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電車較重. 耐撞傷亡率低.

來源: 事後諸葛 2013-04-15 10:21:34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30 bytes)

最近南加州兩場死亡車禍,似乎印證汽車保險業2011年一項研究:油電混合動力車比同型普通車耐撞,傷亡率更低。

現在油電車愈來愈普及。在路上看到 屁股特高並方方正正的轎車,多半是油電車。油電車因為電瓶和電動引擎增加重量,比同型普通車重10%,意外導致更耐撞。2011年「公路損失資料研究所」 (Highway Loss Data Institute)發現,同樣車型比較,油電車的車禍傷亡率比普通車少25%。例如本田雅哥(Honda Accord)油電車重3600磅,硬是比普通雅哥重480磅。

最近南加州兩場車禍都是不同型油電車和普通轎車迎麵相撞,結果本田雅哥轎車上的五人全死亡,油電車兩名駕駛隻受輕傷。

一 輛1992年本田雅哥3月31日淩晨2時30分,在米慎岡(Mission Hills)不自量力跨過線道,迎頭對撞一輛2013年雪佛蘭伏特(Chevrolet Volt)油電車。車上三名35歲男子都喪生,20歲伏特駕駛輕傷。另一輛本田雅哥則在4月2日上午6時40分遭飛來橫禍,在拉古納灘(Laguna Beach)被一輛泰斯拉(Tesla)油電車跨道迎頭對撞。雅哥車上兩名男子當場死亡,泰斯拉駕駛輕傷。

不過南加汽車協會(AAA)發言人馬索(Steve Mazor)提醒民眾,油電車較耐撞隻是針對其他轎車。如和貨車或大卡車相撞,仍是以卵擊石。2011年研究還發現油電車另一隱憂:由於油電車沒有引擎聲,因此比普通轎車多出20%機率會撞到行人。

所有跟帖: 

本田撞通用,結果可想而知 -溫故而知新- 給 溫故而知新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15/2013 postreply 11:27:46

我怎麽得出的結論不是油電車經撞,而是本田雅閣太麵? -biglow- 給 biglow 發送悄悄話 biglow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5/2013 postreply 15:00:30

被撞的本田雅閣太舊,要是新車會好多了。 -JJ33P- 給 JJ33P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15/2013 postreply 15:35:02

不是我們無能。 隻是共軍太狡猾。 -事後諸葛- 給 事後諸葛 發送悄悄話 (440 bytes) () 04/15/2013 postreply 15:36:31

re 小而輕的車總是吃虧,物理基本定律 -老黃牛888- 給 老黃牛888 發送悄悄話 老黃牛888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5/2013 postreply 16:06:15

最近我拆了本田的車內飾修氣囊,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giddyup- 給 giddyup 發送悄悄話 giddyup 的博客首頁 (85 bytes) () 04/15/2013 postreply 17:32:08

你認為車內飾修氣囊應當是怎樣的? -事後諸葛- 給 事後諸葛 發送悄悄話 (1673 bytes) () 04/15/2013 postreply 20:39:22

你在說什麽? 再看一遍我在說什麽 -giddyup- 給 giddyup 發送悄悄話 giddyup 的博客首頁 (76 bytes) () 04/15/2013 postreply 21:57:02

恕我眼拙,沒看出你的標題和內容的差別。 -事後諸葛- 給 事後諸葛 發送悄悄話 (112 bytes) () 04/15/2013 postreply 22:22:30

彼此彼此,我的語文退步太多,開始沒把話都說清 :) -giddyup- 給 giddyup 發送悄悄話 giddyup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5/2013 postreply 22:42:28

打死我也不買日本車 -桃花好運- 給 桃花好運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16/2013 postreply 06:16:51

打不死就買 -卡加利的海- 給 卡加利的海 發送悄悄話 卡加利的海 的博客首頁 (1173 bytes) () 04/16/2013 postreply 10:25:1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