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埋頭發展、等西方崩潰就是漢朝農民穿越過來講的段子
國內所謂的埋頭發展、等西方崩潰的理論就是個漢朝農民在信息時代和西方主導的全球
化的今天所講的笑話。這種思維的核心就是認為中國經濟跟種地一樣,把自己家種好了
,中國經濟就會無限製的往上發展,同時慢慢等著西方自己衰落。
笑點在於,今天跟已經漢朝大不一樣了。今天中國經濟的發展是離不開國際市場,尤其
是西方市場的。你能發展出多大經濟規模,取決於你擁有多大市場。沒有了國際市場,
中國的經濟不可能無限製的發展,而是很快遇到市場
飽和的瓶頸(請自行複習1929年大蕭條)。小將的盲點在於:你不可能一方麵走西方的
路,把西方經濟擠的沒了生路,一方麵又讓西方願意對你開放市場和出售高科技,這兩
者是背離的。
國內這些年想要搞的產業升級(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845)
必定會在國際市場上遭到連續的慘重挫折,直到無法前進為止。
為什麽這麽說?國內的人對產業升級有個很大的誤解,以為隻要自己掌握了核心技術,
產品質量過硬了,成本下來了,產品性價比上去了,物美價廉,就一定能暢銷全球。陳
經甚至還信心滿滿地寫了篇《即將成為發達國家粉碎機的中國》。
是那麽回事嗎?美國農產品比中國農產品也是物美價廉,而且幹淨安全,為什麽沒看到
中國放棄口糧生產,專門從美國進口口糧呢?因為眾所周知,這裏麵存在經濟安全的問
題。
那麽問題就來了:中國有經濟安全問題,難道歐美日就沒有嗎?
中國的產業升級,說到底就是跟歐美日這些發達國家搶奪高端產品市場。而歐美日本來
就是高端產品的生產者。本國的經濟大半都是靠著這些高端產品支撐著。如果這些市場
被中國占據,那麽歐美日發達國家必定失業遍地,經濟崩潰,徹底淪為中國的原材料產
地和產品傾銷市場。基本上就是一路朝清末的中國狂奔而去了。那麽問題就來了,為什
麽這些發達國家會傻到主動放棄本國的市場,心甘情願的讓中國升級後的企業摧毀本國
的經濟呢?你想跟我說,中國就可以捂著口糧市場不放開,歐美日就得規規矩矩開放本
國的高技術產品市場和對華高科技出口?
有人說,因為世貿組織規則在,這些國家不接受也得接受這個現實。可實際上呢,這些
發達國家又是世界規則的製定者,尤其是世界貿易組織的創始成員國。歐美日攜手,可
以完全左右規則的製定。那麽問題又來了,為什麽這些發達國家會傻到放著自己手裏的
權利不用,心甘情願的讓把本國市場拱手相讓給中國呢?
這個問題,國內專家諸如金燦榮之流就環顧左右而言他了。讓我們來看看過去已經發生
的真實案例。
先來看太陽能。
2011年10月,美國太陽能電池生產商Solar World要求對中國75家相關企業展開“雙反
”調查,當年美國即開始立案調查。2012年3月,美國商務部初裁對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
征收2.9%至4.73%的反補貼稅。
2012年5月17日,美國商務部發表聲明稱,初步裁定對從中國進口的光伏產品(主要是中
國輸美太陽能電池)征收31.14%至249.96%的高額反傾銷稅。
美國2012年11月對中國晶體矽光伏電池片等產品征收18.32%至249.96%的反傾銷稅,以
及介於14.78%至15.97%的反補貼稅。2013年1季度,中國加工製造的光伏電池片基本退
出了美國市場。
2013年3月18日,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債權銀行聯合向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
遞交無錫尚德破產重整申請,正式宣布破產。
2015年8月6日,歐盟認定中國太陽能玻璃企業以遠超底線的價格在歐洲市場傾銷產品
,對中國的光伏玻璃產品開征臨時反傾銷稅,實施期限6個月,反傾銷稅率為17.1%至38
.4%。
2015年8月14日,歐盟又提高了對中國光伏玻璃的反傾銷稅,從此前的最高38.4%上調
至最高達75.4%,上調了近一倍。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歐盟對中國光伏玻璃
征收反傾銷稅,將影響多達200家光伏企業,隨著稅率的大幅提高,大多數有產品出口
歐盟的光伏企業的利潤空間進一步壓縮。
再來看通訊產業,2016年美國政府3月表示,中興通訊及其三家關聯公司因向伊朗轉出
口美國管製貨物,違反美國相關出口禁令,將這四家公司列入美國出口限製名單。
美國商務部最終在3月底聲明稱,向中興通訊及其子公司中興康訊發放臨時許可,暫時
解除對兩家公司的出口限製措施。臨時許可的有效期從3月24日起至6月30日。中興通訊
複牌首日,H股一度狂瀉近16%
2016年6月3日,美國商務部已經向華為美國分公司簽發了一張行政傳票。如果調查發現
華為對上述幾國的出口違反了美國的政策,觸及美國國家安全,美國可能限製華為獲得
關鍵的美製零部件和其他技術產品。華為許多產品都在使用美國部件和技術。如果對華
為采取限製措施,可能對全球無線通訊基礎設施建設產生影響。
再來看高鐵。過去5年高鐵出口全線流產:中鐵跟墨西哥的高鐵項目流產了,跟泰國的
高鐵項目流產了,跟委瑞內拉的高鐵項目流產了,跟美國的高鐵項目流產了,跟蒙古的
高鐵流產了……前腳放貸款,後腳就流產!泰國的高鐵項目已經交給日本了。
實際上從過去10年的曆史來看,光伏也好,通訊也好,高鐵也好,基本上,歐美日是不
可能允許自己的本國高端產品市場被中國占據的。性價比高到天上去也不行,物美價廉
也得一邊涼快去。
這就是因為中國的產業已經動了歐美日的蛋糕,歐美日不會允許中國產業升級後的企業
侵占自己的市場份額。2016年,歐洲議會5月12日以壓倒性數票通過決議,拒絕承認中
國市場經濟地位,指中國過度生產及削價出口,為歐盟帶來嚴重的社會、經濟及環境後
果。2016年7月14日,美國官員稱,無法在12月WTO會議上自動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日本經
濟產業省2016年12月8日發布消息稱,已決定繼續不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日
本將維持對
不當傾銷征收高關稅的“反傾銷稅”機製。相信這些信號已經足以說明真個西方對中國
產業升級的態度了。
不難預見,中國其他正在升級的產業,諸如工業機器人、增材製造(俗稱3D打印)
、航空發動機和大飛機、衛星、軌道交通、海工裝備、新材料(高性能纖維、特種合金
、石墨烯、納米材料等)、生物產業等等等等,最後的命運也不會離開太陽能、高鐵和
通訊產品多遠。美國新總統當選以後,對華關閉美國市場是大概率事件。
我在6年前批判郎鹹平和宋鴻兵的時候就說過了,發展到了這一步,再往下就不是產品
技術和成本的問題了,而是世界規則的問題了。這個規則的改變,不可能是和平的,而
必須通過戰爭來進行。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49723/201004/21178.html
類似的事情在曆史上已經發生過了,這就是英帝國實行的帝國特惠製
20世紀,為了製衡另一近在咫尺的挑戰者德國,英國不得不在美洲實行戰略收縮,而原
本已經在工業實力上超過英國的美國乘機填補了其權力真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加速了這個過程。大戰過後,英美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美國 從英國
的債務國上升為債權國。一戰時,英國的債務累計達12.85億英鎊,主要來自美國,而
同時英國還借給盟國約14.19億英鎊。
但是,俄國革命爆發後,新生的蘇維埃政府拒絕償還以前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欠下的
債務,但美國卻要求英國全額償還債務。過慣了不差錢日子的英國可是被急壞了。
身為債主的美國覺得搶班奪權的時機終於來了。於是在分配戰後利益的巴黎和會上
,“貿易自由”和“民族自決”成為了美國總統威爾遜極力揮舞的兩杆 大旗。這些主
張表麵上看是理想主義,但實則卻都是衝著英國去的。因為身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殖民
地帝國,貿易自由將消解英國商品在各殖民地“本土作戰”的優 勢,至於民族自決,
則幹脆是想將英帝國肢解。
手握金融財權又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作支撐,按說美國人的計劃本是完全之策。不過
,兩次世界大戰間期英美博弈的最終結果,卻證明了“薑還是老的 辣”。在表麵上逢
迎美國人的同時,英國為維護其霸權及時實行了一係列應對之策,其中最見成效的殺手
鐧就是曾被羅斯福詬病為“舊時代古董”的“帝國特惠 製”,該製度要求英國下屬的
各殖民地以英鎊作為貿易的基準貨幣,帝國內部各地區之間進行低關稅的自由貿易,對
外則征收高達30%以上的高關稅。
帝國特惠製(英語:Imperial Preference),是一個互惠關稅製度,旨在減免大英帝
國與其自治領和殖民地,及自治領和殖民地之間的互相進口關稅。早在1900年左右,帝
國特惠製就已經成為平衡大英帝國各領地的貿易關稅製度,旨在提高其與德國和美國的
競爭、鞏固英國殖民製度。其主要的提倡者是約瑟夫·張伯倫。
在當時,此政策一 出,可是坑苦了美國,到1924年,美國的工業產值已經占了當時世
界總量的48%(想想我們中國引以為豪的工業產值,也占到了世界總量的一半了?),
此時 整個世界市場驟然向其關閉,美國經濟頓時陷入失速的危機。到二戰爆 發前的
1937年,英國已有重新扳回一局的架勢,當年英國的工業產量與1932年相比提高了50%
,工人的平均實際工資上漲20%,工作時間減少10%。 整個三十年代甚至被英國人稱為
“黃金時代”,而美國此時仍然深陷大蕭條之中苦苦掙紮。如果不是納粹法西斯的崛起
,美國在兩次大戰間期對英國的“搶班奪 權”,基本上鐵定以徹底失敗而告 終。
美國人運氣還是極好的,有本身就是工業強國的元首國和天皇國為自己出手攪局。中國
就沒那麽幸運了,因為發達國家已經全部納入美國戰後的世界體係了,俄羅斯冷戰後工
業也土崩瓦解了,目前就是個擁有核武器的大號沙特。沒有其它發達國家攪局,中國的
崛起怎麽進行下去?進行下去的道路在哪裏?哪裏還有什麽進行下去的道路?
沒有國際市場的開放和支持,中國產業升級必定是步履維艱,在國內市場快速飽和以後
無路可走。
然後西方國家為了盡快擊垮中國的同行,就會采取經濟戰的策略。這是裏根時代的美國
就對蘇聯用過的。
裏根政府上台後,認為蘇聯的擴張是美國國家安全的最大威脅,因此
首要的任務就是要
搞垮蘇聯。在內閣討論會上,國防部長溫伯格提出,技術創新是美國的一種獨特優勢,
可以用它來損耗蘇聯的經濟。他認為,關鍵在於把美蘇的軍備競爭的重點從數量轉向質
量。如果美國的技術創新在軍事領域的應用不受阻礙,就可以把蘇聯拋在後麵。在五角
大樓的絕密文件中,溫伯格將此稱為“經濟戰”的一種方式。他相信,如果蘇聯無法從
西方得到貸款和技術,它的日子就過不下去了。因此,美國應抓住每一次機會限製西方
對蘇聯的技術貿易出口,遏製並打擊蘇聯可以換取外匯的那些領域。
美國中央情報局對蘇聯經濟格局做了分析後認為,蘇聯的弱點在於它對石油出口的
依賴很大,如果國際石油價格下降,蘇聯出口換匯的能力就會下降。蘇聯外匯儲備下降
,主權風險就增加,西歐的國家銀行給它發放貸款時就會三思而後行。蘇聯利用西歐的
貸款下降,它用以改造技術的能力就會下降,在與美國的軍備競賽上就會落後。蘇聯傾
全力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會耗盡它的實力。
經過這些計算後,美國就從國際油價入手。20世紀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後,國際
油價攀升,蘇聯靠石油出口賺了一大筆錢。美國人估計,石油價格上漲1美元/桶,蘇聯
一年就可以多獲得10億美元的硬通貨。如何才能壓低油價,打擊蘇聯出口換匯的能力呢?
20世紀80年代,影響國際油價的單個產油國隻有沙特阿拉伯。沙特的產量占歐佩克
總量的40%,而且與其他歐佩克成員不同的是,沙特可以迅速地增加產量,它的石油儲
備運用起來也很方便。換句話說,沙特具有其他產油國都沒有的生產彈性,能夠靠控製
出口石油的量來影響國際油價。當時,世界石油市場的供略大於求,每天有200萬至300
萬桶石油屬於過剩供應。許多歐佩克國家強烈要求沙特削減出口量,以將每桶石油的價
格從32美元漲到36美元。
當時的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凱西便飛到沙特首都利雅得會見沙特親王,說明美國對
油價的關心。當時,凱西的論據是,美國經濟需要低油價支持,沙特如果不向其他歐佩
克國家屈服,就是支持美國,美國會感激沙特,會向沙特出售一些尖端武器,以保證沙
特的安全。當時沙特擔心蘇聯的向南擴張會影響到自己的安全,沙特親王又是個對共產
主義意識形態非常反感的人,美國的勸說立即得到了沙特的積極回應,雙方一拍即合。
沙特認為美國的計劃符合沙特的利益,除了強大的美國可以給沙特提供安全保護外,低
油價會讓歐洲停止從蘇聯購買天然氣而選擇從中東進口石油作為替代,還可以讓伊朗這
個有可能在阿拉伯世界引起伊斯蘭革命的國家受到懲罰。沙特向美國人保證一定會頂住
歐佩克組織要求減少石油產量與提高石油價格的任何努力。
美國用了一切辦法來壓低油價,其中之一就是縮減需求,包括縮減美國的戰略石油
儲備。從1973—1974年阿拉伯產油國對西方國家實行石油禁運,引發了第一次石油危機
後,西方國家就開始構建戰略石油儲備。也就是說,這些國家在平時要多購進一些石油
,貯存在專門的地方,以備萬一石油進口中斷時,拿出來使用。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多
藏在一些偏遠地區的自然地下岩洞中。美國國會原計劃到1990年時儲備7.5億桶石油,
這要求美國每天要購進22萬桶。1983年,裏根政府宣布,因為政府預算緊縮,美國每天
隻能購進14.5萬桶石油。除以之外,美國還要求西歐及日本時刻做好準備,一旦油價上
漲,就拋售戰略石油儲備,以打擊石油投機,平抑油價。
1985年,沙特國王法赫德對美國進行了訪問,美國又說服他繼續維持石油產量,必
要時甚至應多開采一些。對於沙特來說,這並不困難,因為沙特開采石油的成本非常低
,平均每桶1.5美元。油價再低些,隻要石油出口多,對沙特來說仍然是筆利潤豐厚的
買賣。
為了給沙特阿拉伯一些甜頭,美國政府通過國際銀行家告訴法赫德國王,美國財政
部正在設計美元貶值的計劃,準備在未來12個月內讓美元貶值四分之一。這一消息對法
赫德來說是無價之寶,使沙特有時間來安排它的境外財產,美元以外的資產當然會隨著
美元的貶值大幅升值,沙特為此大概大賺了一筆。沙特當然要投桃報李,1985年夏末,
沙特政府正式通知裏根政府,它準備增加石油產量,國際石油價格將急劇下跌。當年11
月,每桶原油的價格從原來的30美元跌到了12美元。
1985年,美國對蘇聯發動的“經濟戰”進入了白熱化階段。石油價格暴跌與美元貶值
使蘇聯的外匯收入銳減,蘇聯預期從西歐獲得的出口貸款、硬通貨和技術不是被停止就
是被砍掉了,這使蘇聯從西伯利亞通往西歐的天然氣管道工程大大推遲,原計劃得到的
硬通貨也泡湯了。天然氣管道項目推遲對蘇聯來說是個巨大的災難。1980年,莫斯科以
為這條天然氣管道1985年就可完工,將使蘇聯每年獲得80億至100億美元的收入。如果
到90年代第二條管道也完工,每年就可獲得150億至300億美元的收入。然而,由於裏根
政府的經濟戰,蘇聯修建第二條天然氣管道的計劃徹底失敗。蘇聯苦苦等待巨額硬通貨
,經濟陷入了混亂。美國人估計,因為建設兩條天然氣管道的計劃完全泡湯,蘇聯大概
損失了150億至200億美元。同時,因為美國嚴格限製西歐盟國向蘇聯出口技術,蘇聯在
這方麵的損失也有數十億。
1985年是蘇聯領導人頻繁更迭的年代,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相繼去世,戈爾巴喬
夫接手的是一個搖搖欲墜、危機四伏的帝國。蘇軍在阿富汗進退兩難;在它原來控製的
東歐勢力範圍內,波蘭的反對派在美國的支持下公開挑釁蘇聯社會主義模式;蘇聯的經
濟在美國的打壓下陷入了一片混亂;美國的“戰略防禦倡議”(星球大戰計劃)逼著蘇聯
把僅剩的一點資源都投到了軍事領域。戈爾巴喬夫本來指望著向西歐出口能源來換取更
多的硬通貨,以籌措購買技術和進口生活消費品的資金,最終實現他的改革計劃。但在
美國的經濟攻勢下,他的一切計劃都落空了,蘇聯隻好通過出售黃金來維持正常的貿易。
蘇聯的解體當然有內部深刻的原因,但正如親自參與了對蘇經濟戰的美國前中央情
報局官員施魏策爾所說,“使克裏姆林宮陷入深淵的並不是哪一個事件或哪一項政策。
裏根政府的總體戰略之所以有這麽大的威力,是各種政策的綜合效應。這些政策就像一
陣陣強烈的颶風吹進虛弱的蘇聯體製之中”。裏根政府精心設計好了一幅經濟戰的藍圖
,而蘇聯則被美國牽著鼻子一步一步拖入了深淵。
中國麵臨的局勢其實極其險惡,遠不象很多小將鼓吹的那樣一片大好。畢竟前蘇聯
還有眾多東歐國家做殖民地,通過經互會掠奪這些國家的資源。而中國連自家後院的越
南和菲律賓都搞不定。何況,前蘇聯還可以出口高科技武器、鑽石和尖端重型設備來貼
補家用。中國這幾樣東西國際競爭力都不強。所以,一旦西方國家開始對華關閉市場,
而國際能源價格猛漲,中國的對外貿易順差就會減小,甚至轉變為逆差。再加上由關閉
市場所導致的外資企業撤資和中國內部資金外逃,中國的外匯儲備恐怕會以更快的速度
減少。這
樣以來,中國再想購買高科技設備、軟件和技術,就會變得越來越困難。而中國自身的
創新能力,尤其是企業創新能力,又難以與美國同行匹敵。這就會導致中國在產業升級
上難免步履維艱,高科技產品研發緩慢,無法占領國際市場。這反過來又進一步加深了
中國經濟的困難。雖然中國指望一帶一路的市場能消化中國過剩產能。但是實際上一帶
一路沿途各國都是些安全和信用極差的國家。幫他們搞基建不是問題。搞完了以後能不
能收回投資,才是大問題。因為中國一向以經常慷慨免除窮國債務文明於世。這次不免
除債務了,沿途國家會買帳嗎?搞不好,會象當年的援朝援越一樣落得人財兩空的結局
。如此下去,會讓中國
陷入經濟停滯 和社會危機爆發的困境,直至走上蘇聯解體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