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新還舊 地方債造“中國次貸危機”

來源: Twinlight 2017-02-08 16:01:5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686 bytes)

借新還舊 地方債造“中國次貸危機”

一墨 撰寫 2017-01-25 01:26:56

多維新聞

當前,中國的債務問題受到全世界關注。中國的債務到底高不高?是否存在爆發危機的條件?近期,摩根大通的經濟學家說,中國過去一年增加的債務比歐美日加起來還要多出來1/4(中國過去1年債務增加4.5萬億美元,美歐日相加債務增加了3.6萬億美元),2015年底,中國的債務總額達到26.6萬億美元,是國家經濟總量的2.5倍多,約合200萬億人民幣。目前中國正處於近年曆史上最大的借貸狂潮之中。

對於中國的天量債務,世界普遍擔心會發生中國版的“次貸危機”,這一定時炸彈爆發的時間點會集中在2017年,成為引爆全麵金融危機的導火索。近期,《地方債兩年置換8萬億 16省市地方債務餘額下降》在大陸主流媒體傳播,在某種程度上,算是官方對於中國發生債務危機的某種回應。雖然地方債並不是總債務的一部分,但卻是最薄弱的一環,稍有不慎,就會斷裂,導致地方財政和銀行的熄火。


盡管中國2016年的經濟增速重回第一,但還有很多本質問題需要馬上解決(圖源:Reuters/VCG)

次貸的本質

2016年地方債繼續放量發行,規模約6.05萬億(約0.88萬億美元),較2015年同比增長約60%。加上2015年3.8萬億(約0.55萬億美元)地方債,兩年地方債發行規模逼近10萬億(約1.45萬億美元),包括將近2萬億(約0.29萬億美元)新增債券和8萬億(約1.16萬億美元)存量置換債券。

其實債務置換,就是以借新還舊的方式置換高息貸款。經中國國務院批準,近期財政部已下達了地方存量債務1萬億元置換債券額度,允許地方把一部分到期高成本債務轉換成地方政府債券。

簡單理解為地方政府借城投的殼子,向銀行融資1個億,到期還不上來,怎麽辦?地方政府可以發行債券,向社會募集資金,成功將銀行的債務風險轉化到債券投資人身上,地方政府和銀行金蟬脫殼,成為最大贏家,債券投資人成為最大的風險承擔者。

而大的債務投資人又將財政收入低、本息支付能力差的地方政府債券進行包裝,通過理財、基金等形式,讓個人購買,再一次實現了風險和轉移。

整體來看,這一套模式和美國的次貸危機別無二致,隻是華爾街做得更精巧而已。所以,借新還舊的還債模式,也隻是延緩債務微機的到來,但是一旦來了,可能會更加凶猛,不可收拾。

中國該怎麽辦?

2016年11月19日,人大國發院發布的《2016-2017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顯示,2017年,中國宏觀經濟將麵臨七大困境,其中,中國的債務危機已到臨界點,有釋放空間,但核心在防範政府及政府背景的企業債務風險。

其實,對地方政府的債務情況,政府了如指掌,這也是《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應急處置預案的通知》印發的原因之一,內容明確:若發生債務風險事件,中央實行不救助原則,並對有關責任人追究問責。這一通知的發布,基本宣告了債務中的另一個堰塞湖—地方政府債臨界點的到來,在爆破之前,中央政府明確表示不會給高度舉債的地方政府兜底,民間一直爭論的話題終於塵埃落定。如果把以上幾條關於債務的消息聯係起來看,債務危機不排除有忽然迸發的可能,放棄對地方債務的背書,是當前沒有辦法的辦法。

在過去的10年間,中國債務占GDP的總額已經從150%飆升到了260%,況且中國經濟增速在去年已經降到四分之一世紀以來最低點。中國目前總體債務已經處於一個臨界點,總債務水平254.9%已遠遠高於墨西哥比索危機前77.7%和泰國在亞洲金融微機前的188.8%,也略高於金融微機前美國的238.5%,並接近西班牙金融與經濟微機前262.1%。

從債務視角看,中國目前穩增長的路徑依然是“債務-投資”驅動模式,這決定了2017年中國總體債務仍將攀升,考慮到債務期限結構,2017年或是需要警惕的“明斯基”時點(即資產價值崩潰的時刻)。中國債務危機一旦爆發,便會引發貨幣貶值-資本外逃-利率上升-房地產暴跌,從而引發經濟危機。

(一墨 撰寫)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