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漢演員
陶傑
高倉健逝世,中國觀眾很哀慟,也不管什麼反日愛國不反日了,一起懷念「改革開放」初期,胡耀邦主政,中國從日本「引進」因電影「追捕」全國走紅的這位銀幕鐵漢。
中國電影,其實也有自己的「鐵漢」型演員:六十年代,項堃和崔嵬,以至趙丹,都是中年演員之中的鐵漢型。
中國電影有很好的訓練,受蘇聯的表演方法訓練,上一代的演員不止有戲劇修養,還有文學和美學知識,比起今日大陸年輕人狂迷的一代整容韓星,中國演員有內涵,戲演得都比隻懂哭哭啼啼或睜眉怒目的韓星好。
可是有內涵和修養沒有用,沒有創作自由,中國的鐵漢型演員在「解放」後都隻能演革命英雄、解放軍政委之類,中國觀眾看得厭。高倉健一登陸,中國人迷上了日本電影角色中的人性。高倉健不止將中國女觀眾渴求的男子氣概帶進來,還有一股人文的情懷。
中國電影再有「鐵漢」,也鐵不過「文革」時「無產階級專政」的鐵拳。上一代中國人都看過「小兵張嘎」(這齣戲一九六五年在香港上映,因為片名的北方話不合粵情,叫做「遊擊小英雄」),導演正是演優而導的崔嵬。片中有一個共產黨遊擊隊偵察員,名叫羅金保,演員張瑩,就是鐵漢形象。
但是「文革」一來,張瑩遭到戲中男主角演員揭發批鬥,鐵漢明星才四十歲出頭,遭到「紅衛兵」鬥死。如果有日本和美國一樣的自由環境,中國觀眾不必迷日本的高倉健。你將本國的人才都糟塌了,日本的電影偶像,中國人才覺得稀罕。
即使有鐵漢演員,以中國人的文化,能讓他們演什麼角色?太監李蓮英,還是奴才劉羅鍋?還是康熙雍正大帝?李翰祥的「垂簾聽政」就讓項堃演肅順,梁家輝演鹹豐。肅順就是強人,這齣戲,也成為有七分像三船敏郎的項堃的告別作。
哭高倉健,不如哭自己。不過,你今天的GDP增長世界最強,快,抹掉眼淚,自豪地大笑好了。
也說高倉健
日本性格演員高倉健逝世。中年一代的許多中國人,如喪考妣。
我有禮貌地提醒一位影迷:不要忘記兩年前,全國還抵製日貨,燒砸日本汽車。哭高倉健,不要過份,高倉健生前再對中國人民友好,也從來沒公開聲明過尖閣列島,不,釣魚島是中國領土。你是高倉健的粉絲?很好,但高倉健或許投過安倍晉三的票,是安倍晉三的粉絲呢。懷念高倉健,要注意國格,小心勿要當漢奸。
該中國影迷聽了,神色登時緊張起來,哀思稍有收歛。
任何硬漢的銀幕形象,都是按劇本和導演的意思堆搭出來的。中國人看戲,喜歡將虛像當成真實。我向這位影迷潑冷水:革命樣板戲「紅燈記」裏演李玉和的錢浩梁,台上一站,紅燈一舉,不也是一名革命硬漢嗎?可是在台下,大陸官方揭發,卻是江青的一條柴犬呢。
當然,也怪不得中年的中國人親日。高倉健走紅大陸,剛遇上毛主席倒斃,江青倒台,文革的惡夢結束,日本除了為中國送上日圓貸款,建設現代化,還送來了高倉健。中國的男人,在「十年浩劫」裏被單位的黨委書記、紅衛兵、街坊組長,整治、揭發、鬥爭、迫害得不似人形。男人到了四五十歲,在那個年代,都像電影「歸來」裏的陳道明,或者數學天才陳景潤,穿一套深藍色的毛裝,下班到市場買一棵青菜,在北風裏回到上海的弄堂和北京的胡同。你在背後拍他一下,喝一聲,他會嚇得虛脫癱瘓。紅色中國的男人,到了中年,夾著尾巴做人,都患上精神陽痿,性格的早衰。
一九七九年,日本的高倉健,以及曾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的鄧麗君,獲準登陸中國,為中國人在生理上「重新定義」(Redefine)了何謂男人,何謂女人。
那時中國男人躲在被窩裏意淫鄧麗君,中國女人膽子大一些,公開申述她們的饑渴,大叫「高倉健,你在哪裏?」意思就是:不像奴才、人格完整、睾丸酮分泌正常的中國男人,你在哪裏?
日本不止高倉健,還有三船敏郎、仲代達矢、加山雄三,我們香港人比較幸福,六、七十年代,都一一覽賞過,香港人覺得高倉健還好,但沒什麼特別,小白臉的竹協無我和三浦友和更佳。中港文化,畢竟口味不同。
陶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