日本、台灣、韓國,目前未婚生子比例隻有2%。如果按照婚姻生育,美國也就1.3左右,日本1.4,但由於美國還有40%的小孩是未婚生的,所以生育率高於日本。

日本首相安倍提出“女性經濟學”,原理是女性勞動參與率提高,養育能力提高,生育率就會提高,能刺激日本經濟。這是希拉裏的建議,這個理論日本十年以前就提過,但遭到了女權組織的抗議,安倍現在就把這個包裝成女權。理論依據是美國1970年到2014年,隨著婦女勞動參與率提高,生育率就提高了。由於中華文化圈未婚生育率很低,這種辦法其實很難提高生育率。歐美國家今後鼓勵生育也有個困難,隨著養老成本提高,用來養育小孩的財政支出會越來越少。美國1997年之後生育率之所以提高是因為兒童福利不斷提高,但2007年之後,美國的生育率從2.12下降到現在的1.86,為什麽?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老年化,老年福利壓製了兒童福利。目前美國靠社會福利鼓勵單親母親生育的方法是不可持續的。

政府的首要職責是發展人口而不是發展經濟

中華文化養小孩是一種投入,通過孝文化獲得反饋。古代的孝文化比現在的法律還要嚴,不孝就是大逆不道。現在社會養老是大鍋飯,這種製度不可持續。我們的家庭養老是“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養小孩有動力,也有回報,接受了數千年的檢驗。現在社會“各子其子”,小孩是我們自己養,而養老方麵一部分孩子是“不親其親”,養小孩是虧本的。我們的生育文化、經濟基礎已經改變,要完全回歸到傳統的生育文化體係是不可能的,應該力主於在“各親其親,各子其子”的基礎上,“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借助家庭養老跟社會養老的特點探索一種新型的模式。

《周易》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甲骨文的“蒂”表示花蒂,蒂落生子。古代隻有那些鼓勵生育、發展人口的人,才能夠成為皇帝。古代最高領導人的首要職責是鼓勵生育,所以孔子說“地有餘而民不足,君子恥之”。人口生生不息,才能保證文明生生不息。人口增加了,經濟自然能夠增加,不要政府管,企業管就可以了,人財兩旺。現在西方國家,日本、台灣、韓國一個勁地發展經濟,不發展人口,最後導致人財兩空。一個政府的首要職責是發展人口,而不是發展經濟。

(演講:易富賢)

來源:騰訊思享會(ID:ThinkerBig)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