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對中國的幫助有多大?zt

本帖於 2015-08-31 19:10:38 時間, 由普通用戶 相對強度 編輯
任衝昊等:蘇聯的存與亡都是我們的營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e8cf410102w950.html

蘇聯是中國工業社會的母體。整個20世紀50年代,蘇聯給了中國20億美元的低息貸款,除了4億美元的武器用來打朝鮮戰爭、防備
美國外,還有十幾億美元的物資。技術和服務用來幫助新中國建立工業體係。從數額上看,這筆援助不算大,是蘇聯對印度援助
的1/3,比蘇聯給波蘭的援助還少,隻比50年代美國給台灣1000萬人口的援助略多,何況其中大部分還是要還的貸款。
  
  但從內容來說,蘇聯人算在20億美元裏的全是幹貨,是156個工廠的硬件,如果向美國人那樣把專利費、技術轉讓費、技術培訓
費都算錢,十個工廠都買不到。當然這隻是個小便宜,大便宜是蘇聯手把手教中國建立了獨立工業體係,從怎麽生產塑料紐扣到
國家計委怎麽編製、執行“五年計劃”。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主動技術轉讓,曆史意義也獨一無二。
  
  “二戰”之後,世界上大國實現工血化的,隻有中國一個。和頂著“新興工業國”頭街的小龍、小虎以及其他“金磚國家”比,隻有中國
是真正的工業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係。而這一切都起步於俗稱“156個蘇聯援助項目”的這次技術轉讓。

  頭兩個“五年計劃”蘇聯援助的156項工程,到今天也是中國經濟的支柱。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我記事的時候,我還記得一個長輩
自豪地發言:“我們企業是50年代蘇聯援建的,人才多得很,跑出個老鼠來都比你們地方企業的貓大”。話糙理不糙,他其實描述的
是大企業員工調到地方後紛紛升任行政、技術骨千的事實。
  
  在中國工業化的過程中,工業人才不可能從天上掉下來,也不能全指望學校培養,必須在早期的大型工業企血中鍛煉出來,而這
些企業本身又是蘇聯援建的成果。中國的工業化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蘇聯援助的人才這個“本錢”實在大到難以估量。
  
  為此,中國不惜血本地優待蘇聯專家^租來的人才“本錢”。20世紀50年代,中國為每個蘇聯專家每月支付幾千盧布,折合小米
一萬多斤。而當時中央政府副主席的辦公開支不過是每月3400斤小米,不到蘇聯專家的1/4。引進蘇聯專家之初,負責接待的機關
曾對升支有所抱怨,但是考慮到蘇聯專家的重大作用,周總理一錘定音:“不必再爭,即照蘇聯政府所提條件辦理。”在基層,極端
缺乏工業人才的單位也盡其所能地優待蘇聯專家。我去過的一家國企,當年蘇聯專家的住宅被改為招待所,現在看起來老舊不堪,
但聽當地的人介紹,這個招待所曾經在近30年的時間裏,是全縣唯一有自來水和下水道的住宅一一原話是:“打水撒尿都不用出屋的
房子”。從這些細節來看,說當年的蘇聯專家在中國享有帝王級的待遇都不算誇張,畢竟到溥儀被轟走,紫禁城裏也沒通自來水。
待遇高不僅僅說明中國人好客,更代表了中國人對蘇聯工業文明的無限向往。
  

所有跟帖: 

偏信則暗,兼聽則明 -- 蘇聯對中國主權的侵犯和資源的掠奪 -大將軍789- 給 大將軍789 發送悄悄話 (117 bytes) () 08/31/2015 postreply 20:51:12

肯定有幫助的,不然不會有"一邊倒" -勿來三- 給 勿來三 發送悄悄話 勿來三 的博客首頁 (158 bytes) () 09/01/2015 postreply 07:16:0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