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在“清華三農論壇2015”上,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原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表示,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已經決定,明年目標價格政策不會擴大,重點工作仍是將現有大豆和棉花試點組織好、總結好,堅實基礎。
不過,這意味著形勢更為複雜。一方麵,價差問題十分尖銳。另一方麵,全麵取消托市收購時機在決策者看來仍不成熟。一位政策研究者告訴財新記者,今年先行試點的大豆、棉花目標價格政策,執行起來發現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
價差問題在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都被重點關注。目標價格政策是作為托市收購的替代政策提出的,在杜鷹看來,核心是“價補分離”,即當市場價格低於政府製定的目標價格時,政府不再入市收購,而是讓價格隨行就市,直接將差價補貼給農民。一個共識是,目標價格若能成功實施,可以減少現行托市收購政策帶來的市場扭曲。
農產品流通體係改革是三農領域最核心的議題之一,但改革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走走停停,幾度迂回。2004年以來,中國政府先後對稻 穀、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籽、食糖、棉花實行托市收購,這在當時即有非議,一些學者認為這本質上仍是一種保護價,與業已確定的市場化改革方向不符。時至 今日,雖然決策層認為這項政策對糧食實現“十一連增”、農民收入增長實現“十一連快”作用不可抹殺,但也承認,近年來矛盾越來越凸顯,“補貼壓力越來越 大”。
尤其是個別品種如棉花,內外差價超過50%,國內價格已經高於關稅配額外的進口完稅價格,使國外棉花大量湧入。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季焜笑稱,中國成為世界“庫存地”。由於價格體係扭曲,下遊棉紡織企業也哀鴻遍野。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論壇上表示,中央前年就高度關注此事,去年正式決定改革,2014年先行在新疆棉花、黑龍江大豆實施試點。
不過,對於試點效果,評價不一。黃季焜認為,雖然目標價格實施以來,棉花內外差價從2011-2013年的超過50%,下降到2014年 底的27%,減少了對價格的直接幹預,也緩解國內的庫存壓力,但這項改革的可操作性存有問題。據他測算,單新疆一省的棉花目標價格補貼,今年就達250餘 億元。同時,補貼60%根據麵積、40%根據交售量發放,核查棉花麵積花費巨大的人工成本,開具發票則存在腐敗風險。
杜鷹則對目標價格試點持總體肯定態度,他認為,目前的問題隻是操作中的問題。原來用於補貼收儲的錢可以用到目標價格政策上來。從試 點來看,市場機製得到發揮、棉農利益基本穩定、國內外價差縮小、庫存改善、棉紡企業境況好轉,“產業鏈活了”。在杜鷹看來,“操作中的問題長期不難解 決。”
在黃季焜看來,中國農業的未來不在於“增加補貼”,而在於明晰土地產權、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改革科研體製、促進農業技術進步、完善市場、改善國際環境以及增加基礎設施投資。不過,更多的決策部門人士仍強調,補貼對中國農民和農業有重要意義。
杜鷹也對過去的價格補貼政策提出反思。他認為,今後,不應過於強調保收入問題,“保不了,還影響市場機製發揮作用”。此外,還應該適當提高對價格波動的容忍度,“過去我們對價格波動過於敏感。應該訂立一個區間,區間內就應當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