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回國後,彭逸豪為了實現律師夢想,經常到圖書館進修。(受訪者提供)
回國後,海歸與父母的觀念差異,已經不能僅以“代溝”形容。年輕人希望保持自己獨立的生活環境,家人希望恢複盼望已久的安定的家庭格局。文化上的認同與衝突交替顯現,打破了剛剛歸來時那種其樂融融的家庭氣氛······
擇業時
會產生不同的意見
大多數海歸都希望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工作,而父母卻擔心子女會走彎路。他們希望兒女選擇一份有穩定收入來源的工作,從而過上安穩的生活。如此一來,衝突難以避免。
楊帆曾就讀於西班牙萊裏達大學,現在一家私企做國際貿易,主要工作就是“跟單”。“我過去一直想找一份外派工作,卻遭到父親的強烈反對,因為他覺得那不安全。”她說。在父親眼裏,穩定而長久的工作才是最佳選擇。“剛畢業回國的時候,父親還曾要求我去找一份幼師工作。但最終因為專業不對口,考試也沒有通過,隻能作罷”。像楊帆這樣,因擇業觀不同而與父母發生衝突的海歸還有很多。劉晟(化名)也麵臨著同樣的問題。他曾就讀於英國利茲大學,主修傳播與媒體專業。因為酷愛攝影,所以在回國後不久,劉晟便在廈門的一家藝術攝影中心開始實習。然而父母對此並不支持。“我的父母一直希望我找一份像教師那樣穩定的工作。但我的興趣是攝影,我希望以後能夠在攝影領域發展,而不是違背自己的意願去選擇那些我不感興趣的事兒。”劉晟說道。
家人為啥非要幹預孩子的選擇?因為父母覺得海歸的想法不合國情。
彭逸豪學的是國際商貿法,想成為一名律師。他曾就讀於英國杜倫大學,回國後在找工作的問題上,與父親產生了一些矛盾。於是,他選擇到上海的一家律師事務所實習,希望憑借自己的實力在職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父親卻認為彭逸豪對職場的認識太過於理想化。“我父親認為一份好的工作需要靠人脈關係,一個沒有根基、沒有人脈的應屆畢業生很難找到一份好工作。憑借自己的摸索,容易走彎路。他希望通過自己的關係為我找一份好工作。但我認為找工作應該出於自己的興趣,我相信以我的能力足以找到一份令自己滿意的工作。”彭逸豪說道。
擇偶時
與父母分歧更大
工作確定之後,單身的海歸還要麵臨擇偶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父母總擔心子女“遇人不淑”,試圖“包辦”他們的婚姻。相比之下,找工作時候產生的矛盾,要算“溫和”多了。
劉晟說道:“在選擇人生伴侶這件事上,我和父母的分歧還挺大的。父母會經常給我介紹對象,並試著讓我們多接觸。他們認為隻要對方能持家、孝順即可,雙方感情則可以慢慢培養。而我卻希望遇到與我互相心儀並且興趣相投的人。”劉晟是家裏的長子,父母自然格外關心他的人生大事。但是每當父母提起要給他推薦對象時,劉晟都會選擇回到自己的房間,以沉默的方式抵抗。
即便是生活氣氛“民主、自由”的家庭,在婚嫁這樣的大事上,意見也不可能完全合拍。
對於選擇人生伴侶這樣的大事,楊帆稱父母會“尊重”她的決定。但是,父母也沒閑著——希望她能找一個家庭條件優越、工作穩定的伴侶。“這跟我的想法不一樣。我現在對那些有過出國經曆的人更有好感,因為彼此有共同話題。但是我父母認為出國學習的人畢竟隻占少數,想要找到與自己興趣相投的海歸就更難了。”楊帆說。
解決衝突
理解溝通是關鍵
海歸麵臨的家庭環境,常常是父母既望子成龍,又從來沒有“浸入”海外生活和接受異域文化;兩代人之間原本就存在著代溝,而海歸長期海外獨立生活的經曆又加大了與親人間的觀念差異。
應該如何化解?楊帆根據自己的經曆認為,最好的辦法還是溝通。多和父母談談自己的想法,爭取他們的理解。“盡管很多時候,在他們看來,我們的想法是不現實的。但是多和他們交流,告訴他們我們是怎麽想的,為什麽要這樣做,我們有哪些實力。他們其實是會試著理解我們和支持我們的。關鍵是通過努力工作,去向父母證明我們的選擇是對的。”楊帆說。
在問及應如何化解與父母的衝突時,彭逸豪說:“父母總習慣用他們的傳統觀念來引導我們,有時候衝突難以避免。要改變父母的價值觀念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不如先妥協,然後用實力說話。在這中間,學會理解父母也很重要。”
理解和溝通的過程,也是留學歸來後再次成長的過程。 _(網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