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犧牲掉的豈止是一代人的幸福
【導讀】中國經濟如一輛轟隆隆的列車,在改革開放後一路高速增長,登上世界GDP第二的寶座。然而我們在從前高增長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問題,投資拉動、粗放式增長方式亟需改變。
當前中國經濟已經處於探底階段,GDP從曾經的兩位數一路跌至今年前三個季度的6.7%,“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上日程,中國接下來需要依靠效率、技術再獲增長動力。當下,改革在探索中前進,中國麵臨幾大突出的難題亟待解決。
1、對GDP的崇拜
從改革開放幾十年的實踐來看,中國各個地方政府的GDP競賽是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然而,GDP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麽樣的增長逐漸引起了人們的思考。GDP透射出的是對國富經濟學的追逐,而不是民富經濟學。每年各地方政府曬出光鮮亮麗的GDP數據,但鮮有人去衡量GDP的含金量,老百姓的實際生活如何了,經濟增長的方式到底健不健康。
因為“唯GDP”論的思想,很多地方政府“偏愛”用投資來拉動當地經濟發展,過度的上項目、上規模推動了地方債高企。此外,房地產投資是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見效”最快的模式,這也是全國當前房地產庫存高企的一大原因。曾經中國以兩位數的速度一直衝刺至GDP世界第二,然而,沾沾自喜的心態讓我們忘記了反思增長方式是否存在問題,現在,我們正在為這些問題埋下的錯誤買單。
2、舊增長方式無以為繼,新增長方式尚未建立
過去幾十年,消費、投資、淨出口“三駕馬車”是中國經濟向前發展的主要拉動力,都是從需求側拉動,而今日這三項已經明顯“失靈”。
首先是消費。近年來居民收入增速下降,百姓的生活成本仍在上漲,房價高企讓人們普遍“攢錢”的心理抑製了一部分消費。此外,製造業不景氣、產品質量不高使得國內供給不符合需求,奢侈品、甚至一般生活消費品都從國外大量進口,國內消費需求增長乏力。
近年來,我們經常依靠房地產、基礎設施為主的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經濟,方式為主要依賴政府主導的舉債投資。這帶來了高負債,很多成本大、收益回收遙遙無期的項目造成了銀行資金鏈的長期占用。此外,資源過度集中到特定項目、產品上也造成了產能過剩,最典型的如鋼鐵煤炭。08年“四萬億”的投資刺激,我們今天還在為遺留下的副作用買單,靠投資來提升增長速度,後果就是投資回報遞減、杠杆率不斷推高和資本市場泡沫生成。
出口方麵,中國正處於全球性經濟衰退的時期,國外需求不足,近年來淨出口對GDP的貢獻一直為負。此外,我國以前出口是靠拚勞動力價格,近年國內生產成本日益上升讓這一優勢不再,犧牲資源汙染本國環境的方式也不具有可持續性。低成本的產品讓我們便宜了他人,還給歐美留了“傾銷”的把柄。
可見,當前“三駕馬車”拉動方式已不能繼續,而且一國經濟增長的根本點不可能也不應該放到外部需求上,而應放到內生動力上。從供給側角度來分析,中國現在主要的問題就是效率低。吳敬璉曾經透徹地解釋中國的出路——由於我國工業化進程到了中後期,一般性技術水平和先進國家的技術水平差距減小,在這種情況下要改善供給,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效率,用改革推動發展質量的提高。在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中,注意發揮市場力量的作用,一是實現資源的優化再配置,二是建立對創新創業積極性的正向激勵。處方就是通過糾正資源的錯誤配置,建立兼容的激勵機製來調動積極性,把主要依靠投資實現增長,轉到主要依靠效率提高實現增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
也就是說,我們亟待進行產業轉型,從舊動能轉化成新動能。將從前的資本投入、資源投入、勞動力投入轉變為創新、技術。
3、錢該往哪流?
今年年中,M1M2剪刀差一度擴大,中國“流動性陷阱”風險受到廣泛關注。首先捅破這層窗戶紙的是央行一位非常嚴謹的學院型官員盛鬆成。7月他在公開場合表示,現在中國經濟麵臨的尷尬局麵是“企業有流動資金而不進行投資。可以說,企業陷入了某種形式、某種程度上的‘流動性陷阱’。”
流動性陷阱通俗來講即無論增加多少貨幣,都會被人們儲存起來。而再寬鬆的貨幣政策也無法改變市場利率,使得貨幣政策失效。也就是無論央行怎麽多發錢,這些錢都被企業放在手上,不投資、沒有流動起來。
經濟“房地產化”、投資機會不足(已有行業利潤率太低)是造成目前“流動性陷阱”的重要因素。於是我們看到今年一大景觀,“有大量的錢都趴在銀行賬上不搞投資,很多國有企業拿著廉價信貸在買理財產品,搞金融投機。”(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向鬆祚語)
當創新技術缺失時,資本自然缺乏好的渠道。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房地產市場,哪個市場景氣,資本就流向哪個市場。當所有國內資本市場都不景氣,資本就開始外流。
4、製造業供給與需求不匹配
製造業是一國的脊梁,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石。這就是為何無論是特朗普還是希拉裏對美國製造業都是一致的重視,為何日本經過“失去的二十年”卻能持續保持經濟強國地位,為何德國在歐債危機、各國哀鴻遍野的時候一家風景獨好。而且,德國在高端技術方麵的獨特優勢使得擁有廉價勞動力的新興國家不但沒有削弱德國的經濟,反而給德國經濟增長增添了動力,比如這些國家大量購買德國高科技機械來自己生產產品。
反觀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大量引進外資和技術,我們利用低附加值產品和加工組裝獲得了快速的發展,但這也積累了大量問題。一方麵,產品停留在低端使得國內的高品質的產品供不應求,從手表化妝品到電飯煲馬桶蓋,國人紛紛奔向海外購買;另一方麵,低端產品滯銷、產能過剩嚴重,紡織業、服裝業、鋼鐵業都是產能過剩的代表性行業。下一步的出路隻有通過“結構性”改革推進產品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
核心技術、原創性科技創新也是中國亟待發展的。過去十多年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居世界之最,GDP總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但在此期間並沒有產生出世界級的技術品牌。此前據商務部測算,每台iPhone手機價值貢獻中,美、日、韓分別憑設計和技術獲得49.4%、34%和13%的利潤分成,組織生產的中國不到4%。低廉產品、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仍然是made in China在國際市場上的形象。
推動中國製造業的發展,除了政府方麵需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降低稅費、營造公平市場環境、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從製造業從業人本身來說,也需精益求精、戒浮戒躁。筆者此前接觸過一些國內製造業公司,明明在技術方麵有喜人突破,卻仍打不開市場。歐美製造業雖然經曆幾百年的發展,各項技術已經成熟,但我們仍有後發優勢。舉個例子,很多歐美製造業公司不願及時對生產線、已有生產方式進行更新換代,尤其是那種昂貴、龐大的生產線,歐美往往是個人私營公司,再次更新將是很高的成本。而我國由於起步晚,可以在前人的基礎上直接建立更高水平的生產線、生產方式,這是一大優勢。
筆者見到很多國內製造業公司在技術、生產方式上更勝歐美一籌,然而筆者也看到這些產品放到世界,打開市場仍然困難重重。究其原因仍是質量問題。中國在一些產品質量的把關上、工藝要求、檢驗標準上仍與國外有一定的差距。另外,國內公司往往急於擴大市場,剛剛有點技術突破,產品還未完善就急急忙忙把精力全部放在“賣”上,鋪開國內市場、拓展國外市場。送到國外的產品一檢測,很多關鍵性能上仍不如歐美本身的產品,這使得我們自己的產品立足世界困難重重。
5、國企“錢不斷”,民企“融資難”
製造業的一大問題“該生產的生產不足,不該生產的卻生產了很多”,這其中“不該生產的”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國企,最典型的鋼鐵與煤炭的過剩甚至在今年上升為國民經濟五大任務之一來解決。追問當前中國當前經濟困境的原因,根本上是體製、結構性問題。國企部門壟斷中國經濟的上遊產業,而下遊產業對民營企業開放。當下遊產品的外需、內需不足時,上遊行業這些國企的反應卻是遲緩的、甚至“停不下來”的。
融資難、貸款難、不平等對待一直是中小企業的一大生存考驗,有數據統計目前國有企業大約拿走了銀行貸款和社會融資的50%,但其拿到的資源與做出的貢獻極不匹配,國有企業隻不過貢獻了GDP的40%、財政收入的30%、就業的20%。筆者身邊不少銀行的朋友都透露,目前銀行貸款大部分還是給了國企及其下屬子公司,部分是僵屍企業。“貸款是我們的任務,一定要放貸出去,當然選保障最高的,國企至少不那麽容易倒閉,但這些企業基本上都是借新還舊。比如給一個國企額度十億,企業每次用五億,等到期了提餘下的五億來還之前提的五億,等於之前的五億還了。”
銀行給國字號的企業放款幾乎已成銀行內的“潛規則”,給國企放貸出了事也相對說得過去,但若給私營企業放貸出了問題,別人馬上懷疑是不是有私向收授等。除了銀行“安全”的因素,部分地方政府出於對地方經濟、就業、政績等等考慮,也會出麵保護“僵屍企業”,與銀行斡旋,希望銀行以較低的資金成本繼續對其授信。這樣的結果就是,僵屍企業不斷的吸取信貸,卻沒有創造新的經濟增長。“四萬億”之後中國企業杠杆率迅速攀升,其中主要是國有企業杠杆率偏高。另一邊,急於融資活命的中小民資企業從銀行貸不到款,隻能轉向擔保公司、小貸公司等高利息的方式借錢,生存空間進一步惡化。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劉學文曾一針見血指出,解決這一問題得通過結構性改革,發揮市場特別是金融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主導作用。投資(即儲蓄或金融資本)應該是“唯利是圖”的而不是“任人唯親”,應該流向最高回報的項目而不是對使用者的身份作區分、歧視。
6、樓市犧牲掉的豈止是一代人的幸福
“這廂滄海苦,那廂塵世歡”,這句來形容一二線和三四線城市的樓市差異再合適不過,可仔細想想,表現不同,卻是“皆苦”。一二線城市飆升的房價使得剛需人群要花更長的時間來付漲高的房價,三四線城市一座座住宅樓建好卻無人入住。
對新城區的盲目規劃、地區依賴房地產拉動經濟使得近年來“鬼城”、“新城”頻現。國泰君安此前的研究報告指出,2015年全國商品房施工麵積高達73.6億平方米,待售麵積為7.2億平方米。這兩部分之和就是商品房的潛在庫存,為80.8億平方米。理論上要消化掉這些庫存預計需要6年多的時間,而實際上某些三四線城市,去庫存周期甚至長達十多年。
“全國房地產庫存近7億平米,難消化的隻能炸掉!”今年年初任誌強一語驚人。他分析稱,當前最大的問題在於,有相當一部分庫存是無法消化的,不會因為任何政策而消化掉。
這邊房子賣不出,一二線城市卻一房難求。超發貨幣、寬鬆信貸、資金缺乏投資渠道、城市資源吸引人口流入、土地供應不足等原因推動了一二線樓市的房價的飆升。究其原因,土地財政(土地、房地產業的稅費收入為地方財政貢獻約五成以上的收入)使得地方政府對抑製高房價缺少內在動力,對大城市規模、人口的限製使得土地供應的放開始終“縮手縮腳”。
然而,大城市房價宜疏不宜堵,不少學者認為,基於人口流入未來大城市房價還會漲。人口是擋不住的,大城市的醫療文化資源、商業環境、工作機會決定了人們向這些城市源源不斷地湧入。從國際經驗看,“大更大”也是城市的發展規律,發達國家在發展進程中也經曆人口日益向大城市聚集的過程,2015年法國人口超6500萬,大巴黎地區有1190萬人,東京則在僅占全日本4%麵積的空間裏聚集25%的人口。國內不少城市以交通、環境、資源為由控製大城市人口規模,而事實上,因不尊重人口集聚客觀規律所造成的城市規劃不足,才是導致一些“大城市病”的重要原因。
無數漂泊在北上廣的年輕人在這輪房價上漲後更感“絕望”,在高不可及的房價麵前,自己仿佛被一麵看不到但確實存在的牆擋在這座城市之外,要麽放棄夢想、含恨離開,要麽背上沉重的房貸,花更長的時間來付漲上去的房價。
其實,樓市犧牲掉的又豈止是一代人的幸福,今年買房者中很大一部分是動輒囤房十幾套、幾十套的投資客,如果個人與企業都隻想著從炒房地產掙錢,中國經濟的未來何在。靠房地產支撐的經濟猶如建立在沙土之上,沒有牢固的基礎,必然會倒塌。
7、改革與穩增長的猶豫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今年明確提出的經濟任務,一年下來,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在探索中艱難前行,一些部門和地方在“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的糾結心態也暴露出來。
若要調結構、改革則必須放棄一些短期效益,甚至可能觸發一定風險,同時中國還要力保“穩增長”,力保就業、社會穩定,這就要考驗高層的智慧了。
從地區來說,最明顯的例子,在今年的去產能、去除“僵屍企業”過程中,地方“兩難”的心態盡顯,產能是要去,但如何讓其平穩地退出,人員怎麽妥善安排?舊動能已退、新動能未來,會不會影響經濟增速?會不會影響財政收入?
從中央來說,最明顯的表現要數今年的貨幣政策,上半年貨幣政策單月變化幅度之大體現出寬鬆政策的矛盾心態,一方麵要為供給側改革提供一定寬鬆的環境,也防止經濟跌破6.5%,起到穩增長的作用;另一方麵,又要總結過去大規模貨幣刺激的教訓,防止再次大水漫灌造成新一輪後遺症。
改革要進行,但在風險與穩定之間取得一個好的平衡已成為高層與學者的共識。國務院參事夏斌曾表達出高層的態度:“當前的經濟轉型之局,如何破?總的原則應是,守住底線,改革為先。當前的中國經濟,不刺激肯定不行,不僅是就業問題,係統性風險馬上會爆發,社會不穩。但是,過度刺激也不行,效應在明顯減弱。“兩難”麵前怎麽辦?根本出路在改革。又必須看到,不是每一項改革措施都是有利於短期內穩增長和防風險的。有的改革措施有可能在短期內會從某些方麵影響經濟增速和暴露風險,進而影響局部的不穩定。怎麽辦?隻能在改革的力度、措施的選擇、措施出台時機的把握上,以守住兩條底線為原則。”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黃益平則舉例表示,“比如去杠杆,不去杠杆,風險總有一天會爆發,但如果現在強製性地去杠杆,也許風險就提前爆發了。我們要嚴密防範危機,但對一旦發生金融不穩定事件,也需要有預案。”“但我想還說的是,即便發生一次小概率的金融不穩定事件,也不會是世界末日,韓國就是發生了金融危機以後走出來的。很多國家恰恰是在經曆了危機之後,才加快了改革進程。因此,這一點,對國家很重要,對企業很重要,對個人同樣很重要。”
此外,公眾參與這輪改革的積極性沒有發揮出來也是一大問題。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指出,現在的改革氛圍和上世紀80年代有巨大的差別。當時,全民積極參與擁護改革,農村老百姓搞包產到戶,農民收入迅速提高。城市裏企業搞承包製各種各樣的實驗,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當時也帶來很多的問題。但是大家的積極性發揮出來,積極參與、推動改革,大家都知道不能夠再過過去那個窮日子了,要變,這是一個根本的動力!
“目前的改革任務是分解給各個職能部門去做,但是在這個分解的過程當中就產生了一個問題,職能部門有自己的既得利益和傳統思想的約束,這些東西靠部門自身很難突破,沒有社會的推動、沒有公眾各界的參與是很難突破的。”
後記:“病在腸胃,不治恐深”,這句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中國再繼續向前發展,唯有依靠改革。改革總是難的。想想我們每個人,平時也要努力克服掉惰性去改一些習慣,攻克一門較難的技能,堅持鍛煉身體。然而,難,卻一定要做。不破不立,對個人,對公司,對國家,都是如此。
來源:鳳凰財經
作者:小報告(ifengx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