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價值觀和次序問題,我覺得畢節4兄妹新聞裏的這則評論可能有些關聯性

畢節4兄妹喝藥自殺留遺書:今天是該走的時候了(組圖)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06/12/4340038.html


評論鏈接:http://www.wenxuecity.com/news/index.php?act=commentview&postid=4340038&id=4340314

2015-06-12 09:19:16 by -whatsapp-

死亡,即是無回應之地。
——西班牙故事

畢節一個家庭的四名兒童喝農藥自殺,這太虐心。
幾年前,畢節也曾發生類似事情,五名流浪兒冬天,在垃圾桶取暖,都死於一氧化碳中毒。
這兩起慘劇發生之前,我就留意過畢節,因那裏頻頻爆出虐待兒童的事情,如:
貴州金沙縣10歲的女童楊科賢飽受虐待已達5年之久,施暴者就是她的親生父親;
貴州畢節市的一對夫婦長期虐待自己年僅6歲的女兒,他們不僅用鐵絲抽打、罰跪釘子、毛線穿耳,還多次用燒紅的火鉗烙孩子屁股、嘴唇等;
……
此前,我也將這些事情和貧窮聯係在一起,但最新發生的這起慘案,讓我對這一視角有了懷疑。
首先,這個家庭有漂亮的兩層樓房,先是網友估造價不少於20萬,而後官方說造價不少於20萬。
其次,並非是窮到沒飯吃,家裏還有玉米,還養著兩頭豬。
再次,也並非是沒有人理,有報道稱:
張勝(應是老師)對記者稱:幾乎每一次老大不去上課,他都會去他家裏做工作,“給他講在學校有免費的營養午餐,可以和大家一起玩”。在兄妹們輟學後,鄉幹部和學校教師前後6次去動員回校上課。胡海峰說,他5月13日第二次到他們家時,聽到孩子在裏麵跑,但怎麽敲都不開門。
這些細節顯示,將責任歸於貧窮以及政府,是沒有道理的。甚至還說,其父母隻負擔小部分責任,這種思考不知道從何而來。
事實顯示,其父母要負重要責任:
1、母親已離家出走;
2、父親有嚴重的暴力;
3、或許比暴力更糟糕的是,父親也離開這個家,聯係不上了。(說或許,是因為也許暴力造成的陰影,更勝於父親離開。)
這四個孩子的家,它就算再好上很多倍,也一樣是絕境。

這四個孩子,是中國幾千萬留守兒童中的代表。關於留守兒童,網上有這樣的習慣性說法:貧窮,所以大人必須出去打工;出去打工,就造成了留守兒童的現象;政府解決不了貧窮問題,所以,政府負主責。
寫這些文字的人,說自己沒經曆過貧窮。但是,在農村長大的我經曆過,所以我有親身體驗,也說說自己的思考。
首先,我認為貧窮不是主因,更深層的原因,是中國人養育孩子的奇怪方式,好像不管怎樣都要把孩子特別是嬰兒,養得像“棄兒”一般。即,不管家庭條件怎麽樣,孩子就是不跟在父母身邊。
其次,雖然留守兒童現象讓人心痛,但也別無限放大它的可怕。實際上,我們一代代人早就習慣了這種養育方式。我見到的無數案例中,就算父母不需要去外地打工,但父母仍有各種選擇,讓孩子和自己分離。譬如給老人養。
給老人養還是最好的,因為老人容易溺愛孩子,而很多人的回憶是,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一起的時候,還是有很多美好回憶,但一回到父母身邊,噩夢才開始。但是,不管老人對孩子多好,這都意味著孩子遭遇了被拋棄的經曆。並且,老人通常要帶多個孩子,這意味著,你不可能獲得父母那種愛,而且心裏上仍然是有寄宿感。
誇張的如福建一些地方,他們習慣讓孩子從小就跟各種親戚帶,就是不讓孩子長期和父母在一起。譬如有的富有家族,誰有空就誰帶孩子,於是大家開車將孩子送來送去。這意味著,孩子沒有穩定地跟一個養育者。
必須知道的是,孩子越小,越需要穩定有質量的愛,不斷的變換養育者,對他們是一種很大的折磨。
再次,也許是最重要的,即便孩子身邊有養育者,養育者對孩子的方式也有種種問題,如畢節屢屢爆出的超惡性虐待孩子的新聞,反映了很多問題。
我講講我自己小時候的經曆,這真能說明很多問題。
我是在河北農村長大,1974年生,我的姐姐大我四歲,哥哥大我八歲。我們那兒的習慣是,壯勞力如父母去地裏幹活拿工分養家,而老人帶孩子。但我們和爺爺奶奶關係很差,他們隻向我父母要糧食和養老的錢,但不給我父母帶孩子。我哥哥姐姐時,我媽媽還掙紮過,譬如將孩子送過去,但爺奶不管,結果導致如姐姐至少走丟。於是我媽一狠心,就不去地裏幹活,自己帶孩子了。在哥哥姐姐的時候,媽媽這份決心還不夠徹底,所以哥姐都有在爺奶家不被管的遭遇。但到了我這兒,我媽徹底接受了現實,她不再掙紮,於是我就受益了——在我記憶中我一直都是媽媽帶大的。
這應該是我們那個村絕無僅有的事情,媽媽這樣的壯勞力不去地裏幹活,而是在家裏帶孩子!因此媽媽遭到很多白眼。其中看到習慣性的思維——去地裏幹活掙錢,比帶孩子重要多了。
按照心理學的理論,孩子要跟媽媽長到三歲,而且媽媽的愛要有質量,如此就可以形成基本的安全感。雖然我媽媽的養育方式也有很多問題,而且她自己有嚴重的抑鬱症,但至少,我形成了基本的安全感。
其實,老人不給年輕父母帶孩子的事,在村裏多著呢,但隻有我媽媽狠心留在家裏帶我,她的說法是,受不了孩子哭。
那麽,其他父母怎麽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就把剛生下來的孩子放在炕上,在炕邊做一些防護,防止孩子從炕上掉下來,就可以了,然後父母去地裏幹活。
如此,就有了一個慣常性的笑話:有一天從地裏幹活回來了,突然發現自己孩子會在炕上走路了,於是父母們帶著驚訝的到處笑著宣揚——我們家孩子自己會走路了。
對嬰兒來講,這是極其可怕的經曆。我通過谘詢發現,對於嬰兒來講,如果身邊沒有人陪著,那意味著,他時刻都處於地獄中,甚至,他時刻都是在和魔鬼打交道。
用稍理性的話來說,即精神分析的一句名言:無回應之處,就是絕境。


我想,殺死畢節那一家四個孩子的,就是這種絕境吧。雖然老師和社會對他們有回應,但那無法替代父母的。母親消失了,父親電話也打不通,而很可能的是,他們心中從嬰兒期就一直活在這種絕境中,他們受夠了。
為什麽要讓孩子處於這種絕境中?為什麽必須去打工?
我想,比貧窮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們這個國家,可能每個地方都有這樣一種主流思維——掙錢勝於帶孩子,麵子勝於家庭溫暖。
別說我老家農村,也別說留守兒童,就算在億萬富豪的家庭裏,多少孩子也仍然是留守兒童一般?
在我的朋友們中,很明顯的,在歐美企業工作的人,對待家庭的重視,遠勝於其他人。他們的周末,都盡可能留給家人。我們總說,東方文化更重視家庭,這種重視體現在哪兒了?或許,主要是體現在裙帶關係上,即,家庭是用來構建權力關係,而在社會上更好生存的,至於愛,不重要。
對於貧窮,我有深刻記憶。我家五口人,隻有爸爸一個壯勞力,媽媽隻是偶爾去地裏幹活(我長大後就不一樣了),還要將口糧和分紅給爺爺奶奶一部分,而且我和哥哥都一直在讀書,哥哥讀到高中,我則一路讀到研究生。那真是一直生活在貧窮中。我們那的農村不算窮,但我家,在村裏是屬於中下的。
貧窮的最重要標記,是吃不飽,是挨餓。這一點我好一些,但哥哥姐姐都有過挨餓的經曆,而哥哥之所以高中沒讀完,是因為家裏缺錢讓他在學校裏吃飽。
最窮的時候,我的記憶是,家裏連買火柴的錢都沒了。那是媽媽唯一一次對我發脾氣——其實也就說了我一句,因為我在家裏抽屜裏找到一點錢,去買了作業本,但不想那是家裏最後剩下的錢。
此外的記憶是,每年春節前,鎮裏有持續七天的廟會,一次媽媽給了我兩毛錢去廟會玩,而遇到的小夥伴,他們至少都是一塊多,多數是兩塊以上。這讓我有一點屈辱感,但也隻是一點點,我基本沒在意。
雖然在這樣貧窮的家庭長大,但我並沒有因此而自卑。讀大學時,我是全班36人中唯一一個父母都是農村戶口的,於是每次助學金都有我的份。但我花錢不算節儉的,於是有同學對我有意見,我就反駁說:你們誰家是雙農村戶口的?他們就說不了什麽了。
我在北京的一個朋友也對我說:怎麽從來沒見過,你因為自己是農村來的而由一點點自卑?
學了心理學,我明白,真正自信的基礎,是愛;而自卑的基礎,是因為愛的匱乏。雖然條件不好也可以導致一定的自卑,但這遠不如愛的匱乏作用大。
愛是無形無質的東西,相對於它,我們社會,更在乎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有調查說,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勤勞的民族。我一個朋友說,他曾在四個國家問他所遇到的每一個人,他們對中國人最大的印象是什麽,他們都用了“勤勞”一詞。
農村裏的壯勞力出來打工,城市裏的年輕父母忙著上班,億萬富豪們也多在拚命,但是,我們真的要去思考一下:我們是不是忽略了什麽?
我常有這樣的想象——或許,大多數人中國人都是孤島一般,隻能用腦袋和語言與別人建立一些可憐的鏈接,而感覺和情感,或者簡單說是心,是關閉著的。每個孤島,都是在嚴重缺乏回應的家庭中長大,我們也由此構建缺乏回應的社會與國家。等我們做了父母,又將“無回應之地的絕境”,傳給了自己孩子。
大人一旦關上了心,就可以像沒事人一樣活著,將生命延續下去。但孩子,他們的心還沒有關上,無回應之地的絕境,或許直接會殺死他們。
我再次說,畢節這四個孩子,他們不是死於貧窮,而更可能,是死在無回應之地的絕境中。

作者:武誌紅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