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統計數據瘋狂造假 中央束手無策 隻剩痛批

本文內容已被 [ Mao_8341 ] 在 2016-12-08 05:49:02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地方政府統計數據瘋狂造假 中央束手無策 隻剩痛批
2016-12-08 原創 星火財經記者聯盟


北京時間12月8日,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人民日報》上撰文表示,中國地方政府統計數據造假事件時有發生。麵對難以杜絕的地方政府數據造假,國家統計局將積極強化對全國統計工作組織領導和協調能力,強化上級機構對下級機構的業務領導和監督管理,以此維護統計機構、統計人員獨立行使職權不受地方政府侵犯。

今年10月11日,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28次會議時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化統計管理體製改革提高統計數據真實性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明確指示要:“遵循統計工作規律,完善統計法律法規,健全政績考核機製,健全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統計管理機製,建全統計數據質量責任製,強化監督問責”。

依據意見指示,中央正試圖以統計體係為突破口,對長期以來地方政府統理一切的現象進行整治。而隨著寧吉喆文章公布後,不少政治觀察人士都對國家統計局應如何化解地方政府壓力,強化對地方統計單位監督領導工作表示關注。


朱鎔基也對統計數據缺乏信心

朱鎔基李克強都不信

出於對國家總體形勢進行管理的需要,政府於1983年製定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由此也為中國的國家統計體製提供了所需的法律依據。然而,作為發展程度不一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很難將西方工業國家自二戰之後逐步建立的國民經濟統計體係照搬過來,而是隻能通過修修補補的方式不斷完善統計製度,使之更加全麵地反映出總體形勢。

然而,當中國進入經濟發展快車道時,各界對統計數字的可信度問題也隨之浮上台麵。1998年6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接見美國財長魯賓(Robert Rubin)時曾直白表示:“中國統計數字準確不準確,我也不知道,但我可以向你保證,今年的數字絕對不會比去年更不準確”。自此,政府發起一場數據打假戰爭。

2002年10月,借巡視國家統計局的機會,朱鎔基要求從“改革統計製度和方法、采用國際標準、開展統計服務、推進統計信息化、加強統計隊伍建設等方麵”等麵向著手,通過製度性、全麵性方案完善統計體製。也正是朱鎔基這番“不出假數”的決心與要求,國家統計局的統計質量出現顯著提升。

到了溫總理任內,國家統計局除了在“打假”上維持力度外,也將矛頭對準中央、地方層級統計數字“兜不攏”的問題。長久以來,各級政府間存在統計數字“兜不攏”的痼疾,其中最顯著的現象便是每年地方統計的GDP增長率基本比全國增長率平均水平要高出2%至3%。造成這個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地方政府為求政績而幹預統計工作,因此出現了“報高不報低”的政治文化。

為了抑製政治誘因下的不法行為,中央一方麵通過修法手段,另方麵則積極推動中央政府直接核算省級GDP的政策措施來抑製地方政府“報高報假”的問題。然而,在GDP掛帥的地方政府績效考核中,地方政府數據造假的誘因持續存在。在手中無“尚方寶劍”的情況下,國家統計局也隻能通過給統計數據“擠水分”的方式來確保統計數據質量。

而在李總理擔任遼寧省委書記期間,麵對外界對中國統計數據是否可靠,他也毫不含糊地表示,相較於統計單位公布的數據,他更傾向通過發電量、鐵路貨運量、貸款發放量來衡量經濟增長。隨後這三項宏觀經濟指標也被《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稱為克強指數。

地方造假招數五花八門

據了解,麵對GDP掛帥的績效考核,地方政府也練就出“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應對招式。一般而言,上級單位在考察地方政府績效時通常會將經濟效益具化為五項指標:淨出口、鐵路貨運量、招商引資、財政稅收、產品銷售率。而對於這些考核項目,地方政府也都摸索出應對手段。

以淨出口為例,作為地方經常賬戶能否保持盈餘的具體指標,地方政府習慣通過提高出口額,或者降低進口額等手段來做出“淨出口”。而對於招商引資,地方政府並不在意實際到位金額,更加看重的乃是簽約儀式上公布的金額。也因此,在地方官商勾結的狀態下,地方企業經常會同當地政府合演一場聲勢浩大的投資戲碼。然而,隨著地方領導離職後,這些原先承諾的投資項目也隨之“一筆勾銷”。

此外,為配合當地政府引進外資的戲碼,當地企業也會將資金匯到境外,再以“假外資”的身份回到當地從事投資。這種“過洋水”的造假行徑不僅給當地政府政績錦上添花,也能為企業在投資時爭取更好的優惠條件。

而在財政收入方麵,如何能做到“對上級有交代,又不殺雞取卵”則是一項重大考驗;然而,地方政府也摸索出因應之道。最簡單的方式便是通過向企業重複征稅,再以政策補貼名義向企業返還重複征收稅額。這種資金在企業、政府口袋中流轉的戲碼輕而易舉地將地方政府財政稅收出現亮麗增長,但地方財政窘困的現實卻未獲得改善。

至於產品銷售率,各地方政府也存在程度不一的造假行為。以產品銷售率為例,為避免地方政府通過過度投資來刺激經濟增長,上級部門在考核當地經濟發展狀況時會特別關注當地產品銷售率。但地方政府《統計公報》並不存在產能過剩問題,也因此出現了工業大省主要生產投資品,因此不存在產能過剩的奇特現象。

大體來看,地方政府存在統計數據造假的問題源自上級對下級的考核體製。雖然中央已三令五申將推動考核體製多元化來抑製數據造假行徑。但相較於其他具有外部性效果的考核標準,經濟指標增長仍舊是最直接感受施政績效的指標。也因此,國家統計局雖積極推動強化直接領導、建立分層問責製度,但隻要造假的誘因還在,就難以從根源杜絕假數據。

本文由星火記者聯盟(微信ID:cctv11227)供稿,於無聲處聽驚雷,敢講話、講真話,是財經愛好者不可多得的內參!

▲ 更多財經內參,歡迎關注“星火記者聯盟”。
Views 1041
13
Report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