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向國外派遣留學生,到改革開放後大規模的留學潮,我國留學事業經曆了長足的發展。《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3)》國際人才藍 皮書顯示,1978—2012年,我國留學回國人數累計為109.13萬,預計2014年海歸人數將達到33.5萬至35.8萬人。近日記者走訪了幾位在 北京生活工作的海歸,曾經的海外留學和工作經曆給他們留下了難忘記憶,而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報效祖國一直是幾代海歸共同的夢想。
25 歲的王櫻菲2009年至2011年在英國薩裏大學學習工商管理,回國後在中鐵建工集團北京分公司工作。“留學帶給我最主要的改變是,把自己放在任何一個陌 生的環境都有勇氣和能力生存下去。在認識了外麵的世界的同時,我也認識了自己,讓自己有一顆追求夢想的簡單平淡的心。留學回國,讓更好的自己去服務我們的 國家,讓國家變得更好,是我們海歸的心願。”
4月17日,王櫻菲在中鐵建工集團北京分公司
上圖為4月19日,王櫻菲在人民大學學習人力資源管理的課程,在工作之餘給自己“充電”;下圖為2011年7月3日,王櫻菲(中)和母親(右)及英國友人在英國薩裏吉爾福德公園野餐(資料照片)
27 歲的楊冬2009年至2013年在日本留學,學習錄音製作,2013年回國在MAO俱樂部擔任調音師兼副店長。“出國前我希望自己能找到想做的行業並為之 奮鬥,把技術和思維觀念帶回國內。在日本留學,不僅是學到了技術,拓寬了眼界,更重要的是學到了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敬業精神。而我現在從事的工作,也正 是我想做的,感覺是找到了我的歸宿一樣。”
4月16日,楊冬在北京MAO俱樂部的照片
27 歲的楊冬2009年至2013年在日本留學,學習錄音製作,2013年回國在MAO俱樂部擔任調音師兼副店長。“我覺得‘海歸’是個中性詞,不應有太多的 色彩。早期的海歸一般都是學習出類拔萃或家境不錯的人,但後來逐漸成了貶義。我相信隨著國家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出國學習先進的東西再帶回國內, 推動我們國家的進步。”
上圖為4月16日,楊冬(右)在北京MAO俱樂部為表演的樂隊調試音響;下圖為2013年6月1日,楊冬
在日本東京音樂學校的錄音室裏調音(資料照片)
26 歲的紀喬上2009年至2011年在英國留學,現在某國有企業上班。“留學讓自己開闊了眼界,學會了不同的思維方式。以前在國內時對‘報效祖國’沒有特別 的概念,但有了留學經曆後切身地感到隻有祖國富強,咱們在外麵才能更受尊敬。現在國內的發展空間很大,我們很多企業都在實行‘走出去’戰略,我們留學生也 就有了用武之地。”
4月20日,紀喬上在辦公室的照片
上圖為4月19日,紀喬上在北京某拳擊俱樂部裏練習拳擊;下圖為2010年12月15日,紀喬上(左)在伯明翰大學和一起練習空手道的同學合影(資料照片)
今 年49歲的鄭春華是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小兒心髒病專家,2006年9月至2007年10月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心髒研究所、華盛 頓大學心髒中心及西雅圖兒童醫院等做訪問學者。“那段訪問經曆讓我學習了國外同行先進的技術,拓寬了科研思路,也看到國外對待殘疾人的態度和慈善事業的熱 心,這些都對我有很大的影響。國家每年選拔優秀的人才去海外學習,這非常有意義,可以更好地服務國家和社會。”
4月24日,鄭春華醫生在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的辦公室裏。
上圖為4月24日,鄭春華醫生在辦公室為患者診斷病情;下午為2007年,鄭春華醫生(左)在西雅圖兒童醫院與先心病心導管介入專家瓊斯教授合影(資料照片)
郭 桂川2010年至2012年在澳大利亞留學,現在中鐵建工集團北京分公司擔任土建技術員。“出國前我就已經下定決心,要在建築行業裏做出一番成績,報效祖 國。雖然現在海歸很普遍,但因為我的留學生身份,周圍的人還是會特別關注我的發展,而這也是催化我努力上進的動力。留學經曆讓我學到國外先進的技術並提高 了語言能力,而集團公司也很注重對我們留學生的培養,使我感到距離夢想實現更近了。”
4月17日,郭桂川在項目工地上
左圖為4月17日,郭桂川(左)在北京交通大學和同事打籃球;右圖為2012年4月18日,郭桂川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圖書館(資料照片)
23 歲的吳俊霄2011年至2013年在英國德蒙福德大學和利物浦大學學習,今年3月到德蒙福特大學中國辦事處工作。“在出國前我一直夢想可以在未來憑借自己 的努力獲得一個理想的生活,讓父母不再為我操心。留學回來我開闊了眼界,能力得到了提升。對海歸來說,可能剛回國時對國內環境不是很熟悉,但我相信工作三 五年後,隨著對國內環境和公司文化的逐漸了解,海歸的發展前景不會差。”
4月16日,吳俊霄在德蒙福特大學中國辦公室
上圖為4月23日,吳俊霄(左)和同事在中央財經大學向準備留學的學生(右)介紹德蒙福特大學的情況;下圖為2013年12月11日,吳俊霄出席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畢業典禮(資料照片)
今 年43歲的郭福1997年從北京工業大學碩士畢業後前往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留學,獲得材料科學博士學位並在電子與計算機工程係進行博士後研究工 作,2003年回北京工業大學任教。“留學這六年是我人生中非常寶貴的時光,使我對科學研究有了全麵係統的認識,也接觸了不同的社會文化,了解西方發達國 家如何運轉,以及社會的文明程度。記得1997年申請簽證時簽證官問我學成回國的打算,我說要當一名老師,建立自己的實驗室。回過頭看,我已經實現了當時 的夢想。”
4月25日,郭福教授在北京工業大學的辦公室裏
今 年43歲的郭福1997年從北京工業大學碩士畢業後前往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留學,獲得材料科學博士學位並在電子與計算機工程係進行博士後研究工 作,2003年回北京工業大學任教。“我們那時候雖然留學熱已經興起,但留學的門檻比現在高得多,得靠申請獎學金。學校每學期都會續一次獎學金,如果這學 期學得不好,就沒有獎學金,也就沒有生活來源,所以我們都得拚命努力,另外就是得打工補貼生活,特別苦。當時有部很火的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我們留學 生在美國的經曆和內心感受跟電視劇主人公王起明非常相像。”
上圖為2013年11月7日,郭福教授在給學生們授課;下圖為郭福教授在留學美國期間參加美國熱電材料項目評審會
今 年68歲的王世鐸是50年前教育部選派到古巴學習的留學生,1967年回國後在沈陽重機廠和北京市公安局工作,2006年退休。“那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國 家第一次向外大規模派遣語言留學生,我們都是經過嚴格的篩選,要求為人正直,對祖國忠誠。我們在古巴學習語言,了解當地的文化,回國後我們服從國家的安排 和需要,兢兢業業地工作。我們有很多同學後來都身居高位,但都能廉潔自律,這都和當時我們接受的教育有關。”
上圖為4月18日,王世鐸(左一)和50年前一起留學古巴的老同學在古巴駐華大使館合影;下午為1965年,王世鐸(前排右三)和同學在位於古巴哈瓦那郊區的學校和老師合影(資料照片)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