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不歸?國內外學術界現狀及大陸高校海歸前景分析

來源: commonsense888 2016-10-13 22:22:09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8519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commonsense888 ] 在 2016-11-21 11:18:44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歸?不歸?國內外學術界現狀及大陸高校海歸前景分析

0 前言

筆者在國內讀本科,後在歐美輾轉多年,對中美歐學術體製都有了解。近兩年有意海歸高校,經曆過幾次麵試,和高校不同層次的人都有接觸。因此結合自己的見聞對形勢做一些分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參考。由於筆者見識有限,歡迎補充指正。希望大家客氣交流,知識分子要有紳士風度。

1 西方學術界的危機

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學術界仍然主導著世界,這在50年內都不會改變。他們有悠久的學術傳統、高貴的學術血統、大量的一流學者、強大的軟實力。同時,他們控製著學科導向、出版發表、以及國際學術評價體係。然而近年隨著發達國家經濟惡化,同時麵對新興經濟體的衝擊,西方學術界也麵臨很大的困境。

(a) 經費短缺。以美國為例,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經費缺口逐漸凸顯,外部基金會以及工業界的經費大量削減,大多數課題組依靠NSF及NIH勉強維係。國會撥款的增加杯水車薪,依然無法彌補其它經費的缺口。教授們的大部分精力用在經費申請上,然而實際資助率非常低(5-8%)。例如NSF通過將一個項目拆分為兩個小項目從而提高表麵資助率,隻是為了粉飾下帝國的臉麵而已。反觀歐洲和澳洲,科研經費受經濟危機的影響更甚,政府撥款也隻能勉強維持學術圈運作而已。經費短缺的本質是西方工業經濟的衰落,而政府對基礎研究並不真的感興趣。

(b) 競爭惡化。西方學術界的競爭惡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教職減少、二是經費申請困難。美國的教職崗位有回暖趨勢,然而前麵幾年積累了大量的博士畢業生,想申請教職仍然十分困難,而找到100名以外的學校基本與學術研究無緣了。歐洲澳洲的教職崗位短缺已經是多年的問題,大量的博士後遊走在學術圈底端,利用5年以上的時間找教職,不乏40多歲找到講師職位的。科研經費申請已經十分困難,大部分年輕教授每年提交10餘個本子,根本沒有時間做別的事情。

(c) 生源下降。對大部分理工科(CS例外)來講,生源下降是個全球性問題。理工科專業枯燥無味、待遇較低,往往需要苦熬多年。發達國家讀理工科的學生已經很少,20年來主要靠亞洲往歐美輸送生源,成為支撐歐美理工科的主力。然而,目前的90後一代已經開始逃離理工科,這方麵的後備力量將會越來越少。時常聽說許多歐美理工科教授幾年都難招到一個對口的學生。同時,歐美大學為緩解經費壓力,大量招收中國的本科和碩士生,一個班級經常大半中國人。他們大多以盡快找工作移民為目標,並沒有多少人對科研感興趣。

(d) 泛世俗化。歐美學術界擁有大量的懶散教員,他們早年活躍於學術界,在拿到終身教職後往往不再奮鬥,十幾年不出一篇論文也是常事。而且,近年來已很少能看到知識淵博、功底深厚、熱愛學術的學者。大多數教授更像生意人,每天討論的都是經費、論文、如何成名、如何管理下屬等等。科研項目的導向也越來越走向應用,急功近利,妄想3-5年把一個猜想轉換成市場的價值。基礎理論研究已經很難得到資助,一些偏理論的方向甚至到了快要關張、後繼無人的地步。

(e) 人性缺失。整體來講,西方學術界還是比較有規則的。然而,麵臨當前的經費壓力以及學術研究本身的難度,西方大學也日趨成為叢林社會。一些教授不再是傳道授業、指導學生的老師,而成為壓榨下屬、傾軋同行、竊取成果的老板。這些人往往學術水平未達到一定高度,對學術的熱愛遠遠比不上對自己崗位或名利的熱愛。這類教授中以亞裔學者最甚,當然也不乏歐美教授,他們視下屬為家奴,視同行為勁敵,爭取一切手段騙取經費,廉價雇傭博士博後拚命灌水,極力打壓潛在對手。許多雇員與導師終分道揚鑣,老死不相往來。而這種缺乏人性的手段已逐漸成為西方學術界的生存法則,不可不令人唏噓。

2 中國學術界的問題

中國學術界在經曆文革摧毀以後,基本上是從80年代初從無到有建立起來的。近十年來中國學術界天翻地覆、發展飛速,令西方刮目相看。這裏主要從理工科的角度來講學術界的現狀和種種問題。

(a) 行政主導。這也許是中國學術界一切問題的根源,行政權力控製了所有的資源、人事、甚至研究任務,而來自下層的學術權力在大學裏基本沒有地位。這是和西方大學正好相反的權力架構。知識分子是最難管的一群人,也是將來最有可能顛覆政權的群體,在這一點上高層從未放鬆枷鎖。每個單位一把手往往是和本學科無關的書記,擁有事物最高決定權。整個大學一大半行政人員,一個個把大學當成他們自己開的店,而教授反而像打工的。反觀西方,教授是大學的核心,行政人員都是外聘的雇員。簡言之,西方大學核心是學術,中國大學核心是行政。

(b) 山頭盡占。1980年代中國學術界一片真空,隻要有一點海外訪學經曆,引進一個獨立方向,就可以在江湖上立一個山頭。然而經曆過新世紀以來的國際化,各大學各學科逐步完善,以至於現在門派林立、山頭盡占。以院士或長江為首的各大超級團隊,動輒百人,已經從上至下控製了某個小領域的話語權和所有資源,並極力打壓競爭者。他們亦官亦學,製定並操縱遊戲規則;他們打通部委關係,打造了自己的學術帝國;他們為虎作倀,是控製學術界的打手和阻礙學術研究的最大障礙。

(c) 規則缺失。如果說西方學界是有規則無機會,那麽中國就是有機會無規則。自上而下的行政指示五花八門、自相矛盾、朝令夕改。每個大學自己出的政策也可以一年一變,與員工簽訂的合同可以隨時更改。學術界不管從經費審批、項目評審、同行評議等都無章可循,遠沒有西方做的公正客觀。大佬們為了利益可以踐踏一切規則,所謂學術隻是他們為了撈利益而虛造的幌子。這是個比爛的機製,你不跟大家一塊爛掉,很快就被淘汰,飯碗都難保。規則缺失的本質是國家的法製不完備、人民的價值觀崩潰。

(d) 貧富不均。中國大學裏身家千萬的教授很多,年入幾萬的也不少。有人能力強的,管理學術通吃,外麵開著公司。有清貧教書的,為課時費拚命上課倒在講台。然而貧富不均並不單單體現在收入上。從科研經費分配上來說,國家的大項目基本被山頭分完,由他們再承包給手下做,而普通教授隻能爭麵上項目。此外,研究生的分配也是緊俏資源。在學生越來越少,好學生出國的形勢下,各路人馬搶奪生源。以致於馬太效應凸顯,大牛手裏50個碩博生,自己都難以認全,而大部分教授幾年難招一個,副高以下基本光杆司令。中國不缺科研經費,也不缺學生,隻是資源過於向行政權力持有者集中。

(e) 學術失範。簡言之,什麽都是虛的。很多院士是靠學術造假包裝、掠奪他人成果起家。所謂的國家三大獎,幹貨很少,運作包裝成份太大。隻要你膽大,運作出一個進步獎來,就拿到無數的資源。如今各種人才稱號競爭已經白熱化,推一個院士需要一個學院的力量,推一個長江需要一個大團隊的人馬。一個大團隊幾十個老師,所有的成果、產出、獲獎都歸那個要推的人。隻要他有行政權力,就能控製一幫年輕人為他賣命。同行評議近乎笑話,一是互相打招呼,二是外行評價內行。所以別看那些重大突破、世界領先,都是自娛自樂,拿不出台麵的玩意。如果你申請什麽人才計劃、科研項目被莫名拒了,並不意味著你水平不行。

3 中國學術界的展望

中國學術界目前以行政權力為主導,造成種種亂象,使得大學不是學術的殿堂,而成為統治者的玩物,和弄權者的舞台。在這個混亂的地方,有蛟龍般翻雲覆雨者,也有絕望後墜樓自殺者。而大部分人依然被整個製度綁架,為了生存而生存。一代代單純的少年,在大學被異化,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風氣。然而曆史總是在曲折中前進,在國際交流如此頻繁的今天,很難想象這種腐朽的體製會統治太久。正義光明力量的積聚,終將形成一股勢力,進而推動著學術界乃至整個社會的更化。

(a) 權力製衡。高校的學術權力基本上隨排名的下降指數下滑,好大學更加重視學術,同時牛人雲集,互相製衡。然而,絕大多數學校仍然是行政決定一切。這種形勢在10到20年內將會發生變化。目前當權者多為60後,他們受那個年代影響,係統的教育缺失,道德無底線,是真正“毀掉的一代”。在未來80後掌權,海歸越來越多,學術更加與國際接軌的時候,來自普通教授的學術權力將會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從這一點來說,需要更多接受係統西方教育和價值觀洗禮的海歸回到國內高校工作,來逐步改善學術環境。

(b) 教職緊俏。目前中國培養了太多的博士,而大學的崗位已基本飽和。前幾年有大量的老三屆學生已經退休,空出崗位由大量的土博海歸頂替。未來中國大學招聘將會越來越緊,競爭更加激烈。解決博士就業的方案大約有兩個:一是招收大量的博士後人員,長期作為研究職員,類似歐洲的體係;二是成立研究集團,類似美國的國家實驗室,將過剩的博士引入研究機構,而非全部充斥在大學裏。目前大學基本是雙軌製,大學隻能等老體製人員退休,然而最近的退休延遲政策使情況雪上加霜。

(c) 經費增加。目前中國的研究經費仍然迅速增加,同時有大量從工業界拿到的經費,形勢比海外要好。總體來說研究經費比較充足,隻是集中於少數大佬手中。另外,中國的優勢是龐大的工業和市場,這是歐美無法匹敵的。不管是理工科也好,還是文科,隻要勇於創新,抓住機會,努力奮鬥,國內有大量的資源可以利用。反觀西方,製造業萎縮,社會發展停滯,大量理工科人才無用武之地。大學一旦離開背後強大的工業經濟基礎,便會失去活力。

(d) 生源減少。由於人口減少,國際競爭,大學招研究生將會越來越難。以後將會出現許多教授沒有學生,隻能高價雇傭博士後或者自己親手做實驗。其實這又何嚐不是科研的樂趣所在,當前的導師-學生製度很多時候是赤裸裸的特權壓榨,未來在學生越來越少的情況下形勢必將逆轉。如今歐美仍然有大量的留學生來彌補本國生源的不足,中國去哪裏吸引大量優秀的留學生呢?

(e) 國際接軌。相信在國外讀學位的人都會注意到,中國大學裏的研究課題往往帶有中國圈子的特色,很多已經是西方搞剩下的,在國內仍然炒得火熱。另外,大學專業設置、課程設置、課程內容都十分陳舊,很多仍然和80年代無異。因此,從管理機製、研究方向、教學內容等方麵還有很多改革的空間,這些是海歸具有優勢的地方。此外,大學裏將會有更多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也是海歸可以大展身手的舞台。

4 海歸高校,路在何方?

目前海歸高校的大潮仍在繼續,然而從亞洲留學回國的較多,歐洲次之,美國較少,基本和移民政策開放程度相反。現在高校都打著“引進人才”的大旗,但更多是為完成指標,真心引才的並不多,為了學科發展引才的就更少。一些高校領導明確指明海歸必須加入現有團隊,實則為自己服務。許多高校院係領導“葉公好龍”,在引進海歸以後生怕影響自己地位,對海歸各種打壓或者閑置一旁。更有的大學名義上引才,實際上隻引有背景的海歸,對其他學術能力強沒有背景的海歸百般刁難,抓住軟肋不放。所以有的海歸來了又走,有的海歸已泯然眾人。下麵對幾種層次的海歸做一些分析:

(a) 知名教授。這一個群體海歸層次往往較高,以千人、長江為主,但是海歸時也有許多困難。(1)年齡因素,各個學校引進千人是希望申報各種大獎或項目,由於很多項目是限製年齡的,所以年紀大的海歸較難。(2)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對於在西方生活數十年的教授來說,價值觀已和國內相差太遠,很難將國內的各種手段玩得遊刃有餘。(3)很多全職歸國的名教授會觸動院係的利益和權力格局,往往得不到真正的支持,全職引進的也往往沒有實權。(4)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引進外籍人士申請千人計劃等,洋大人充門麵比華人更出彩。

(b) 青年千人。這也是近幾年高校大力引進的人才,盡管含金量以及待遇在逐年下降。各高校引進青千的目的首先就是完成指標來裝點門麵,同時希望拿青千的名義去國家要更多的經費。青千的名頭隻是各高校的一種投資而已,各高校對青千的期望也往往較高,希望投入100-300萬以後在3-5年內立竿見影,建成一流”平台”,申報各種重大專項、三大獎、傑青等等。同時,青千的影響還不足以撼動各山頭當權者的利益,反而能為各大佬服務。由於個人及單位的期望值太高,青千普遍工作壓力太大,目前已經有兩位英年早逝。然而總體來說,拿到青千海歸仍然是目前最好的選擇。目前青千申請也有幾個特點:(1)各位大佬回收弟子,大多青千為土博回流依附以前的老板,對於沒有背景的海歸越來越難;(2)名校隻進青千,對研究方向是否熱門、是否國家急需非常重視;(3)青千已難有獨立課題組,大多被大佬收編,成為他們繼續拚長江院士的附庸;(4)如果依托西部地區且有大牛力挺,上的機會較大,缺點是跳槽不易。

(c) 學術博士。有很多“海帶”博士或離青千差一點火候,或缺少特殊背景,但手裏有許多頂級論文,學術水平較高。這是一個比青千更龐大的群體,但在海歸時異常尷尬,因為國內還沒有對應這個層次的人才計劃。同時由於各個學校人員飽和,土鱉競爭激烈,沒人真正有心思引進這群實力派卻不能裝點門麵的海歸。國內高校的院係領導有的直接拒之門外,有的給最低的講師待遇,並無真正引進這批“學術博士”的胸懷。這類人若要海歸高校:(1)到985大學投靠大牛,以副教授職稱為起點,艱苦奮鬥十年,壞處是極有可能成為變相“博士後”,連科研成果都被搶去;(2)到985大學拿到副教授或講師職稱,自己單幹,基本分不到學校資源,但可維持學術獨立;(3)去一般的211大學,直聘教授或副教授,自己建攤子,不容易被強人滅掉。如果能拿到不錯的啟動經費,所在平台設備充足,以這等海歸的實力也是可以發展起來的。與其遊走於西方拿不到教職,不如早日海歸殺出一條血路;當年輕的“學術博士”趕上來,就再沒機會了。

(d) 普通博士。對於廣大博士或博後而言,手裏有幾篇論文,沒有太多耀眼的地方,海歸高校將是非常難的。不建議這群人走學術道路,未來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如果實在想歸高校,可以去末流985高校或者211高校找一個講師職位,然而未來將麵臨職稱困難、待遇較差等問題。此外,去一些新成立的機構如中外合作辦學學校或一些名校新成立的外地研究生院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如西交利物浦、昆山杜克、名校深圳研究生院等等,這些地方海歸較多,工作起來更加舒心。然而,工作是為了更好的生活,為啥非要畫地為牢、吊死在學術上呢?對大多數普通博士來說,破除自己的執念,擁抱更廣闊的世界,才能真正解放自己。

就海歸的時機而言,目前985大學一般要求畢業後工作兩年以上才會考慮副教授職稱,新博士基本都給講師。也有一些中西部高校仍然給新博士副高級別職稱,或者你有特殊關係也行;好一點的985大學基本隻進青千和背景十分強的人員。當然,這個招聘標準還在不斷提高,五年後做完博後也隻給講師,十年後也許海歸回去隻能做博後了。現在走學術路的博士大多都會做一站博後,然而實際上大部分博後經曆並不能給自己帶來幫助,很多時候隻是臨時工幫助老板完成一些任務,發表頂級論文的是少數。然而不論海歸講師也好,副教授也好,回去要做好長期奮鬥的準備,隻有評上了教授才給你喘氣的機會。

另外,從海歸高校的城市來看,一線城市有著最好的資源,製度較完善,然而生存壓力太大,房價(7-9萬)已不是普通教授能承受的。如果海歸了還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那海歸的意義又何在?當然如果你有機會去清北工作,那麽錢財乃是身外之物,好好為國做貢獻吧。許多二線省會城市的985高校和特色211高校也有很好的科研平台,同時生活質量會高些,比如江浙、廣東的高校。中西部的高校管理相對更傳統,還未被海歸滲透影響太多,較官僚化。長遠來看,各種資源人才都會向京滬、江浙、湖廣地區集中,而東北、華北、西北、西南隻會更加陷落。目前深圳新建了多所名校的研究生院,然而軟硬件建設較差,不利於展開實驗研究,同時申請國家項目也不易。當然如果你有好的產業化項目,深圳當然是不二選擇。

5 海歸存亡之道

國內學術界各行各業都有人把持,絕大部分海歸都要服從體製,順應形勢。當然也有很多海歸已經混到了決策層,以80年代海歸為主。客觀來講,這一批老海歸奠定了國內學術界當前的基礎,他們從無到有再造了學術界,但也把持了絕大部分頂層資源和權力。對於新海歸來說,現在進入高校的難度越來越高,撬動既得利益群體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下麵從幾個方麵探討新海歸的生存發展問題。

(a) 研究平台。研究平台的建設非十年之功不可得,國內目前好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都是幾十年積累的結果。對於新海歸來說,如果能加入現有研究平台,將為科研項目申請和人才計劃申報提供幫助。然而,這些平台目前由院士長江控製,新海歸大多數都被他們收編,為他們服務。如果不是嫡係,海歸很可能永遠處於圈子的外圍。因此,如果能力較強,學術水平較高,大可自己獨立建攤子。平台建設需要很多年積累,這就要求海歸們不要心浮氣躁。擺正創業的心態,殺出一條血路。試想國外的許多教授也是十幾年才把攤子真正建起來,而購買大型設備對他們來說是天方夜譚。此外,如果你在單位人脈較廣、臉皮夠厚,可以四處借用設備儀器,在課題組建立之初也可以勉強維持。

(b) 工資待遇。目前,海歸高校的待遇並不高。如果拿到國家人才計劃,各高校會提供1:1 配置的啟動經費,每年10-20萬額外的津貼,其它和普通教授無異。對於一般海歸,大多數高校已經不提供住房,一線或準一線城市一般有30-40萬的房補,二線城市一般有15-20萬的房補,基本分幾年發放,要扣稅。科研啟動經費和職稱有關,因人而異,小海龜一般有20萬就不錯了,有些學校也會給50萬以上,加入團隊的話一般可以從團隊再拿一些啟動經費。工資目前分兩種:(1)年薪製,無其它任何額外工資津貼,一線城市副高約30-35萬每年,稅後大約2萬每月,其它地區副高約18-20萬每年(稅後15萬左右),教授或講師在副高等級上加減每年6萬以內;(2)老體製,副高年薪到手9萬左右,全國差別不大,公積金、津貼、績效等等根據地區、專業、團隊差別各異,總年收入和前麵年薪製差不多。當然,高校的隱性收入太多,但基本與普通海歸無關。縱向科研經費已經很難花了,平常的電子產品、交通、短期出國等還可以解決;橫向科研經費較為寬鬆。SCI論文獎勵每個學校不同,一般學校每篇根據分區仍有幾千到幾萬的獎勵,可以私下詢問同事。總體來說,在科研經費卡死的情況下,賬上工資仍在逐步提高中。

(c) 晉升製度。目前國內高校改革為非升即走體製,還美其名曰與國際接軌,人事權力卻集中於個別領導手裏,和西方教授會投票完全不一樣。基本上助理教授6年聘期,副教授3年聘期,期間可以申請晉升。另外,國內大學的人事編製已取消,每個大學政策不一樣,有些大學三年一考核,教授考核不通過可以降職為副教授,完全堵死了西方學術界混吃等死那條路。海歸們要注意幾點:(1)國內仍處於改革變動期,文件說作廢就作廢,有些規定看似嚴格,其實不必當真,政策可能隨時更改,先占位子要緊;(2)國內很多高校的晉升政策很嚴,隻是用來過濾他們不想要的人,而對於想留的人有各種“破格”規定和綠色通道;(3)國內不可能實現真正的美式終身教職,現在有些大學的雙軌製文件明確標明了“試行”;(4)真正決定你晉升與否的還是你的”價值”,對於那些沒有背景的海歸來說,做出成就才是你留下的理由,也是你跳槽的資本。

(d) 入仕機會。目前高校大部分領導崗位並非海歸占據,基本是本校培養的博士留校任教的,在單位盤踞數十年,根深蒂固。也有一些海歸當上了院長、主任等,然而大多數時候還要受其它派係大佬或資深教授掣肘。從長遠來看,海歸隻有最終走上領導崗位,並從體製內逐步改進製度,才能真正改善一個單位的學術環境,提高大學的教學管理水平。然而根據當前各大學山頭栽培接班人的形勢看,未來大部分海歸都處於被管理、甚至邊緣化的地位。國內無知自大情緒高漲,已經過了虛心向西方求教的時代,轉而動輒對普通海歸們大加貶低、教育一番。很多現任領導”葉公好龍”,對海歸冷落打壓,而上層對資深海歸也不放心,當然有牛海歸去黨校洗腦並長期考察合格的除外。大部分海歸隻能積聚下層學術力量,以最終和行政力量抗衡,爭得話語權。

(e) 學術獨立。科學創新和工業生產不一樣,需要有自由的環境。而且一個人想要在學術上立足,也必須有自己特色的方向。這一點國內高校做得比較差,學術往往為行政讓步,小牛為大牛打工,扼殺了許多學術苗子。因此,對於已經加入團隊的海歸,最好保持自己科研一定的獨立性,不然基本上是學術自殺。如果團隊大牛為人正直、培養有方,對年輕人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當然絕大部分大牛為人霸道,將團隊成員當作工具,用完榨幹即扔,因此能獨立盡量獨立。此外,也有很多大團隊是鬆散的管理方式,平時各搞各的,申大項目在一起,這種鬆散的大團隊將是比較理想的組織方式,一般在缺少大牛統治的院係才有。在一人獨大的院係,海歸要麽被收編,要麽被滅掉。另外,在山頭林立的院係,由於各大佬互相掣肘,海歸也易趁亂尋一立錐之處,守好一畝三分地。

(f) 海歸圈子。目前海歸很多,在各個高校也形成若幹小的團體或圈子。同時,海歸們在留學期間也有很多朋友和同行。因此,海歸團體將是一股清新的力量,攪動腐爛的中國學術界。海歸教授普遍有較寬的國際視野,起碼在表麵上為人謙和尊重。而少數本土教授學術水平極差,說話牛氣衝衝,對海歸有一種發自心底的鄙視,完全是打發要飯的口氣。海歸團體的壯大也會慢慢影響整個同行評議體係,形成強大的海歸派。當然在這個叢林社會,海歸群體也必然發生異化,有被體製招安的,有保持自己學術人格的,更不乏左右逢源、兩頭通吃的。

(g) 健康生活。海歸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家人,一個人的健康關係一家老小的幸福。國內是個極功利的社會,永遠有追求不完的名頭或利益。而今國家已經把人才分成千青、優青、萬人、傑青、長江、院士等等;科研項目也有青基、麵上、重點、重大專項等等。高校的行政領導將各項工作的重心放在申請各種人才計劃、大型科研項目上,儼然商業運作模式,並不真心在乎人才的培養。而各級政府忙著審查、驗收、評獎,使得各種帽子人才疲於奔命、不眠不休,成為領導者政績的犧牲品。因此,擁有健康的生活、平淡的心態,是對自己也是家人的愛護。總體來說國內的汙染在逐步減輕,北京的藍天較早幾年改善很多。西方雖有極好的自然環境和飲食安全,但遠離親人、缺少朋友、精神貧乏甚至抑鬱也是不可忽視的。

歸?不歸?國內外學術界現狀及大陸高校海歸前景分析

6 結語

狄更斯說:“這是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在社會進步、時代變換的今天,大部分人隻是曆史浪潮裹挾的一份子而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作為一個中國人,不管在中國還是海外都是艱苦的。然而這就是我們奮鬥的意義,為了讓這個國家、這個群體變得更好。或努力一搏,或安分守己,隻有每個人都端正了價值觀,這個社會才能充滿浩然正氣。而大學正是培養、改造年輕一代價值觀最重要的場所。我堅信這一代海歸將會對社會產生深刻的變革,那些黑暗的、腐敗的、缺失的,既是我們努力改變的方向,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我也希望那些在海外紮根的同胞,能給予海歸們鼓勵和祝福,為了東亞那片古老的大地——我們的母國。

歸,不歸,都是個人的選擇,沒有孰優孰劣。而人生也不止有學術,還有家庭、親友、事業和遠方。



所有跟帖: 

國內混得還行,所以國內部分講的還不錯。國外沒混出來,所以講的基本也就是沒混出來的人知道的 -知人知麵- 給 知人知麵 發送悄悄話 知人知麵 的博客首頁 (169 bytes) () 10/14/2016 postreply 13:13:42

赫赫,四弟,國內混得咋樣啊? -土棉農- 給 土棉農 發送悄悄話 土棉農 的博客首頁 (169 bytes) () 10/14/2016 postreply 14:47:20

基本上是對的 -老槍HK- 給 老槍HK 發送悄悄話 (646 bytes) () 10/16/2016 postreply 17:20:2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