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日報 : 德國經濟模式的五個支柱及借鑒意義

來源: europe 2014-08-17 03:25:0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3529 bytes)
回答: 羅蘭·貝格: 德國的經濟模式是怎樣的 europe2014-08-17 03:23:39

德國經濟模式的五個支柱及借鑒意義

 

2013.03.25 03:43
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作者: 李稻葵
 

  為什麽要借鑒德國模式?為什麽德國模式特別值得我們關注呢?這裏有兩個原因。

  首先,在世界發達國家一片衰退、經濟低迷的大背景下,德國模式仍然表現出了穩健成長的經濟態勢,值得學習。

  第二,德國一些基本的基礎體製跟中國有相近之處,比如相對而言,德國人跟中國人都比較注重社會秩序,在社會秩序跟個人自由之間似乎更加偏重社會秩序;都是歐洲大陸法係,由國家立法。而不像美國、英國是普通法;同時我們都有強烈的改革意識,改革社會基礎仍然存在。

  但是我要特別提醒的是,並不是德國成功的經驗都可以照搬過來。那麽德國模式究竟在哪些方麵特別值得我們關注呢?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麵。

  穩定的公共財政

  德國的公共財政非常有特點,第一是在稅收來源方麵相對比較均衡,直接稅跟間接稅比重相對比較均勻。德國個人所得稅在整個稅收體製中占的比重為 27%,比美國低很多,同時它從流轉過程中征收的稅收比較多,比如增值稅占到整個稅收體製的36%。這是因為,流轉稅和經濟周期的相關度相對比較低,相對 容易征收,而個人所得稅的稅基是個人收入,跟就業相關,波動性更大。因此一個相對均衡的稅收體製能夠幫助公共財政提供穩定的稅收收入,這是德國應對本輪經 濟衰退一個潛在的法寶。

  第二點是提升能源稅、資源稅。這不僅能夠提供穩定的政府稅收,更主要的是促進節能環保,推動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

  第三是以人為本的轉移支付,即根據各個地方的實際社會發展的需要進行轉移支付,尤其是在所謂的窮州和富州之間能夠直接進行轉移支付,不經過中央政府。

  所以公共財政方麵三點可以值得我們借鑒。第一直接稅、間接稅並重,目前中國必須改革對土地出讓稅過多的依賴,因為這個稅種對經濟周期的依賴度非 常強;第二是應該想辦法出台政策適當地逐步增加能源稅、資源稅;第三,財政轉移的方式要按需分配,以人為本,而不要從上至下按項目分配。

  政府大力扶持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穩健發展是德國成功的一個重要支柱,究其原因,第一是穩定有序的勞動力市場,在德國,工會的主要作用是跟各個企業進行集體談判,而不是 單純追求工會自身的利益,很多場合中工會參與企業的管理。同時在教育方麵,雙軌製的教育體製使學生從小學畢業後開始分流,相當一部分學生進入職業教育的軌 道。

  第二個特點就是在實體經濟發展方麵,職工有序參與企業決策,比如說2萬名員工以上的企業必須要有20人的監事會,其中必須有10個職工的席位, 而這10個人中的3個必須是工會的會員。通過這種監事會機製把職工和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決策有機結合在一起,讓職工也以企業為家,參與企業的管理,同時德 國有不許隨便罷工的嚴格規定。

  這方麵對中國的啟示是三條。第一是合理協調勞資關係,讓職工有序參與公司治理,尤其要避免惡性勞資衝突事件,產生一個有機的機製,讓職工能夠跟企業的老板和高層管理人員平等合作、合理協商。

  第二是政府應該對企業用工提供保險。一般的政府做法是提供失業保險,但德國還對用工提供保險。比如說2009年以來德國的很多企業經營短期出現 下滑。這時企業將工人工作日從一星期5天減到3天,工資隻付3天,失去兩天工資的60%由政府提供。一旦經濟轉好,企業再恢複工作時間和工資,這樣就減少 勞動力市場上過多的摩擦。

  第三條是注重職業教育,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前景是很廣闊的,目前並沒有完全展開。

  穩健的房地產市場

  德國的房地產市場以穩健著稱。從1975年開始到2011年,如果去除通貨膨脹,德國的房價下降了22%,德國房租也是下降的,同時房價的波動性也是最低的。

  仔細分析總結後可以概括為四句話。第一句是供給補磚頭。就是政府直接給開發商提供補貼,鼓勵開發商開發房子,但是開發出來的房子不許賣,用於長期出租,而政府對租金有一定的管控,不能隨便漲價。

  第二句話是需求補人頭。就是對於租房子而不是買房子的民眾,政府通過各種方式提供補貼。

  第三句話是鼓勵租房。如果租房子政府提供補貼,房租不能隨便漲,每個地區每個房子的記錄都是有的,隻要房價漲一點,馬上政府可以進行管理、控製。

  第四句話是抑製投機。就是對於借錢買房子的這部分家庭,政府有相當的控製。比如說收入低的家庭如果要買房,政府反而要提高你的首付比例。原因是 擔心收入低的家庭買了房子又還不起貸款,變成金融體係房地產市場的包袱。這種做法跟美國次貸危機前的做法完全相反。總的來說德國的辦法是鼓勵租房,抑製買 房,打擊投機,非常有特色。

  這對中國有什麽啟示呢?首先要鼓勵租房,我們的政策在租房這一側缺位,一定要增加新建住房供給,尤其是租賃房的供給,同時提供一定的補貼。第二要嚴格抑製投機性的購房,適當提高購房的門檻,建立穩定的購房融資體係。

  審慎的金融體係

  何為審慎?首先,德國金融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的監管非常嚴格,以至於德國金融機構的投資回報率在歐洲是比較低的。整個歐洲一百家最大的銀行平均 回報率是9.9%,而德國平均的回報率是4%左右。為什麽這麽低?這是因為有非常嚴格的監管措施,比如說2001年德國政府取消了對儲蓄銀行的政府擔保, 要求它們自己擔保自己,這樣很大程度上減少了銀行的高風險行為。同時政府對商業銀行的撥備要求非常高,所以整個德國商業銀行體係不良資產率逐年下降,在金 融危機爆發之後也是如此,這是一個監管帶來的奇跡。

  還有一條非常值得我們關注,是消極的馬克國際化。德國政府在這個問題上極其冷靜,他們仔細研究了自己的情況,發現自己的金融體係遠遠比不上美 國、英國那麽發達。同時也發現自己的經濟總體規模與美國差很遠,如果完全放開管製,資金會流入德國的商業銀行,抬高馬克的匯率,那麽對德國的製造業和實體 經濟是十分不利的。分析利弊之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消極應對國際上的馬克國際化的呼聲。

  在金融方麵德國對中國的啟示是兩條。第一條是審慎的金融監管具有全局意義,不僅能夠避免金融業回報率過高的情形,保持金融業的穩定,同時也能使資金和人才逐步流入到企業、實體經濟,促進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

  第二條是在人民幣國際化方麵,我們一定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不能被國際輿論以及華爾街的很多精英人士捧殺,我們一定要考慮中國的實體經濟和企業的承受能力。

  基業常青的家族企業

  德國的經濟實力還源於擁有一大批基業常青的家族企業。這些家族企業跟我們想象的不一樣,它們往往是家族控製,但卻由職業經理人管理,家族並不介入日常管理,比如說漢高和博世這樣的百年大公司都沒有上市。

  這跟美國、日本不一樣,美國往往是喬布斯模式、比爾·蓋茨模式,自己創業之後把企業賣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日本大公司也幾乎沒有家族控製,比如豐田汽車,豐田章男也隻有1%的股份,不能完全控製公司。

  這背後是什麽原因呢?第一是注重教育,德國的大家族注重教育,家族成員接受嚴格的管理和教育,以便將來接班。

  再一個原因是他們的國家體製。德國遺產稅最高達70%,但遺產稅對家族企業的傳承卻網開一麵。如果繼承者承諾若幹年之內繼續經營,他的遺產稅幾乎是不用交的。遺產稅對於家族企業的傳承、基業常青起到一個正麵作用。

  這個方麵對中國的啟示,第一是家族長期控製加上職業經理人管理,可以成就偉大的企業。以往我們腦子裏想的一般是美國企業,第一代創業了,第二代不願意幹了,就把這個企業交給社會,而德國模式給我們展現出了另一種選擇。

  第二是教育是傳承的關鍵,同時還有遺產稅設計方麵的借鑒,遺產稅是一個正在興起的話題,不管中國的遺產稅要不要,怎麽設計,一定要考慮這種家族 企業的傳承。(作者李稻葵係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本報記者許釗穎根據其在“德國模式:啟示與借鑒”專題研討會上的發言整理)

  Q&A 精彩問答

  1.中國汽車產業如何向德國同行學習?

  羅蘭·貝格:現在都是汽車傳動製造時代,今後肯定不是,所以就中國和德國來說,我們在新汽車時代都是剛剛站在起跑線上,中國也有機會實現跨越式發展。

  2.德國提倡租房,但在中國很多人會覺得買房非常重要,怎麽看待經濟規律和民族傳統觀念相衝突的問題?

  鄭新立:德國沒有把住房當成投資投機的對象,所以德國也沒有房地產泡沫。中國的房地產有點走偏了,被當成第二股市,這個問題上,我們絕不能學日本、香港,要學德國。

  3.在中國如何發展職業教育體係?

  羅蘭·貝格:如果政府和企業也打算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話,它自然就能做得好,就能發展起來。

  大家不要忘記德國的經濟中,也有很多的商會和行業協會等自律性組織。德國的行業協會也在職業教育和學徒製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另外,現在德國年輕人進入職業教育學校學習,今後仍然有機會去大學讀書。大學教育和職業教育之間有很好的透明度和連接性。

  4.德國在清潔能源政策和可持續發展上有非常好的執行力和決策力,這方麵有什麽特別的經驗?

  羅蘭·貝格:環保不是一個技術問題,它是一個政治問題。環保是一種公共的財富,環境是公共產品,因此政府應該在環境保護中發揮主要的作用,要確保自己的國家政策能夠管住企業的行為。

  5.中國現在大力倡導城鎮化,在走城鎮化的道路上我們能從德國模式上學到什麽?

  鄭新立:我們現在講的城鎮化不是建城,而是人的城鎮化,先把已經進來的2.6億城市居民市民化,享受城市市民的待遇,這才是核心。

  中國的平原麵積隻有12%,德國、美洲、澳洲都是大平原,地理條件決定了我們不能鋪開搞。我們的城市是跟行政管理體製吻合在一起,大城市的行政資源的配置權也大,各種優質的資源就會集中,機會就多,所以人們會爭相湧入。

  再過20年,中國這種基本格局還很難改變。因為中國是13億人口的國家,再往後發展,好多方麵都會是世界上沒有的,它會形成三千萬的大都市區。如何有效治理和管理大都市區,也是我們新的挑戰。

  羅蘭·貝格:歐洲各國情況不一樣,法國的人口就集中在城市。德國的工業是以很分散的方式建立起來的,所以德國才能夠允許這麽分散的城鎮設計。

  如果說中國不想要超大型城市,也許就要花費點力氣,把工業打散,這樣才有可能把城鎮化的問題分散開來。(羅蘭·貝格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在“德國模式:啟示與借鑒”專題研討會的問答,本報記者許釗穎整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