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幾個側麵,看中國人文社會的迅速興起

本文內容已被 [ 勿來三 ] 在 2015-12-08 08:37:27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就在前不久,中國還剛剛崛起,世人(也包括中國人自己)皆說: 土豪,木有軟實力。也就是說,中國隻有硬件(鈔票、房子、公路、鐵路),而沒有軟件(製度、文化等)。

但是這一、二年, 中國社會有在人文方麵的進展很大程度已經出現了相當的量的變化。  即使有人說,那些個變化尚沒有產生質的結果,那達到質的結果也是很快可以期待的。

首先,因為高等教育的普及,新一代人的素質、文明禮貌、英語、電腦水準都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社會上吵架的少了,耐心排隊、進出扶著門、電梯主動幫著按按鈕的多了。

早些年都說中國是個浮躁的社會,因為人人都在追求錢、股票、房子,車子等concrete的東西。  如果說有什麽非經濟的活動,就是吃,因為中國人到處都喜歡吃。  而現在中國富裕的老百姓已經出現廣泛的參與與經濟收益無直接關聯的文化活動。

舉幾個例子。 

網上有人組織有主題的旅遊。 如定期去不同的國家搞攝影,參加者自願交費,然後隨團,一路攝影。 組織者負責行程、住宿,並無經濟上的受益。當然這需要有一定的經濟條件,和一定的休假日。

在大都市的一些大學,或者音樂沙龍,每周定期舉行較高水準的音樂會,表演者有本地的,也有請外地的。 有的收一、二十元成本費,有的甚至免費。而票子卻經常要排隊才能拿得到。

許多城市展開馬拉鬆比賽,報名踴躍。 比如北京今年報名參加的有6萬多人,但隻能錄取一半的人。 被錄取的人非但沒有什麽經濟上的得益,而且還要交付數百元的手續費,體檢費。

在政治、曆史評論方麵,過去世界上發生什麽事件,大家都是先看CNN、BBC如何報道,如何評論的,因為隻有西方才有這樣的"專家"。  但是因為基本上什麽事件都離不開美國的involvement,西方的報道凡事又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並極其牽強地運用"民主vs專製論"的標準套路去解釋和預測,久而久之已經形成了一種非毫無新意的民主八股,實在令人厭惡。

而最近一、二年中國出現了一批政論家,有的是幾十年修行這行的,比如,對中美關係深有研究的金燦榮教授,還有 [CCTV-國防軍事] 《大家談》的宋宜昌。 有的是憑自己愛好定期給粉絲講解,比如宋鴻兵的《鴻觀》, 馬未都的《都嘟》(當然他主要是談文化)等。

另外有鳳凰的《周末龍門陣》。 還有大家喜聞樂見的,被許多人嘲笑為"戰略忽悠局局長"的張召中,都能提供對世界上各種事件、衝突的不同視角。

上麵列舉的僅僅是某幾個側麵,想必在同時期,人文方麵有更多的領域有著類似的進步。有人或許可以舉出中國人文方麵一大堆不如意的地方,但出現的上述這些進步、或者說局麵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 相信隨著中國進一步的富裕,安定,和諧,在人文方麵的提升,今後幾年會達到一個新的台階,並起到某種質的變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