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朋友的兒子留學畢業回國,和幾個朋友談論對於海外華人的印象,非常負麵.朋友聽了給總結為”三自一包”:自私,自戀,自卑和包傻。具體內容就不展開了,以免打擊有些人比較脆弱的自信心。其實本來就知道海外華人在留學生中的印象不好,沒想到低到這個程度。現在的海外華人很多曾經是留學生,可是為什麽與現在的留學生格格不入?留學生和當地華人變成有些對立的群體。其中的原因大概有幾條吧。
1. 海外華人的經濟優勢沒有了。
過去的海外華人總是和“富有”連在一起。有相當長的時間,海外華人的經濟收入遠遠高於國內老百姓。那時候,國內“高薪階層”的年薪也就1千人民幣左右。國外底層勞動人民的收入也遠遠超過這個水平。現在,國內年薪超過1萬美金的大有人在,過去那樣拿著幾十美金就敢出國留學的人基本沒有,連需要打工維持留學生活的人也不多。手裏有錢,心態自然就不一樣。
2. 華人經濟地位的神秘感沒有了。
本來國人出國的機會極少,國內看到的華僑是那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再加上有人喜歡“衣錦還鄉”的感覺,所以華僑出手大方,給人出國就變富的印象。現在出國的人多了,看到了真正在國外生活的華人狀態。實事求是地說,華人在國外並不是上層社會,特別是各個城市的“唐人街”,無一例外都是整個城市最差的地區。所以華人作為整體暴露出了平民階層的真相。這個極大的落差,當然會從整體上破壞華人的形象。
3. 留學生成為經濟鏈的中心
現在國內外都有一個“留學生經濟”。留學中介,租房,考駕照,簽證延期,辦理移民等等,形成了一個產業,留學生周圍有很多華人把他們當成搖錢樹,其中不乏唯利是圖之徒,留學生上當受騙的事情多有耳聞。這樣,留學生和華人社區並沒有真正地接觸,隻是把他們周圍的“生意人”當成整個海外華人群體,以消費者的心態看海外華人,形成某些偏差也是在所難免。
4.海外華人對留學生有非常頑固的偏見
華僑不知道出於什麽心理,對留學生“充滿仇恨”,把留學生都看成“富二代”“官二代”。留學生的錢要賺,又要說人家的錢來路不正,占了便宜還要賣乖。留學生一出事,有些華人做的第一件事是要占領個道德高地,然後居高臨下地幸災樂禍,拿人家的痛苦甚至生命說事。留學生出事死了,不伸出援手也罷,反倒在死者的“寶馬”車上大做文章,好像開寶馬就該死一樣。
這裏多說一個國內議論紛紛的事情。上海的劉書琴來多倫多旅遊,突然病發昏迷不醒,處於植物人的狀態。其丈夫在中文媒體把此事曝光,希望得到社區的幫助。結果引來華文媒體的冷嘲熱諷,把他的經濟實力到劉書琴的美貌分析的一塌糊塗,以他的困境說事,甚至牽扯到政治的高度。其實任何人在異國他鄉碰到這麽大的事情,尋找同胞的幫助也可以理解,能表示一些同胞的同情心最好,不行的話保持沉默也可以,但是華人表現出來的那種昂奮的冷漠,無情的關心,確實沒有給華人的形象加分。
總的說,海外華人的形象有非常大的附屬性。正如華僑經常說的那樣,祖國強大了,華僑就揚眉吐氣。同樣是洗碗工,中國人和美國人給人得感覺就是有些不一樣,大概和自己出身的國家的形象有關吧。同樣,華僑在中國國內的地位和自我感覺,也和居住國有直接的關係。比如,來自美國的華僑總是自我感覺比印尼華僑地位高很多,其原因就是因為美國比印尼強大,即使印尼華僑在印尼的經濟地位和實際擁有的財富比美國華僑高很多,還是沒有辦法消除美國華人的優越感。
優越感,是一個自身實力和國家地位緊密結合的東西,這大概就是留學生為什麽瞧不上海外華人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