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尼爾遜科技有限公司與蘇州貝昂的前世今生(轉載)
山東尼爾遜科技有限公司同蘇州貝昂的淵源還得從2009年說起。
幾個一直在美國生活的中國人,美籍華人,也許是美國的生活過於安逸,也許是中國的天空再也見不到藍色,也許是這些留學生想起了最初的夢想,他們有的是從事空氣動力學研究,有的是從事材料研究,有的是從事電子技術方麵研究,最終在中國東部的一個二級城市-蘇州相聚,共同在蘇州工業園區創辦了蘇州工業園區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研究離子風空氣淨化技術,通過新型技術研發製造先進空氣淨化器來實現他們的夢想和價值。可以說,貝昂能一步步向前發展,三位創始人,陳博士,冉博士,章博士,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時也奠定了企業開放發展成果共享互相信任的發展理念。
蘇州園區的中新創投公司出於對三位創始人的信任,也是出於對空氣淨化行業的認可,選擇了入股投資貝昂科技公司,這裏麵形成了三位創始人不同分工,冉博士擔任董事長兼法人,負責貝昂整體戰略規劃和作為貝昂形象代言人的形象;陳博士作為貝昂的總經理,統籌貝昂產品技術研發以及負責將技術轉化成產品;章博士負責貝昂產品一些材料控製以及產品市場化。這種分工在一定時期為貝昂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為,同時也為貝昂三位創始人的分裂埋下了隱患。
一個新公司的發展是充滿曲折磨難的,一個團隊的打造更是需要時間的流逝。貝昂的發展也同樣艱難。
2010年,貝昂公司準備為中國格力集團和美的集團的空調和小家電公司提供技術模塊輸出,由於技術合作還存在不完善,也許是和對方不能很好銜接,兩家企業都沒采用貝昂的技術方案。在曆經了與格力、美的等公司合作碰壁之後,貝昂的資金也已經山窮水盡,此時此刻沒有人願意出錢拯救這個危難中的孩子。後來事情有了轉機,通過陳博士的聯絡,山東尼爾遜科技有限公司可謂是雪中送炭,作為山東中際集團下屬子公司,作為一個集團上市公司子公司,完全可以不必參與這個產出幾乎為零的創業型小公司,山東尼爾遜科技有限公司在集團董事長王總的授權下,全力支持貝昂的產品技術研發和量產,山東尼爾遜是第一個也是至今唯一的一個慷慨解囊相助的貝昂合作夥伴。所謂慷慨解囊也就是山東尼爾遜科技公司支付了整個淨化器產業化部門以及在產業化過程中(2010.6——2011.3)員工的工資及費用,也就是說貝昂目前的幾個核心工程師在這個階段的工資都是山東尼爾遜科技公司支付的。山東尼爾遜科技有限公司為了支持貝昂發展,由尼爾遜組織團隊對新產品的外觀進行設計,並對內部收集極結構進行設計,其公司聘請的技術總監美籍烏克蘭人,科浩林先生(Igor Krichtafovich)起著在整個研發中起著技術支撐的作用,最終形成了家用淨化器KJDH280的核心外觀專利和內部部專利,最後開模具的百萬費用也是由山東尼爾遜支出。並在山東龍口經濟開發區建立了2千多平方米的大樓,投入2條生產線,一條老化線,建立了產品的標準實驗室和分析室,並在上海鬆江區買地蓋樓,建立專門的離子風技術研究技術中心,並形成了完備的產品技術測試和研發團隊。整個過程中,尼爾遜投資了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和技術支持,理所應當專利權歸屬於山東尼爾遜科技公司是毫無疑問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2011年中旬,尼爾遜離子風淨化器順利上市了。不過由於當時的空氣淨化行業還依舊處於萌芽狀態,淨化市場才剛剛起步,還不是很成熟,所以尼爾遜離子風空氣淨化器推廣效果並不是很理想。當時山東尼爾遜和貝昂的關係如兄弟般情深,將尼爾遜產品的銷售權委托給蘇州貝昂科技公司全權銷售,這樣山東尼爾遜科技有限公司就成了貝昂的堅強後盾,貝昂將全部的精力放在產品的銷售和推廣上,在2012年初的時候,貝昂也僅是創造了50萬的業績,這些業績遠遠無法滿足工廠山東尼爾遜科技有限公司的運營費用,也就是說即使算上2012年底霧霾天氣爆發的時候,貝昂也銷售不到1500台淨化器,山東尼爾遜科技有限公司從這些機器所獲得的加工費連房租水電費都不夠,更不用提員工的工資以及其他投入了,山東尼爾遜科技有限公司依然堅持支持貝昂發展,直到2012年底和2013年初,事情出現了戲劇性變化。
俗話說共患難容易,共富貴難。貝昂的三位創始人的關係發生了很戲劇的變化,這是大家都始料未及的。曾經的合作夥伴,曾經戰鬥戰友,說翻臉就翻臉。三位創始人中兩位結成了夫妻,也就是冉博士和章博士,創始人之一的陳博士被他們二位給孤立出來。陳博士被迫退休。
三位創始人在公司發展過程中的分歧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體現出來。貝昂的天貓商城是在貝昂的團隊努力下完善的,當這個平台見到成效且趨於成熟的時候,冉博士和章博士在沒有告知公司任何人的情況下,做出了讓人費解的決定---天貓商城必須外包出去。作為老板,做出決定是無人左右的,但是作為曾經並肩作戰的夥伴,陳博士竟然也是一無所知。夫妻博士告知公司所有員工---天貓團隊離開貝昂是為了節約公司成本,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要想節約成本,隻要讓平台所謂的經理鄧某離開就行了,卻將公司運營天貓團隊的5個員工抱成團,在外成立一個公司。對方不需要進行任何人員之外的投入,唯一要做的就是讓客服人員接單,安排貝昂人員發貨,剩下坐等利潤分成就行了,當然還需要租賃一處蹩腳的辦公地點來實現這個貝昂發展曆史上重要事件,本次事件中,有的人的反對意見成了今後的離開的因素,這個事件也讓貝昂銷售團隊最終瓦解埋下了因素。
需要說明的是蘇州貝昂公司在這兩年裏借助尼爾遜的專利申請到了高新技術企業,拿著尼爾遜公司的CQC認證證書申請到了天貓商城,由此奠定了貝昂領軍人冉博士頭上所有的光環和榮譽,冉博士也借助此專利技術獲得所謂的“創新中國2012(蘇州)前五強”,“千人計劃”, “姑蘇領軍人才”,“海外高層次領軍人才(金雞湖雙百人才計劃)“ ,因為這些殊榮,個人也獲得了幾百萬的名譽資金,由此也從本質上注定了陳博士被孤立,被迫離開,畢竟別人已是同氣連枝,你已經價值不在。
外表的和諧注定是假象。在這短短兩年裏,現任的領軍人逐步完成了排除異己的任務,公司創業之初的另外兩位外籍科學家無奈離開中國,公司創始人和營銷總監相繼被離開,貝昂的領軍人利用不同手段讓陳博士交出申請蘇州姑蘇領軍人的專利產權,更為過分的是甚至不惜借違反勞工法和不惜假借國資委中新創投的名義,不知到哪裏找到一個叫姓張的律師,寫出律師函威脅創業夥伴陳博士,把這個律師說成是中新創投的律師,直到當事人找到中新創投的董事,才讓真相大白於天下。為了實現獨霸貝昂的局麵,不惜引入了非公開的入股人,這樣做一是緩解公司的資金壓力,二是要為公司營造出和諧的局麵。
貝昂公司也一直都麵臨資金壓力,類似於軟銀賽富之類大的投資公司本來都是興致勃勃想投資融資,結果都因專利問題未解決故而終止,陳博士的離開更讓貝昂的融資更加困難,目前也一直靠銀行貸款來支撐。
然而在陳博士離開不到兩個月,蘇州貝昂公司就對山東尼爾遜發動了一輪又一輪不實 的攻擊。首先貝昂在網上攻擊尼爾遜公司賣的空氣淨化器是假貨仿冒品返修貨殘次品,更嚴重的是顛倒黑白,竟然無中生有的硬是把國家認定的山東尼爾遜的產品KJDH280說成是蘇州貝昂的產品,山東尼爾遜隻是貝昂的代工廠,僅僅是組裝工廠,沒有任何的技術專利,警告其他經銷商禁止銷售尼爾遜淨化器,否則要到法院起訴,行政處罰。更滑稽的是,貝昂找了律師,起草了一份侵權律師函發給當時尼爾遜經銷商。尼爾遜作為產品研發生產甚至掌握核心專利的廠家,不能賣自己的產品,不能發展其他經銷商,隻能給貝昂賣?這個世界真的可以顛倒是非嗎?這點深深傷害了尼爾遜這幾年來對貝昂的無私支持,關鍵是尼爾遜上屬上市公司山東中際集團對貝昂這種見利忘義的行為深惡痛絕,所以下達了在2012年底2013年初淨化器最為火爆銷售的時候,限製為貝昂供貨的決策。然而在這種情況下,貝昂的兩位博士,依舊沒有清醒的認識到,他們為自己草率的行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貝昂訂單累計,卻無貨可發。對外聲稱山東工廠生產有問題,材料不全,並且說訂單量太大,在排單發貨,對外一邊聲稱尼爾遜生產不斷,可就是不見貨物發出。所有經銷商怨聲載道,盡管如此,還是被一麵搪塞之詞安撫了,其實當時也有的小部分經銷商開始做尼爾遜淨化器,畢竟經銷商也要養家糊口,不能坐等機會流失。此舉可謂失信於客戶,失信於經銷商,失信於自己的合作夥伴。
讓人很無奈的是,兩位夫妻博士,還是沒能更好的反思自身和公司行為對合作夥伴的傷害,繼續著自己的偉大事業,通過媒體包裝的形式,一方麵用欺騙的手法騙取了上海震旦集團電子事業部尚某對貝昂淨化器的認可,將貝昂淨化器包裝成無任何爭議的產品,由此震旦集團將和蘇州貝昂合作采購銷售甚至貼牌震旦來銷售,尼爾遜公司已經決定將貝昂所有侵權的行為告知震旦集團總部,希望震旦集團能適可而止。
滑稽事件再次上演,貝昂為了滿足市場需求,一邊忽悠山東尼爾遜科技有限公司繼續供貨,一邊模仿尼爾遜淨化器的外觀和內部構造重新設計,在不到兩個月時間裏,就研發生產出了貝昂所謂1.5代家用淨化器,其外觀和尼爾遜淨化器幾乎無變化,內部核心電極部件也一致,最為荒唐的是,這就是一台沒有經過任何官方檢測和認證的三無產品,就已經向市場流通了,作為留美博士,受過高等教育,完全忽視了知識產權的存在,完全忽視法律的威嚴,公然侵犯山東尼爾遜的淨化器產品的外觀專利權和核心技術權。
山東尼爾遜科技有限公司已經將蘇州貝昂科技有限公司侵權行為訴諸地方法院和專利局,至於地方法院何時受理,就要看司法是否公正了。
公司的發展壯大真的需要大家一起,齊心協力,同心同德,共同創造,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