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塵欲海少慈悲。
蓮心凡願難參悟,
枉自佛前一炷施。
現在讓我們回到那個對曾經在海外奮鬥過,或正在奮鬥的人們而言最敏感的話題上來。國內外到底哪裏更好?當然這個問題現成的答案,也是最圓滑的答案是:要看哪裏更適合你。
為什麽這麽說呢?首先從人性來說,人是一種最不容易滿足的動物,當物質生活豐富到一定程度時,他們就會追求精神上的滿足。而精神滿足對於男人而言,尤其對那些無論在學術界,還是那些屬於人的社會屬性的政治抱負方麵都是精英的一類人而言,無疑是一種人生缺憾,這就是理想的層麵。大凡智商不低,情商健全的人都有滿足政治抱負的潛意識,有向往擁有政治生命,社會地位和體現人生價值的機遇。且不說忠孝兩全,起碼也是被社會承認度和認知感的考量。但這些對於海外華人而言幾乎是天方夜譚。他們因渴望的東西無法滿足,就會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落寞和無限惆悵,而他們又恰恰擁有參與社會變革和改造社會落後麵貌的智慧和能力。其實前麵談到的說法兩者之間的區別非常大。不錯,國外有好山好水,但精神層麵呢?有人用好寂寞一言以蔽之。但其根源在哪裏呢?在幾千年華人的傳統思想中,功成名就就是我們世俗的思維習慣,深受中國價值觀潛移默化影響的海外華人也不例外。他們中的大多數除了為自己的小家庭,為生存和生活奮鬥外,誰有通過自己的奮鬥,為一個國家作出貢獻的自豪感和滿足感呢?而對於一個有理想的人,會除了為小家奮鬥就沒有為大家,即報國的抱負了嗎?
其實大多數華人都非常熱愛自己的祖國,甚至比國內的人更關心自己的祖國,他們的願望很單純,就是希望它一天比一天更好。都說海外華人最寂寞,寂寞的根源在哪裏?究其根源,就是因為沒有文化深度的融入、忠(祖國)孝(父母)不能兩全和政治抱負無的放矢所帶來的沮喪和困惑在發酵和腐蝕心靈的結果。
作為一名教師,我可以在教書育人方麵幹得風生水起。如認識到填鴨式教學的愚昧,就大刀闊斧地用混合式教學模式來改正它,並在全國推廣和交流,使師生麵貌煥然一新;看到教科書落後,就發動同仁主編了七本具有全新知識結構和理念的教材,遠離誤人子弟的道路;看到機器設備的浪費和閑置,就組織大家把它們網絡化,數字化,讓學生們都能享受信息社會的紅利,使之教學技術和水平上一大台階;看到教研室人員素質差就用國外的先進理念改造他們,使他們的科研和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在國外,每年生日時,我總會掰著手指數收獲,總是寥寥無幾。而現在,隻要我願意,每天都會對社會做出貢獻和成績。當然對於生活我也非常滿足,想吃什麽就吃什麽(國外吃的東西太貧乏,翻來覆去就那麽幾樣,國內真是豐富多彩,有人會說國內的東西有毒,但我父母都活了九十多,仍然健康。)每個周末,隻要願意我都可以參團出外旅遊,而且花銷無幾。讓我最滿足的就是,豐衣足食的同時,我能為自己的祖國實實在在地盡點綿薄之力。這就是我說的為理想活著的原因所在。雖然我沒做出什麽驚天偉業,但目標明確,能腳踏實地的為自己的祖國做點事情,心裏就會很踏實,精神就不會空虛,更沒有時間寂寞,感慨,和抱怨。
也許有人會說,我沒有看到國內的窮人,但美國那些尚未解決身份問題的華人生活的如何呢?不也是苦兮兮的嗎? 我隻和自己比,和自己在國內國外的生活狀況比。如果有人在國外生活的更好,我真心的祝福他們。大多數情況下,即便是海外的精英們,或做了醫生的所謂高收入階層人士,回國還不是歡天喜地,整天忙於國內朋友同學的吃請,有幾次是自己掏腰包呢?又有幾人會像國人那樣花錢那麽隨意,待人那麽真誠呢?這不是事實嗎?
由於幾千年的文化沉澱和信仰的缺失,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家族意識很強的民族。說中國人一點信仰沒有,太過絕對,而單從他們最後篤定家族意識而言,又不過是一種最狹隘,最低級的個人信仰,我們可以把它歸結為是中國的農業社會太過漫長的結果。從舊中國的世襲製,到現在的遺產歸屬問題上便不難看出,中國人的家族意識有多麽的深重。
但說中國人不愛國也不對,在不涉及小家利益的前提下,在麵對民族矛盾時還是能夠旗幟鮮明地選邊站的。這是民族性,根深蒂固。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