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院士偷竊美國機密成國家科學一等獎 (1)

中國的超導國家科學大獎是學術欺詐?

作者:趙平波

當今,要問這世界上哪個民族的人最想得諾貝爾獎,那無疑是中國人。每逢金秋一度的諾貝爾獎評選日子,中國人的“諾貝爾獎焦慮症”就要發作一次:看看科學網在去年12月10日諾貝爾獎金頒獎日所發表的奇文:中國科學家和諾貝爾獎擦肩而過的幾個瞬間: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12/214214.html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趙忠賢小組所做的“液氮溫區氧化物超導體的發現及
研究”,已經被媒體炒成了是中國科學家和諾貝爾獎擦肩而過的幾個瞬間之一了。這項20 多年前做出的高溫超導研究工作,這些年來,不斷地被中國媒體熱炒放大,而且越炒越熱。當年(1987年)伯諾茲和繆勒就此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幾乎無人認為,中國人在當中的貢獻大到了足以分享這份諾貝爾獎的地步,怎麽20多年以後的今天,才開始抱怨“評獎中某些西方科學家可能存在對中國內地科研實力的低估和偏見有關”呢?顯然,問題不在於這項20多年前作出的成果,其價值有多高,而是在於,這之後又過去20多年了,中國的科技界,還是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成果啊!所以,隻好 “冷飯熱炒”:猶如一位曾經火過一時的、但已經過了氣的演員,隻能頻頻地向旁人展示當年自己的劇照來聊以自慰。中國的科技界,真的是十分可憐又可悲。

然而,本文要進而揭露的是,鑒於筆者不久前才看到了前中國科大校長管惟炎的口述回憶所報料的證據,本人忽然茅塞頓開:進一步的證據表明,這一當年榮獲中國自然科學一等獎的研究成果,還真有可能像物理學界私下傳聞的那樣,這是一場學術欺詐……

為此,筆者將自己的分析寫成了此篇長文,敬請廣大網友分析判斷。本文的第一部分將原文照登當年趙忠賢小組獲獎的文字介紹;第二部分將用通俗的語言,向公眾解釋趙忠賢小組研究的價值;第三部分則總結了業界的一些看法,物理學界一直在對對趙忠賢小組工作是否為“獨立”完成表示懷疑;第四、五部分本文則著重分析了該自然科學一等獎的第二獲獎人楊國楨,其人之研究碩果累累、但四次申報院士卻敗北之謎;本文最後一部分則闡述了管惟炎的口述的一個關鍵的說法,可以將以上謎底全部揭開,從而更加支持了人們以往的猜測:被當今媒體炒到了是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的這項國家一等科學大獎,更有可能是一場學術欺詐。鑒於這場可能的學術欺詐除了涉及當事人以外,管惟炎的說法還道出了兩位局外人: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周光召先生和副院長胡啟恒女士,所以,本文最後呼籲,希望周光召先生和胡啟恒女士能夠有勇氣挺身而出,道出20多年前這一謎案的真相。

一 原文照搬:趙忠賢小組獲中國自然科學一等獎的文字介紹

鑒於本文的讀者可能並沒有任何科學研究的經曆,所以本文先要對高溫超導的這項榮獲中國自然科學一等獎的工作,先做一些通俗的點評,讓讀者了解這項學術成果的價值。為此,筆者將先把這項研究成果申報獲獎的簡介,原封不動地抄錄如下(對此沒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略去不讀,跳過本節去直接去看下一節的點評):

液氮溫區氧化物超導體的發現及研究

完成人:趙忠賢、楊國楨、陳立泉、楊乾聲、黃玉珍及其研究集體(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該項研究在探索高臨界溫度氧化物超導體的研究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特別是液氮溫區氧化物超導體的發現對超導性的科學理解提供新的依據,並為超導技術發展展示了廣闊的前景。研究工作的主要成果及與國內、外的綜合比較如下:

1. 1986年9月瑞士伯諾茲和繆勒關於Ba-La-Cu-O係統中可能存在轉變溫試為35K的超導相文章發表,同年10月測出抗磁效應,證實這種氧化物係統的超導性,不久日本田中等人重複了他們的結果,同時又得到Sr-La-Cu-O超導體,趙忠賢等在1986年9月開始研究,12月製出了起始轉變溫度為 48.6K和46.3K的Sr-La-Cu-O和Ba-La-Cu-O超導體,當時世界上隻有少數幾個實驗室做出這兩種超導材料。Sr-La-Cu-O起始轉變溫度48.6K是當時世界最高記錄,在這類氧化物中還發現70K超導跡象,這一結果引起全世界極大關注。

2. 1987年2月初美國吳茂昆和朱經武等人發現90K附近超導氧化物,但未公布任何科學信息,趙忠賢等在1987年2月19日獨立製出Y-Ba-Cu-O液氮溫區超導體,抗磁出現溫度93K,並於2月24日向全世界首先公布元素成份,這一發現已為世界各國承認。接著與國外同時獨立地用多種稀土元素替代獲得十幾種液氮溫區超導體,最早的一批結果在1987年3月27日發表。

3. 在液氮溫區氧化物超導體發現後,對其特征進行了詳細研究,獲得了一
批重要的研究結果。在世界上最早用持續電流方法確定YBaCuO超導態電阻率上限 2×10-8Ω•cm,世界上首先確定(123)相YBaCuO在實驗誤差±0.2K範圍內無銅的同位素效應。與國外同時用Hall 效應確定YBaCuO 超導體載流子為空穴型;用點接觸隧道證明YBaCuO超導體存在能隙。確定了通常工藝製備的YBaCuO晶粒超導性存在殼層構;燒結材料存在合作弱連行為;證明在微波中YBaCuO的約瑟夫結感應台階高度服從貝塞爾函數,與通常超導體相同;與國外同時確定YBaCuO超導相的結構為正交(123)結構;用半滿哈伯特模型得出在某些參數範圍反鐵磁——超導共存能量有利。這些結果均屬國際先進水平。

二 點評趙忠賢小組的工作價值

以上申報獲獎簡介中的第1、2、3段文字,實際上,其闡述的內容分別對應著一流、二流、三流的研究工作。

上節的第1段文字表明,趙忠賢小組緊跟了世界一流的工作,重複做出了世
界一流工作的結果。所謂世界一流的工作是指開創性的工作,是曆史上從未有人做過的最新發現:這一段的第一句話所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1986年9月,瑞士伯諾茲和繆勒關於Ba-La-Cu-O係統中可能存在轉變溫試為35K的超導相文章發表”。曆史上從來還沒有想到在銅(Cu)氧(O)化合物中去尋找超導,這兩位在瑞士工作的科學家的發現從此改變了人們尋找超導材料的方向,這一工作榮獲諾貝爾獎,當然是無愧的。接下來的文字描述是,日本人隨後證實了這一發現,然後又發現,把Ba改成Sr,Sr-La-Cu-O也存在超導。而中國的趙忠賢小組的工作,就是重複證實了Ba-La-Cu-O和Sr-La-Cu-O都有超導。同時趙忠賢小組的工作表明,他們在Sr-La-Cu-O中測到的超導轉變溫度還一度領先了世界。顯然,這第一段文字的描述,隻是說明中國小組緊跟了世界潮流,做的是重複國外已有的發現,僅憑這第一點,當然不足以讓該小組的工作獲得中國國家大獎和國際聲譽。

第二段和第三段文字則表明趙忠賢小組接下來所作的二流和三流的工作。

為此,筆者要在此先把話題扯遠一點,先解釋一下對二流、三流的研究工作,是如何界定的。前麵所說,國際上最先做出來的開創研究就是一流的工作,世界各國的同行們再緊跟一流,把這個最新結果重複出來,這是很正常的第一步。那麽,接下來的二流研究工作,就是在一流開創性工作的基礎上,做一些改進。例如,前麵提到Ba-La- Cu-O有超導,把Ba換成Sr也有超導,那肯定還可以繼續換元素,以期獲得更高轉變溫度的超導材料,這樣的工作就是二流工作。二流工作並不需要太多的創新頭腦,是個人就可以想得到,並且其價值可能還很大,以上高溫超導就是如此,液氮比液氦便宜了100倍,若能在液氮溫區發現高溫超導材料,當然意義非凡。但是,做二流的工作有一個大問題,就是文章不一定好發表:能做出來了,可能就會是個突破,但做不出來,也就根本出不了文章。就拿前麵的換元素的例子來說,中國的科技人員就通常是不願意去做的:換個元素試一下,可能幾個月過去了,沒結果;再換個元素試一下,又得花幾個月的時間……若老是沒結果,這就要發慌了,時間搭進去了,研究經費也花了,但論文出不來的。因為XXXX材料有超導才是可發表的論文,XXXX材料沒有超導,這是個命題,但不能作為論文發表……

那麽,三流的工作又是什麽含義呢?所謂三流工作,就是好出文章的工作。無論你做出來的結果如何,文章都容易發表,這就是人人都看不起的、但人人都在做的三流研究工作。例如,測一測這個樣品結構——隻要作測量,總是會有結果的,這樣的工作總是能成文章的;再例如,測試一下樣品的各種物理特性、加溫加壓再測一下看看有什麽變化,總有一係列數據出來,可以寫成論文;或者,把這個樣品摻雜質,不管摻雜質以後,其效應是變好了還是變壞了,也都是能出文章的:效果變壞了,整出的文章標題就是:摻雜質對XX材料XX特性的影響,然後分析其物理機製12345。如果XX特性還變好了,那就是瞎貓撞死耗:國際領先了!XX研究所XX小組通過XX方法發現XX材料的XX特性提高了1%!不僅能出文章,還能去申報獲獎。當然,這樣的中國特色的科研獎,距離諾貝爾獎,可能有10萬8千裏之遙。

當年,改革開放初期,深圳有兩句嘹亮的口號: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但在今天中國的科研部門要改成:論文就是金錢(每個研究部門申請課題經費或獎項的敲門磚),論文也是生命(中國沒有終生教授製度,連續幾年若出不了文章,此人的科研生命就完了)。這就是為什麽在中國的研究機構裏做出的工作,三流居多的原因。

現在,就可以把話題再轉回到對趙忠賢小組當年高溫超導工作評價上來了:其獲獎工作簡介的第2段文字是一項二流的工作(獨立製出了Y-Ba-Cu-O液氮溫區超導體),第3段說明的是各種測量的結果,當然是三流的工作,沒有評價的意義了。所以,這一獲獎工作簡介的第2段文字是核心,它表明趙忠賢小組獨立做出了一項世界發現,這體現在以下兩點表述:

第一,首創製出了液氮溫區超導體的是美國吳茂昆和朱經武等人於1987年2月初完成的,但他們至少在2月24日還沒有向世界公布其成份是Y-Ba-Cu-O;

第二,趙忠賢小組雖不是首創,但也是獨立地製出液氮溫區超導體,證據是他們於2月24日首次向世界公布了新超導材料的成分為Y-Ba-Cu-O。

這當中,核心就在於 “獨立”二字。如果不是“獨立”完成的,那就是緊
跟世界二流,重複了世界二流的工作,哪裏還有任何獲獎的可能性?順便舉兩個有趣的例子:

當年(1987年),幾乎中國所有的高校物理係或化學係隨後都宣布,他們也製作出了Cu-O化合物的液氮溫區的高溫超導體。但可惜的是,做出來的時候都已經太晚了,既不是首創、也不是獨立做出的,也就不可能得到任何獎勵了。筆者記得,當年湖南大學物理係的趙立華副教授做出了Y-Ba-Cu-O以後,獲得了當年湖南省省長的接見,以後為副教授轉正起了點作用,僅此而已。但這大概已經是“非首創、非獨立,隨後製作出”的最高獎勵了;

1990年代末,筆者移民加拿大,同在一起上免費英文課的一位大陸移民說,他當年的中學化學老師是一個科學實驗的“發燒友”,他在自家的土製電爐裏,也燒出了Y- Ba-Cu-O超導體。當年,他把一桶液氮提到教室裏演示給同學們看:接通電源超導了,這位“發燒友”老師得到的獎勵,就是全班同學集體鼓掌:老師,您真行!

但趙忠賢先生為此得到了何等的榮譽?看看趙忠賢院士的簡曆所寫的、全部為第一獲獎人的獎項:第三世界科學院物理獎;首屆陳嘉庚物質科學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別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首屆王丹萍科學獎;何粱何利科技進步獎……

以上一切獎項,均是建立在趙忠賢小組的“獨立”完成為基礎的。但這些年
來,人們一直懷疑的就是,趙忠賢小組可能不是獨立做出來的,而是來自朱經武小組的泄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