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型:2006 Mazda 3
故障特征:行駛路麵稍有不平整即有咯咚咯咚[clunk?]異響【因聲音的文字描述有近幾十種,準確還需現場耳朵驗收】,且轉彎也有非正常輕微震動,總之駕駛感粗燥鬆弛且前端常伴隨異響。
排查:
1:平地按壓前端兩側避震[strut],查看避震器彈簧[strut coil/spring]狀態及吸震器[shock absorber]是否漏油,最先被排除。
2:將車開上ramp,上下拉扯平衡杆[sway bar/anti roll bar],發現存在明顯匡量[play],且伴隨咯咚咯咯咚聲,絞結處[sway bar link]均正常,故判斷為平衡感膠套[sway bar bushing]過度磨損。
3:拉扯晃動下擺臂[lower control arm],均發現有匡量,膠套【bushing]已部分斷裂分離,判斷為年久老化所致,需更換。
配件:因車的殘值很低,且並無長久持有計劃,故從rockauto購買了中間價格的配件,一對平衡杆膠套[sway bar bushing]及一對下擺臂[lower control arm],總計兩百以內。
更換:
Youtube上有很多相關視頻,這個年份的馬3有兩款,帶空調的操作稍微麻煩一些,需要頂引擎,否則擺臂的有顆長螺栓會因空調壓縮機遇阻無法取出,不帶空調的比較簡單,基本都是打螺絲的工作。
除常規工具外,需要木頭墩【wood block】和撬杠【pry bar],使用了一段6“長的熱水器鋁鎂陽極棒,在榔頭多次衝擊後下球頭[ball joint]方鬆脫,擺臂水平膠套螺栓需擺臂承載後打至標定力矩,可選頂擺臂下球頭或落車後再打力矩。
看著挺簡單的,但說說笑笑三個人耗時五六個小時,我是雜工助理,負責流程和節點等非常規操作,兩個年輕人是主力。
結果:試車異響消失,駕駛感提升,符合預期。
戰利品:送回收站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