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GDP“全球第二”的真實情況,外資的成分太大! --轉載

來源: Twinlight 2017-01-23 08:42:3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693 bytes)

中國GDP“全球第二”的真實情況,外資的成分太大! --轉載

 
來源: 2017-01-23 04:47:02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281 次 (9415 bytes)
 

 

進入正題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GDP和GNP。

GDP是國內生產總值的縮寫,亦稱“國內生產毛額”,或“本地生產總值”, 是一個領土麵積內的經濟情況的度量。它被定義為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內一段特定時間(一般為一年)裏生產的所有最終商品和服務的市價。GDP是一個地域概念,不管是本國企業還是外國企業,隻要是在該國範圍內生產的最終產品都納入其GDP。

GNP是國民生產總值,是一國所擁有的生產要素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價值。GNP是個國民概念,即無論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處於國內還是國外,隻要是本國國民生產的產品和勞務的價值都記入國民生產總值。

GNP與GDP的大概關係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體現:GNP=GDP+本國公民在國外創造的價值總和—外國公民在本國創造的價值總和。

GDP被視為衡量一國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在中國十分受用,通過這個指標,世界見證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2007年我們超越了德國,2011年我們超越了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最近《金融時報》和《經濟學人》更稱,中國經濟總量或在今年趕超美國,以GDP為標準的話,中國正處於全球最強大國家的邊緣。

盡管有如此矚目的GDP成績,相信也沒有多少國人天真地以為我們真的正站在“發達國家”的門檻上,伸腳就能邁入,也沒勇氣像國家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那樣自信地說“我國人均GDP已達到6700多美元,屬於中高收入國家的行列”。因為作為普通大眾的你,最真切的感受可能不是GDP總量熠熠生輝的光芒,而是柴米油鹽、吃穿住行、生老病死、教育等帶來的層層壓力。按照官方數字顯示,2010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還隻有19109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為5919元。按照十八大報告中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到2012年實現翻一番。結論很明顯,即使到那時,全民步入小康社會,離發達國家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還是有一段不近的路。

那麽,GDP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麽?三十多年來,以GDP作為衡量經濟水平的唯一標準,中國的經濟總量的增速的確足以傲視全球,但在人均的排行榜上,我們始終徘徊在八九十名左右,遠望美歐日韓等項背。而更真實的感受則來自國人自身,衣食住行、醫療、教育、環境、呼吸的空氣都提醒著我們這鴻溝般的差距所在。喜人的GDP宏觀數字像掛在拉磨的驢前那根水嫩嫩的紅蘿卜,近在眼前看著甚是喜歡,但卻很難享受得到,最多淺嚐甜頭卻難大快朵頤。有人將此歸咎為中國人口眾多,但這豈單單隻是中國人口眾多,平均值低的原因?一方麵是因為大部分的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貧富懸殊越來越大;另一方麵是華而不實的GDP數字和人民實際的獲得之間難以平衡的矛盾。當GDP與國民幸福感和富裕程度掛上鉤時,我們既要小心被平均的陷阱,又要正視GDP“水淋淋”的現實。

眾所周知,GDP的統計慣例是屬地原則,即在某國或地區境內的所有產業的產值統計為國民生產總值。這對於中國特別有利,改革開放以來,國外資本蜂擁而入,中國GDP除了本國國有企業、私營企業創造的產值外,所有外商投資包括香港、台灣等地區的商企在大陸境內創造的產值所做貢獻。而這些貢獻遠不隻是簡單的錦上添花,它像泉眼源源不斷地把中國的GDP灌裝得十分飽滿。

以近年為例,2012年中國GDP總量是519322億元,約合83626.7311億美元。而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為38667.6億美元,其中,作為“世界工廠”我國2012年的加工貿易進出口達13439.5億美元,出口8627.8億美元,進口4811.7億美元,淨出口額為3816.1億美元。曾有計量經濟學公式計算得出,加工貿易的淨出口額每增加1億美元,我國GDP就增加12.60104億美元。由此可簡單得出,2012年光是加工貿易進出口就奉獻了48086.8億美元的GDP。僅此一項就占到了GDP的一半以上,雖說加工貿易的進出口並不全是外企在做,但絕大部分是。在博鼇亞洲論壇2013年會上,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曾一語驚人,他表示:中國特別開放,70%的GDP來自於貿易,中國也超過了德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但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絕大部分中國的出口是外資企業的出口,沃爾瑪從中國的出口就占了中國總出口的10%以上。

官方數字也可作為佐證,據統計在中國的外資企業已達28萬多家,資產總值超過2萬億美元。在中國28個產業中,有21個產業的前5名都是外資或合資企業。從行業上看,銀行、保險、電信、汽車、物流、零售、機械製造、能源、鋼鐵、IT、網絡、房地產等,凡此種種,這些熱門行業都有外資進入。並購方陣營中,來自美國的跨國公司最多,占比超過30%,歐盟企業次之,約占27%,來自東盟、日本、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也占了不小的比例。

遠的不說,隻說說鄰近地區和國家為我國GDP所做貢獻。台灣的製造業早幾年前就已有6成轉移到島外,其中又有6成之多在大陸,台企在中國大陸大約有8萬多家,雇用員工數超1000萬人,光是富士康就解決了上百萬人的就業,並且給大陸創造了大量的GDP,在長三角出口重鎮昆山工業區、蘇州工業區、在珠三角的出口重鎮東莞大工業區,都是台商雲集之處,每十間廠房就有半數以上是台企。富士康在大陸一年的產值就超過雲南、新疆、貴州、甘肅、海南等多個省份的全年GDP,此外還有華碩、廣達、仁寶等台企無不是中國GDP的貢獻大戶。

對於GDP的貢獻,日韓企業也當仁不讓。網易援引國家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外企(除港澳台資)共138298家,其中日企22307家,占16.13%,在中國直接雇用約300萬人。豐田、本田、日產、鬆下、鈴木、五十鈴、日產、三菱、索尼、佳能、夏普等著名日企都入駐中國,建立加工工廠,有的甚至在中國成立研發中心。韓國的三星、現代、樂天、韓泰等各不既是來中國的掘金者,又是GDP的貢獻者。

所以,除了大陸的勞動人民勤勤懇懇為GDP做貢獻以外,在中國土地上創造財富的還有美國人、日本人、港台的中國人、韓國人、德國人、英國人、印度人等,中國這GDP世界第二的軍功章上都有他們的一份貢獻。基於此中國GDP對外貿是有著明顯高於他國的依存度,各地尤其是沿海省份經濟一度主要依靠外需來拉動。都說GDP需要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拉動,但長期以來,外企投資和外貿出口是拉動GDP的主力。但是外企不是慈善機構,他們看中的是發展中的中國龐大的市場、廉價的勞動力和豐富的資源,追求的是自身的利益。他們在中國創造的產值雖然納入中國的GDP,但實際利潤卻不會留在中國,這部分是要納入他們本國的GNP的。這就是為什麽中國人民看著GDP那般誘人的數字,一直被平均、被強大、被幸福著,卻未能真正享受到GDP帶來的紅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資料反映,2011年,中國GDP 約為471564億元,GNP約為34萬億,這意味著在光鮮的47多萬億的GDP下,至少有13萬億的利潤被拿走。而中國科學院國家健康研究組2013年1月18日在北京對外發布《國家健康報告》第1號更指出,中國的國家財富流失觸目驚心,每年被跨國資本抽走的“血汗財富”大致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0%左右。簡言之,中國的GDP的60%是外國的GNP!當然這個數據也許有待商榷,但不容置疑的是,中國的GDP有相當一部分依賴外國創造,再除開房地企貢獻的10%左右的泡沫橫飛的樓市GDP,真正由本土企業創造的GDP真是“大遜風騷”。一旦中國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外資大規模縮減或轉移到其他國家,可想而知,在內需還不足以支撐的情況下,中國的GDP總量勢必大量“縮水”。

可見,外企對GDP的貢獻雖然成就了中國的經濟總量排名,但也讓中國的經濟對其過於依賴而充滿了變數。在這場看似雙贏的交易中,中國隻是在工資和稅收方麵獲利,卻要為盲目追求GDP付出環境和資源的巨大代價。GDP作為衡量中國經濟發展的最重要指標甚至是唯一指標,確實帶來了一夜乍富的錯覺,但全民難以真正共享GDP的果實。

所有跟帖: 

年青人,中國的危機已經出現了,工廠停工,商店關門,寫字樓空了一半,大量人員回老家,街上車已經很少, -五刀口- 給 五刀口 發送悄悄話 (190 bytes) () 01/23/2017 postreply 18:55:53

人家掙幾個也不容易,理解理解。 -海邊居- 給 海邊居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24/2017 postreply 00:00:4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