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奧克蘭到旺格瑞
2016.1.11.陰轉晴,17-24度。
早晨8:00出發,開始環島行第二部--北地之旅。走1號公路經WARKWORTH、WELLSFORD、BRYNDERWYN小鎮到達北地首府旺格瑞(WHANGAREI)
11:00到達遊客信息中心。接待員小妹熱情地推薦了三個景點,喝過咖啡,按圖索驥。
1769年11月詹姆斯•庫克船長在此登陸,1839年起有歐洲人在此定居,貝殼杉、煤炭、耐火粘土、石灰石等貿易使小鎮得以蓬勃發展,19世紀成為北島最城市化的地區之一。
20世紀初,區內大部分自然資源耗盡,僅以農業和乳業勉強維持經濟。20世紀下半葉所建的煉油廠、綜合性深水港口及連接奧克蘭的鐵路,使小鎮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1964年,旺格瑞市宣布成立。
11:30來到位於市中心東北部帕瑞哈卡山(MTPARIHAKA),這是一座海拔241米的圓頂火山,開車到山頂停車場,上幾十蹬台階,看到一座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死者所建的紀念碑。站在觀景台俯瞰整個城市。陰雲下,旺格瑞海岬(WHANGAREIHEADS)千帆搖曳,亮晶晶的HATEA河把城區大致分為兩部分,排列整齊的商業房多在左岸,星羅棋布、造型各異的獨幢民房多在右岸,蔥翠的山巒環繞著這片有55400人的福地。領略了新西蘭南北島諸多小鎮,姥姥感觸頗深:
“這地方真大,看,那座黃房子不就是那個什麽超市嗎?”
其實姥姥說得對,新西蘭不小,任何一個小鎮,哪怕僅有百人、千人,架子拉的都很大,少的隻是人口密度。
為了找第二個景點,GPS把我們引到一處私人領地,停在路邊重新定位,一位老爺子(領地主人)把車子停下,沒有責問為什麽私闖禁地,而是和藹地問我們是不是迷路了,得知我們的去向後,他仔細講解了藏身在附近的景點。
按老先生的指點開過去,原來是一處步道入口,走步道顯然不是我們的選擇,但步道口那幢畫著森林圖案的廁所,創意之新穎令人拍案叫絕。
下午12:30來到城北,距市中心6公裏遠的WHANGAREI FALL,這條長26米的瀑布,不愧行家美譽:是“最適合攝影的瀑布”,從側麵、正麵、底部、上端都能照出滿意的照片。繞著瀑布轉圈,草地上一位蹣跚舉步的禿頭帥哥引起我的注意,走兩步爬兩步,坐著歇歇再走兩步,征得媽媽同意,拍下那雙清純湛藍的眼睛。
2.偶遇螢火蟲洞
2:00發現路邊橘黃色牌子,指示一公裏外有螢火蟲洞。真是失而複得,前幾天懷托摩螢火蟲洞未能入內,今天卻“得來全不費工夫”。忙打舵轉彎向小路,沒走多遠,山坡上出現一座座青石岩,有點像南島的青石城堡。到山穀盡頭停車場,看見叢林掩蔽的鍾乳石洞口,買票後管理人員讓我們在洞口等候,一會兒就湊齊了10幾個人,兩位帥哥,一前一後舉著燈引大家進洞。
我們沿著修好的木棧道一點點向前走,緩衝處,前麵的帥哥會用帶點娘娘腔的語調,慢條斯理、繪聲繪色地喃喃細語。
卡維提螢火蟲洞KAWITI CAVES,也被稱為WAIOMIO洞穴,因奇特的喀斯特地貌、鍾乳石和熠熠生輝的螢火蟲奇景而聞名。這個洞穴係統吸引了許多遊客,比爾•蓋茨的訪問,讓它更加聞名。
這裏是毛利部落卡維提(CHIEF KAWITI)家族領地。17世紀初,該家族成員在山穀裏發現濃煙,走近後發現一位躲避家暴住在山洞裏的婦女(至今仍能看到留在洞中的木炭)。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慢慢認識了山洞的價值,20世紀中葉著手開發其旅遊資源。
置身黑暗,萬籟俱寂,此刻真有與世隔絕之感。小帥哥舉燈倒著走,半邊臉蒼白半邊臉漆黑;經曆100年才能生成3立方厘米的乳白或棕色鍾乳石,以其突兀的造型、柔軟的褶皺,在柔光下備顯撫媚;呼吸聲、滴水聲、腳踏木板的咯咯聲,加上洞頂螢火蟲鋪就的漫天繁星,恰似一個完整的暗寂世界。
螢火蟲是螢科(LAMPYRIDAE)鞘翅目甲蟲的一科,全世界約有2000個品種。螢火蟲發光是為了求偶,屬生物發光的一種。當螢火蟲熒光素(FIREFLY LUCIFERIN)在熒光素酶的催化下消耗大量ATP(腺嘌呤核苷三磷酸),並與氧氣發生反應,反應中產生激發態的氧化熒光素,當氧化熒光素從激發態回到基態時釋放出能量,該能量幾乎全部以光的形式釋放(熱能及少),反應效率為95%,所以螢火蟲是涼的。迄今為止,人類尚無法造出如此高效的光源。
KAWITI CAVES螢火蟲和兒時在山裏看到的流螢不同。柔弱的燈光下,能看到岩洞頂掛著無數條長短不一的半透明細絲,每條絲上有許多“水滴”,像晶瑩剔透的水晶珠簾。螢火蟲在幼蟲期不僅能發光,還能分泌附有水珠般黏液的細絲,每一隻幼蟲最多可以吐出70條濕粘的透明絲線,長度可達20厘米,藉著自己發出的微光吸引並捕捉飛蟲。螢火蟲需要充分的濕度避免幹枯死亡,需要適當的環境讓吐出的絲線穩定懸掛,需要黑暗的空間散放微光,而鍾乳石洞穴正是一個理想的生存空間。螢火蟲生命周期為一年,其熒光隨著時間增長會變得愈加明亮。幼蟲經6至9個月變成成蟲,成蟲有翅膀卻沒有嘴巴,故無法進食也不能飛,隻能瘋狂地交配產卵,筋疲力竭時,會用盡最後一點力氣撞向幼蟲的絲網,舍身給自己的後代作食物,蟲世界的生存規則令人感慨、敬畏。
約200米的木棧道我們走了30分鍾,為了不打擾洞中的“居民”,我們小心翼翼地走,不拍照,不使用強光,甚至沒有大喘氣,和人類相比,它們實在是太弱小了。
下午3:10,到達有1300人的“火車站小鎮”卡瓦卡瓦(KAWAKAWA)。
1861年該地發現煤礦,小鎮因服務礦區而興建,當時的鐵路可以連接到派希亞。現在煤礦已不複存在,鐵路僅留下7公裏的一段為觀光服務,我們繞彎訪問,是為了一間廁所。
1997-1999年,僑居此地的奧地利藝術家,弗雷德裏克•亨德瓦塞,為小鎮設計了一個造型別致、極具環保理念的廁所。他使用前儲備銀行大樓拆下的碎瓷片,加上一些牛奶玻璃瓶、手製燒瓷做為建築材料,大膽引進毛利元素,圍繞一棵大樹,以八根紅色的腰鼓型圓柱撐起弧形穹頂,鋪上厚厚的土,種植高原草,從上麵看不出任何人工痕跡,裏麵由藍白相間的內牆、紅褐鵝卵石地板、金色圓球等組合而成。這個設計新穎,環保理念突出的建築,立刻被遊客關注,區區一間廁所竟躋身於AA汽車協會評出的,“新西蘭人必做的101件事”之列。
如廁時,我發現進來的幾個哥們並非生理需要,而是嬉皮笑臉的拍張照片走人,在躲避鏡頭的同時,我也被設計者的“童趣”、“詼諧”、“反傳統”的小裝飾,弄得啼笑皆非。
2000年,弗雷德裏克•亨德瓦塞逝於南太平洋遊輪,按他的遺願赤身葬在小鎮附近,那座屬於他的私人牧場,應了中國一句俗語,“光著身子來,光著身子去。”
3.熱鬧的派希亞
4:30來到有常住人口1770的派希亞。派希亞(PAIHIA)是北地最重要的旅遊小鎮,是探索島嶼灣的基地,每年夏季都會有大量遊客來此。
1820年前後就有傳教士來訪,據說“PAIHIA”中的PAI,是毛利語中‘好’,而HIA則是英語HERE“這裏”的誤傳。因此,原本要表達的是“這是個好地方”,由於英國傳教士夾雜了半句毛利語,就變成了今天的PAIHIA。
天晴了,風把雲片扯碎,藍天上現出一大片魚鱗似斑點,按老話,明天定是個好天氣。安頓好住處到小鎮走走,熱鬧的小鎮分外熱鬧。街道旁露天咖啡座座無虛席,禮品店、服裝店人頭接踵。姥姥也走進商店,我知道她們肯定什麽也不買,進去就是湊熱鬧。
獨自走到海濱,拍午後出海看斜陽遊輪,早出遊覽現在歸港的大船、小艇;拍貼著水麵起飛,繞著海灣翱翔的直升機;拍草地上放置的鋼琴,時常有不知深淺的遊客湊過來亂彈一通;拍貪吃的海鷗,為一粒麵包屑表演各種垂直起飛、高空落體的高難動作,更有荒唐者,為顯示自己的能力,忙著追這個啄那個,結果自己啥也沒搶到。
買了第二天出海遊覽的船票,用奧克蘭雙倍的價錢,在中餐館買了廣東燒臘,回家喝酒。
裏程表讀數:4216.7公裏。
2016.1.30.於奧克蘭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