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安迪∶我為什麽推崇安蘭德(Ayn Rand)? |
作者∶盧安迪(普林斯頓大學) |
題記∶“I CHOSE to be an American. What did you ever do, except for having been born?”。安蘭德雖然來自蘇俄,但她比任何土生土長的美國人都更“美國”,更清楚美國的立國理念,並堅定地守護著寶貴的經濟自由。 “生存,還是道德?”這是古今千千萬萬個心靈的掙紮。這掙紮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程度,但本質始終是一樣的。 人類曆史上幾乎所有道德觀念,都是令道德變成人的敵人。我們從小被灌輸的觀念是∶自己的利益是不道德的,道德和利益是相反的。於是,所有道德教條都不是幫你,而是害你,不是促進你的生命,而是促進你的死亡。但從來沒有人解釋清楚∶為什麽自我犧牲就是好的呢? 20世紀美籍俄裔小說家、哲學家安蘭德(Ayn Rand)(注1)把幾千年的陳觀腐念連根拔起,開創了獨步天下的客觀主義哲學(Objectivism)。安蘭德問∶什麽是道德?人為什麽需要道德?試想像一個堅不可摧的機械人,它能像人類一樣行動,但什麽都傷害不了它一根毫毛。對這個機械人來說,沒有東西是“好”或“不好”的,沒有自己的生命這個終極價值,就不可能有任何價值。人的最高道德標準就是生命,最高道德目標就是追求幸福,而自我犧牲就是最邪惡的行為。 理性思考即為道德 客觀主義認為現實乃客觀地存在,而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就是用自己的頭腦理解現實,用理智決定行動。因此,思考就是首要的美德,逃避思考就等於逃避生命∶如果你因為主觀願望而相信任何非理性的東西,你在那一刻就是逆現實而行,在減損自己的生命。 人應該有情感,但情感不應是理智的主宰,而應是理智的結果∶當你理性地認識到自己靠理智(而非武力或詐騙)取得成就,你便感到幸福。這種理性利己主義(rational egoism)的倫理學,安蘭德大膽稱之為“自私的美德”(the virtue of selfishness)。 那麽,我們是否不應對別人好呢?不是的。沒有人會懷疑彼特(Brad Pitt)朱莉(Angelina Jolie)夫婦對慈善事業的投入,他們甚至到貧窮國家領養了幾名孩子,而這對夫婦的精神偶像正是安蘭德(他們甚至自薦拍攝安蘭德小說的電影)。愛是自身價值觀的表現。當你欣賞一個人的美德,或同情其不幸;當他的幸福使你快樂,你想愛他或幫助他,這其實是十分自私——因而十分道德——的行為。 相反,“無私的愛”非隻不道德,更是不可能的。因為當你無條件、無原因、無分別地愛所有人,當你的愛沒有任何標準、價值和意義,你其實是什麽人都不愛。一個俄國思想家為了實踐這種“無私”的哲學,故意娶了一個又窮、又蠢、又醜的女人為妻,然後跟她說∶“我一點也不喜歡你,我是為了犧牲自己令你幸福才娶你的。”結果,那個女人上吊自殺了。 安蘭德指出,曆史上的所有暴政——包括中世紀的宗教迫害、蘇聯的共產主義、德國的納粹主義——都不是奉(人們認為邪惡的)“自私”之名,而是舉著“自我犧牲”的集體大旗下滅絕人性的。反之,曆史上最自由昌盛的國度——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提倡的不是自我犧牲,而是個人成就——不論是企業家、科學家、藝術家,或是任何一個擁有自尊的人。即使美國的士兵在保家衛國時浴血奮戰,他們也不是在自我犧牲,而是為了活在自由的國家而戰,為了不做敵人的奴隸而戰。他們的目標是戰勝而活著,不是戰勝而死亡。他們不會跑到戰場上大喊∶“Shoot me!” 個人權利不容侵犯 根據客觀主義哲學,既然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是按照自己的理智行動,那麽在政治哲學中,人的基本權利就是免受武力逼迫(包括詐騙、違約等“間接武力”),而政府的角色就隻是通過警察、法庭和軍隊,保障每個公民免受武力逼迫的權利。政府和公民都不得侵犯任何公民的權利。 在安蘭德1959年的一次訪問中(注2),著名記者華萊士(Mike Wallace)興致勃勃地說,美國在20世紀的最大成就,是建立了一套福利主義的社會製度。但安蘭德反指福利主義正令美國走向災難,她稱之為“所有人奴役所有人”的製度。 華萊士大奇∶“但這些政策是大家投票選出來的啊!難道你反對民主製度嗎?” 安蘭德不慌不忙地答∶“我反對的是所有事情都由投票決定。在美國的立國理念中,‘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隻適用於公共事務,不得侵犯個人權利。所以我不認為多數人投票可以‘投’走一個人的生命、財產或自由。我也不認為隻要多數人投票支持某件事,那件事就變得正確。” 資本主義政經分離 華萊士追問∶“那麽誰來選出我們的官員呢?” 安蘭德答道∶“人民選出官員,這沒有問題。但政府的權力必須嚴格限製,不得用武力逼迫任何公民,除了罪犯∶那些先行使用武力的人將受武力懲罰,而這正是政府的唯一gong用。我們不能容許的是政府逼迫那些沒有使用武力、沒有傷害別人的無辜公民。多數人或少數人都無權奪去一個人的生命、財產或自由。我支持的是絕對、徹底、純粹的自由經濟製度。” 我第一次聽到這段話時,頓覺天搖地動。我從來沒有想過,任何政府對經濟的幹預,都是用武力逼迫某些自願交易的無辜公民,威脅把他們抓進監獄,這跟把街上的行人抓進監獄,本質上是一樣的。現實中或許從未有過安蘭德的烏托邦,但她力發千鈞地為資本主義的道德地位正名,對那些挾集體之名侵犯個人自由的人,無疑是當頭棒喝。 安蘭德生於羅刹帝國,經曆過蘇聯統治,21歲蘋身來到美國。她以女性之身,用自己的第四語言——英文——寫出石破天驚的《源泉》(The Fountainhead)、《巨人聳肩》(Atlas Shrugged)等小說钜著,掀起“客觀主義運動”的思潮。(注3)在左派當道的主流學術界,安蘭德的思想當然得不到應有的尊重,但自由意誌主義大師羅斯伯特(Murray Rothbard)、前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等人都曾是安蘭德的門生。 有一次安蘭德在美國演講時被人打斷∶“我們憑什麽要聽你這個外國移民的話?”安蘭德答道∶“I CHOSE to be an American. What did you ever do, except for having been born?”。的確,雖然安蘭德來自蘇俄,但她比任何土生土長的美國人都更“美國”,因為她為美利堅立國的政治製度——自由放任資本主義——建立了完整的哲學基礎。不少年輕一代的政治家,包括2012年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保羅•萊恩(Paul Ryan),和2016年共和黨總統參選人蘭德•保羅(Rand Paul),都是讀安蘭德長大的,他們今天齊為經濟自由鼓舞呼喊。如果有朝一日,人民能夠拯救美國的立國理念,再次高舉自由的旗幟,我們不要忘記,他們是站在安蘭德的肩膀之上的。 附注∶ 1. “Ayn”的讀音近似“fine”和“shine”中的“ˉine”。 (2. 華萊士訪問安蘭德的影片 https://youtu.be/1ooKsv_SX4Y)
(3. 安蘭德對客觀主義哲學的介紹 https://youtu.be/8VSBGu7-1rU) ——原載《大公報》;原題為∶開天辟地的客觀主義哲學 盧安迪的另一篇近作∶ |
來自蘇俄,帶著“愛情”:)
所有跟帖:
•
基本認同她的觀點。但她的所謂自由經濟製度,就是資本主義。但資本主義導致社會兩極分化,
-相對強度-
♂
(35 bytes)
()
10/08/2015 postreply
21:33:15
•
她並沒有回避這個問題。
-低頭的穀穗11-
♂
(443 bytes)
()
10/08/2015 postreply
22:28:35
•
“自由意誌主義的立場包括支持娼妓合法化、賭博合法化、毒品合法化,”
-相對強度-
♂
(720 bytes)
()
10/08/2015 postreply
21:44:28
•
你試圖用一個健康得過感冒的人,來否定之健康,並且以一個癌症患者去“論證”得感冒的健康人的身體堪憂,而無視癌症患者。
-低頭的穀穗11-
♂
(0 bytes)
()
10/08/2015 postreply
22:31:54
•
。
-nowdays-
♂
(0 bytes)
()
10/08/2015 postreply
21:54:16
•
是啊,說美國人不懂立國之本,有點搞笑。幾年前在美國搞調查,美國人認為憲法第1修正案影響美國最大比例最高。但,
-低頭的穀穗11-
♂
(292 bytes)
()
10/08/2015 postreply
22:27:44
•
另外,我所以轉貼涉及安蘭德思想的文章,目的在於我們都有過相似乃至共同的經曆,或許有共鳴。看看她的思考能否有借鑒,這還需要時間去思
-低頭的穀穗11-
♂
(0 bytes)
()
10/08/2015 postreply
22:39:21
•
或許大家還需要找希特勒的《我的奮鬥》讀讀,看看此人如何利用那個時代的“道德”綁架德國走向戰爭與殘害猶太人的罪惡深淵的。
-低頭的穀穗11-
♂
(0 bytes)
()
10/08/2015 postreply
22:42:50
•
我同樣不喜歡為了什麽偉大的事業,讓人奉獻的事。所謂的大公無私,其實也是非人性的。而且,對社會的發展,
-相對強度-
♂
(140 bytes)
()
10/08/2015 postreply
23:00:26
•
另外哈,如今的歐美左翼肯定不喜歡安蘭德,而大陸的“右派”們(其實有點左翼)卻很接受她的思考。原因何在?
-低頭的穀穗11-
♂
(232 bytes)
()
10/08/2015 postreply
22:4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