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體製下中國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難以實現

來源: Twinlight 2016-10-19 06:14:3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466 bytes)

現有體製下中國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難以實現

原題:戰略性產業不是靠規模取勝,核心技術才是關鍵
http://www.jiupaicn.com/2016/1003/203477.html

2016-10-03 10:17:21 劉小玄
字號

摘要:缺少核心技術和隻注重模仿引進和缺少核心技術的兼並擴張行為,不僅無法扭轉
我們在戰略產業上的弱勢地位,也會被龐大臃腫的國企所拖累。


我國的戰略性產業基本上是以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產業為目標,實現趕超的路徑選擇,從
改革開放到現在基本如此。最初階段是通過直接引進技術設備來實現,目前則通過引進
和消化吸收以及自主製造相結合來實現,下一階段應當是以自主創新和自主製造相結合。

在目前階段和上一階段,戰略性產業的主要承擔者都是國有企業或大型國有企業,這些
企業曾經為中國的發展和增長做出積極的貢獻。不過,隨著趕超目標的差距越來越小,
依靠直接引進先進設備的機會也越來越小,這時就需要更多的消化先進技術,在消化吸
收之後進行自主製造,因而能夠比原先的單純引進提高了檔次,真正做到產業升級。

過去把戰略性產業與國企綁在一起, 對其實行產業政策保護和優惠,然而到了一定階段
,其效果卻適得其反。由於過度保護和優惠,該產業內的國企過度擴張,因而成為產能
過剩和低效率的重災區,同時也嚴重拖累了真正需要投資和發展的新型戰略性產業。僵
化的體製,腐敗的內部人控製係統,苦樂不均的激勵機製,大量人才的浪費和外流,技
術無法更新、更無法創新,導致國企難以承擔國家發展戰略的重擔。


另一方麵,我們有著大量的應用科研機構和眾多的人才,分布在政府的各個產業部門,
例如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鋼鐵研究總院、冶金自動化研究設計院、鐵道部科學研究院、
中國化工科學研究院等等,它們的主要任務是以國際先進技術為目標,進行專項科研。
可以說,這些科研機構大都以趕超先進技術前沿為基本目標,確定其研發計劃和研究內
容的。然而,在科研與生產之間,缺少有效的橋梁,能夠把二者緊密地結合起來,使科
研成果能夠迅速的轉化為生產力。


為什麽會出現科研機構與生產單位的脫節呢?究其原因,不外乎兩條:一是生產企業沒
有積極性去引進這種間接的技術成果,還需要消化並製造,遠不如直接的技術設備來得
方便;二是科研機構缺乏必要的激勵去推廣科研的應用和開發,同時,從科研成果到應
用製造,可能相距甚遠。
因此,在科研與製造之間,似乎缺少這個“關鍵的環節”,導
致我們的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難以實現


這個關鍵環節,應當由企業來完成,不管是生產企業中的研發應用部門,還是科研機構
的附屬企業,但我們的製度似乎缺乏這樣的機製。各個部屬科研機構掌握大量信息和相
應成果,但身處第一線的科研人員很難享有自己成果可能應用的價值,尤其是從科研到
應用的鏈條比較長的時候,由於體製的束縛, 他們不能決定自己成果如何推廣應用到市
場上。作為連接市場和先進技術的中間橋梁的企業, 它們在應用先進技術方麵, 具有決
定性的作用。

然而,長期受保護的國企,缺乏把握市場變化的能力,對市場機會缺乏必要的靈敏性,
因而在選擇技術和相應製造設備方麵,麵臨諸多不確定性難以把握。尤其是,把科研成
果轉化成生產成果,還需要經過大量的辛勞和努力,經過許多環節的創新與突破,需要
各個專業分工環節的密切配合,才可能實現。在這樣的情形下,如果沒有預期的產權保
護和可靠的合同契約製度,沒有來自市場的合理評價與回報,則不會有相應的努力。過
去我們的不少科研成果束之高閣,沒有轉為實際成果,原因恐怕就在於從知識產權到物
質產權都缺乏合理的激勵和保護製度,致使人力資源難以轉化為物質資源, 轉化為競爭
優勢。

戰略性產業與企業綁定不利於實現國家的戰略目標,尤其是與僵化的傳統國有體製的綁
定。由於傳統的戰略性產業需要轉換為更多地依靠人力資本的創新發展戰略,與此相配
套的體製也需要有大的變化。選擇怎樣的機製才能更有效地激發創新,促進新技術的升
級?這種機製的根本特點就是能夠激發人的潛力,讓創新者能有充分的自由度空間,實
現技術升級,創造新產品,開拓新市場,而這一切,最重要的是靠好的機製才能激發出
來。固守過去的僵化體製,不去開辟新的源泉和進行製度創新,是沒有出路的。

戰略性產業不是靠規模取勝,而是靠核心技術形成的競爭力。例如德國的製造技術,日
本的電子產品,美國的生物製藥和航空技術,如此等等,都是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
這些核心技術的出現,不是一朝一日的結果,也不是靠大規模的企業兼並重組來實現,
而是堅持不懈的在技術積累基礎上進行創新的結果。政府往往把這種發展順序正好搞反
了,以為靠大規模擴張就可以取勝,殊不知有效率的規模擴張是對於核心競爭力的不斷
提升和複製才形成的。缺少核心技術和隻注重模仿引進和缺少核心技術的兼並擴張行為
,不僅無法扭轉我們在戰略產業上的弱勢地位,也會被龐大臃腫的國企所拖累。


戰略性產業還可以通過產業發展基金和各類應用型科研基金來承擔,在目標明確並且可
行性較好的條件下, 相關的重大項目可以按照不同的專業化分工,分解成各個具體的子
目標,再通過競爭招標,分包給各個團隊或企業。同時,需要考核這些項目承擔者的能
力,評估他們的方案可行性,最後對於完成的項目進行綜合考核。這個完整的鏈條缺一
不可,尤其不能虎頭蛇尾。

麵臨轉換時機, 傳統的國企主導的戰略性產業, 不像過去有著十分明顯的巨大供需缺口
為導向, 現在則往往不知道新市場新技術在哪裏,還在按照傳統方式繼續擴張,造成嚴
重的產業畸形。因此,這些產業需要盡快適應市場變化,轉變原有的商業模式和發展模
式。如果不能及時更新和改革, 仍然固守過去的舊模式, 則很可能會落入某種發展過程
的陷阱, 在從引進到消化吸收的階段, 出現停滯不前,難以取得突破性發展。

新興的發展戰略,不僅不應與企業綁定,也不應與某個原有的產業綁定,因為新技術的
發展,已經打破了原有產業的分界,使得原來的各個產業的相互融合成為普遍, 而且也
不斷湧現出新興產業。新興戰略性產業的特征是多元化,產業融合性強,需要引進適度
競爭,打通連接科研與生產製造之間的通道,對於已有的先進科研成果進行開放式招標
,不管國企還是民企,都應獲得創新的通行證,進行公平競爭。在適度競爭的外部壓力
下,國企才會放棄優越感,發揮可能的內在潛力, 努力為自己在市場上爭得應有地位,
而不是皇帝女兒不愁嫁,可以不受預算約束的任性花錢。

對於大量尚未開發出來的先進技術成果,積極的市場公平競爭可以有效的篩選出最有競
爭力的企業,建立有效的激勵和必要的產權保護製度,才能確保潛在的人力資源得到開
發和被釋放出來。依靠傳統體製下的大團隊攻關方式,隻能“救急”,而不能“救窮”
,社會普遍急功近利的輕視實業和技術,追求從套利活動中盡快牟利的現象,應當盡快
得到糾正。這不僅需要政府通過更多的以市場化為導向來糾正資源配置的錯誤偏離,使
大量資源流向真正需要創新的實業,形成一個激勵實業創新的市場氛圍,更需要靠全麵
的保障創新及其權益的製度的建立,才能從根本上扭轉現存的大量短期行為。

人的創新潛力的激發,需要全麵地落實在所有的方方麵麵,而不是幾個大項目就能覆蓋
的。這就需要我們對於發展戰略有個較大的轉變和調整,否則很難適應新階段的要求。
同時,也需要我們對於新興戰略性產業,有較清楚的定位,不再是過去那種依靠政府大
量物質投資的領域,而需要更多考慮引進人才和培養人才,更多考慮如何從長期來有效
率使用和發揮人才作用的機製的建立。

總之,放開市場,公平競爭,以人為本,政府才能集中有限財力,在具有大量湧現的創
新技術基礎上,選擇最優戰略性投資對象,才有助於實現全麵創新的發展戰略目標。

(來源:澎湃新聞網)

所有跟帖: 

印鈔機印出來的錢不算數吧?能兌換成美元的才是真錢 -Mao_8341- 給 Mao_8341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25/2016 postreply 06:58:5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