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非矯情也,同探討,不勝歡喜也----

來源: 江上一郎 2013-04-29 13:57:3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068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江上一郎 ] 在 2013-05-01 07:08:52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回答: 江上大哥,贖我矯情花房姑娘2013-04-29 13:12:06

道姑耶?尼姑耶?

推薦本文 
 
--------------------------------------------------------------------------------

□ 楊敬民
 

 

 

如果前麵不介紹是觀主與道姑們講經,有誰會懷疑這是尼姑講經?在十一出《鬧會》中寫女貞觀辦佛會,觀主陪耿小姐看陳設的道場,觀中佛殿,既有觀音佛,又有釋迦極樂西天界,還有十八尊羅漢歸南海,甚至有地獄天堂刑械。這說明女貞觀於道觀之中供奉有佛教的神明。

《玉簪記》中的陳妙常以道姑的扮相出現,卻又像一個佛徒。這一現象呂天成《曲品》有論述:“詞多清俊。第以女貞觀而扮尼講佛,紕謬甚矣。” ⑦李漁《閑情偶寄·詞曲部》“賓白第四時防漏孔”,說:“一部傳奇之賓白,自始至終,奚啻千言萬語,多言多失,保無前是後非,有呼不應,自相矛盾之病乎?如《玉簪記》之陳妙常,道姑也,非尼僧也,其白曰:‘姑娘在禪堂打坐’,其曲雲‘從今孽債染緇衣’,‘禪堂’‘緇衣’皆尼僧字麵,而入道家,有是理乎?諸如此類,不能枚舉。”
⑧而焦循《劇說》卷二指出《古今女史》中女貞觀尼陳妙常故事“即所傳玉簪也。此言陳為尼,而玉簪作道姑。蓋以尼必削發,於當場為不雅,本元人鄭彩鸞作道姑也。乃其曲雲‘從今孽債染緇衣’,又雲‘姑娘在禪堂打坐’,則隱寓其為尼。笠翁譏之,非是。”⑨自《玉簪記》之後,鼓詞、京劇、地方戲等均有此故事上演,陳妙常以道姑或尼姑的身份出現在不同劇種,如彈詞《白玉簪》中陳妙常就是白雲庵帶發修行的女尼。⑩

這也就出現了前麵我所提不同文學史、戲曲史書籍中陳妙常有不同宗教身份這一事實。如劉大傑在《中國文學發展史》第二十五章“明代的戲劇”,談高濂的《玉簪記》“內容寫潘必正與陳妙常在女貞觀戀愛故事,劇情很簡單,但也反映了晚明的那種反禮教、反正統的思想,說明佛門的清規終究敵不過塵世的現實” [11]。很明顯劉大傑把妙常作為尼姑來看待的。李修生、趙義山主編的《中國分體文學史》(戲曲卷)談到《玉簪記》,以“尼姑思凡,哀中見樂:《玉簪記》”[12]為題,內容不必多說,認為陳妙常為帶發修行的女尼。此外還有類如:魏崇新主編的《中國文學史話》(明代卷)有“尼庵情緣《玉簪記》”一節[13]。紅學研究者很願意將妙常與妙玉進行比較。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章培恒、駱玉明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在談到《玉簪記》時均稱陳妙常為女貞觀道姑,此類書籍種類多,我不一一列舉,但陳妙常道姑、尼姑兩種身份的事實卻是鐵證如山。專家學者們很少有人對此問題進行一下辨析或是交待。郭英德《明清傳奇史》對《玉簪記》佛道相混的情況進行了辨析,在呂天成《曲品》引文後,“按,此指第八出《談經聽月》。但佛道相混,本為民間傳統,為了演員扮相之美,作者是可以不屑死守生活真實的,這正是中國戲曲藝術的奧秘所在。”[14]

《玉簪記》佛道觀念相混是不爭的事實,作為文學研究者不應無視這一事實。

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將陳妙常簡單的定位,是道姑或是尼姑。是戲曲的紕繆,還是不拘生活真實的藝術創造,應該讓文學愛好者了解到這情況。這樣一個問題在不同文學史教材中表述各異,足以說明此問題有辨析的必要。大學生思維活躍,更喜歡探究發現問題,而我們的教材似乎忽略了這一點,總是以不可置疑的姿態出現,束縛了學生的思想。陳妙常是道姑也好,是尼姑也好,並不影響人們對故事的理解,但卻從一側麵反映出戲曲家高濂佛道相混的宗教觀念。這一創作觀念不僅在高濂這一個體身上有所呈現,事實上在明清之際的小說作品中亦有反映。三教合一的思想滲透於小說和戲曲作品之中,這與明清之際以儒家思想為主導,三教互通、三教合一的思想觀念是相一致的。就以《西遊記》為例,我個人認為孫悟空的師父須菩提祖師就是非常特殊的人物形象。他真如電視劇中所演的那樣是一個道士嗎?如此他又為何是佛教中人的“須菩提”法號?他居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講經時既講僧,也講道,還講儒。分明是一個三教混合型的藝術形象。又如《紅樓夢》中也存在著佛道相混的現象。

空空道人可以因空見色,因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馬道婆常常念幾聲“阿彌陀佛慈悲大菩薩”的佛語。諸如此類,隻要稍加注意就會發現很多,《玉簪記》所表現出的佛道相混的特征,說明了作家以及觀眾佛道觀念的混雜。反映出了民眾對佛道的一種基本觀念。道佛之間不是相互對立,涇渭分明。他們之間存在相互間的滲透與影響。如此就不難理解《玉簪記》中道姑與尼姑間的往來密切,女貞觀中敬奉佛教神明的故事情節。高濂戲曲中所出現的佛道相混的紕繆是民間宗教信仰的熏染在作品中的反映。佛道不分的民俗宗教有助於我們對高濂佛道相混觀念的理解。既然佛教外衣道教內容的民俗佛教在我國民間信仰中存在,那麽高濂則是通過其戲曲創作,無意反映出晚明道教外衣,佛教內容的民俗道教。

民間俗信的膚淺,使我們常常看到一些信眾到道觀中去燒香許願,到佛教寺院朝拜問卜。他們往往懷功利之心,更多關心神明是否靈驗,不去關心宗教徒的宗教修養。以至於在有些民俗佛教的主持是道士,有些民俗道教的主持是和尚。明代甚至出現以三教合一為宗旨的三一教。

陳妙常雖然於作品中以道姑的裝扮出場,但在情節中卻是佛徒的特征。道姑也好,尼姑也好,我認為民俗宗教信仰的影響是導致陳妙常的雙重宗教身份的決定因素。高濂佛道相混的宗教觀念潛移默化地滲透於作品的肌理。

文中我所舉《投庵》《談經》《鬧會》諸出戲中的情節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同《張於湖誤宿女貞觀》《張於湖傳》《白玉簪》等作品相比較,《玉簪記》所表現出的佛道相混的特征最為明顯,這也就促成了諸多專家學者各執一端的事實。

 

 


文章來自:<a target='_blank' href='http://qkzz.net'>全刊雜誌賞析網(qkzz.net)</a> 原文地址:http://qkzz.net/article/1c12bcf6-6e4e-42aa-b335-e20a2b784c45_2.htm

所有跟帖: 

回複:姑娘非矯情也,同探討,不勝歡喜也---- -花房姑娘- 給 花房姑娘 發送悄悄話 花房姑娘 的博客首頁 (297 bytes) () 04/29/2013 postreply 14:42:0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