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儲備幾乎是中國特有的現象。中國外匯儲備的主要來源是:經常項目下的貿易順差(出口大於進口的差額)、FDI(外國直接投資)、熱錢流入。我僅以外貿順差來說明,FDI和熱錢的流入,原理是一樣的。
企業和個人賺得的外匯,過去必須悉數賣給央行,現在,賺得外匯的企業和個人,可以自行決定,賣給央行,或者自己保留。賣給央行的部分,是央行外匯儲備的來源。
央行把企業和個人手裏的外匯,買過來,按照規定的匯率,要付給前者等值的人民幣。企業和個人獲得等值的人民幣,就可以用人民幣,在國內市場購買商品或者資產,他們並沒有吃虧。而央行獲得外匯後,就去購買相應的外幣資產,這些資產,包括外國國債(如美國國債)、黃金、股權資產等,就是外匯儲備。外匯儲備,不是外匯,這是兩個概念。
問題是,假定原來國內市場上的貨幣供給量是適當的,則央行被動發行的這些與外匯等值的這些人民幣,就是沒有相應的商品相對應的貨幣。這些人民幣的作用是,如果它們在市場上,購買商品,就隱形地拿走了,本來屬於消費者的一部分。比如,本來市場上,有1000件商品,共有1000元的貨幣,則一件商品價格是1元錢,現在,某人突然增加了1000元的貨幣,也來購買商品,則每件商品的價格就是2元了,這個人,就占有了一半的商品。所有人的實際購買力就降低了一半。
本來,那些獲得外匯的企業額和個人,應該用這些外匯去國外購買商品(和資產),因為外匯對應的商品,本來就在國外而不是國內。現在,他們把外匯換成了人民幣,這些新增的人民幣,或者說這些企業額和個人,占了國內消費者的便宜。這相當於國內發生了通貨膨脹,在通脹發生時那些貨幣增加較快的人,就可以占其他人的便宜,他們是受益者。
當然,這些企業和個人,並不覺得自己占了便宜,因為他們付出了外匯,獲得是等值的人民幣,畢竟,不能要求他們無償把外匯上交央行。
問題都出來央行這邊。央行獲得這些外匯後,在理論上,央行應該做的事情是,用這些外匯,去國外購買商品,然後拿到國內市場上來,與國內增加了的,等值外匯的人民幣相對應。這樣,總的貨幣供給量與總的商品量重新均衡。消費者的損失,從總體上,得以補償。
可是,貿易順差,確是中國外貿易的淨結果,也就誰說,就是因為外國買中國的東西多,我們買人家的少,才有的順差,如果央行可以把全部的外匯買外國商品,就沒有順差了。
起碼在十幾年前,多數人還把巨額的外貿順差看成是好事,賺外國人的錢,似乎是很驕傲的事情。其實,貿易逆差和順差,都是不好的,平衡才是最好的結果。以中美貿易為例,假定中國是順差,美國是逆差,則淨結果,就是中國隻拿到了美元,而美國則拿到了中國的實實在在的商品。中國人拿到的美元,說的難聽點,隻是紙片,不能吃不能花。美國人呢,隻要印刷美元紙片,就可以換到需要的商品,簡直是空手套白狼。
還有,出口雖然可以增加GDP ,增加就業,但是出口的目的,說到底是進口,進口可以直接提高消費者的消費水平和福利,特別是自己不能生產的商品,如大飛機和外國大片。
那麽,外匯儲備究竟屬於誰的呢?最近人民日報有一片文章,叫“外儲不適合無償分給民眾”,文章說,外匯儲備是央行的資產,因為它表現在人民銀行的
資產負債表上。但是,央行,本身並不生產任何財富,它不過是用貨幣發行權,用人民幣這種負債,去交換企業和個人手裏的外幣(外國央行的負債)。央行,不過是一個中間人。
理論上,央行這種持有所謂的資產的方式,隻是暫時的,隻有當它用這些外匯,買回來相應的外國商品,投放到國內市場上,才算是實現了這個交換行動的目的。
可是如前所述,我們沒什麽可以買的,除了風險難以控製外,還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我們有意製造順差,控製進口,鼓勵出口;一個是由於政治經濟原因,外國不願意賣給我們商品,比如美國人,口頭上對自己的逆差表示不滿甚至憤怒,其實,內心卻是歡喜的。所以,央行拿到的外匯,主要的部分,沒有去購買商品,而是購買了外國的資產,這也是國際慣例,本身不奇怪,不正常的是,我們外匯儲備過多。一般認為,外匯儲備的規模,隻要能夠維持3-6個月的進口即可。太多了,就有損失了。
中國持有外匯儲備的主要形式,是美國國債,這是因為美國國債資產,被認為是無風險資產,是全球所有資產定價的基礎,是最安全的。但是,安全,就意味著低收益。美國國債的收益率,一半不超過3%,可以說大大低於國內投資的回報率。
任何購買資產,也就是投資行為的目的,不是投資,而是消費,所有的外匯儲備資產,最終會變成商品。如果回報率過低,比如低於國內的通貨膨脹水平,則當這些外匯儲備最終能購買到的外國商品,投放到國內市場時,理論上,就不能衝抵當初國內市場增加了的那些人民幣。則全體的國內消費者,就有了淨的損失。更不用說,如果外匯儲備投資出現虧損,換回來的外國商品很少時,消費者的損失就要更大。考慮到時間因素,消費者的損失,也會放大。這也是我們麵臨的實際狀況。
在這個意義上,超出必要水平的外匯儲備,需要獲得全體消費者的同意,因為他們的利益可能會受到損害。所以,在本質上,隻有消費者,才是可能的損失的承受者。也因為如此,說外匯儲備,不是屬於央行的,而是屬於全體老百姓的,是對的,沒有問題的。
外匯儲備屬於全體老百姓,央行隻是一個中間人和托管人。
我不否認,央行持有外儲備,還有其他考慮,如政治收益等等,比如歐債危機中,中國的作用就凸顯了,似乎隻有中國才能救歐洲。但是,這可能不是劃算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