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如何評判創新看西方的研究文化

隻講我最熟悉的領域。

65年Jack Edmonds首先發現有一類問題,如貨郎擔問題,是“hard to solve, but easy to verify”。這實際上就是後來的P?=NP問題的原始版本。但Edmonds沒有更進一步。

71年Steven Cook定義並形式化了NP-完全問題,創建了NP-完全理論。Cook後來82年得了圖靈獎,因為他的貢獻是開創性的。Edmonds和Cook都是在加拿大工作的美國人。

但Cook的理論太複雜,很難應用到實際問題中。72年伯克利的Richard Karp簡化了Cook的理論並用他的簡化了的方法(今天基本所有計算機人仍在用)一下子證明了21個實際問題是NP-完全的。最後Karp85年也得了圖靈獎。Cook和Karp都是哈佛的博士。

屠有點相當於這個故事中的Cook。聯係到屠呦呦得獎,很多同時用煮的方法試圖提煉青蒿素晶體的,基本相當於Jack Edmonds,看到苗頭但錯過了。在西方人看來這些人應該跟得獎無關。但用中國的文化來講,都是集體項目,沒功勞還有苦勞。所以屠評不了院士不是偶然的,因為中國的大部分院士基本不會做也不會評判原創性工作,隻會數文章數獎項:2篇Science,1篇Nature,2個國家二等獎,得嘞,我投這家夥一票。

如果屠後麵有人用不同的方法提煉出青蒿素+,除了治瘧疾還能治肝癌,那就相當於Karp,也該得獎。當然我們知道在這件事中這樣的人不存在。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