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感到他知道人們內心的軟點在哪裏,專門去觸摸。也許他並沒有為別人去創作,隻是他永遠地選擇同一題材,反複製作,結果是一樣的。所謂的掛曆藝術(calendar art)。他又是一個聰明的商人,於是他的作品成了商業畫的典型。類似的還有幾位,有人在這個壇上登過一些。
即使是我所崇拜的新古典主義大師,也有這樣的。當年莫奈和雷諾阿說一百年之後,人們會說法國最偉大的畫家是這位畫家,大概也是帶著某種嘲諷,因為他的畫更適合大眾的口味。而印象派當時還是屬於不入流的先鋒畫派。
評論技巧本是更適合老師對學生做的事情。可惜人們往往寧願評論技巧,而不談自己的真實內心感受。藝術有很多attributes,技法隻是之一。現代作品中有些優秀作品,技法並不高。紅樓夢中黛玉給香菱講詩詞創作那段,可以很好地用來解釋技巧與創作的關係。
關於炒作,Pheonix Art Museum 現在正有一個藏畫展。全是一對美國收藏家夫婦於80年代低價大量從中國買入。他在中國很有路子,有文化部的特許,見到的都是當時新生代優秀的無名畫家,他還能夠進入部隊大院見到軍營專業畫家。如今這些畫家很多成名了。他把這些畫拿出來到博物館展出,把他們作品地位進一步提高,讓美國人見識這些他們不熟悉的作品,可能他還會捐出幾幅畫給有名的大博物館。。。然後他的藏品就價值連城了。這是很典型藝術投資家的做法。80年代幾千人民幣就已經是大數了,加上能讓國際收藏家購買,那些畫家正樂不得賣給他呢。可沒有他,西方世界如何會知道中國的新畫家呢? 這算不算炒作呢? BBC 有部關於contemporary art bubble的紀錄片,采訪了很多這種藝術投資家,揭露了不少著其中的黑幕。 其實,當年也是有人給印象派做過同樣的事,把當時不出名的畫家作品收集起來,推銷上去,使得人們認識,接受了很多後來的印象派畫家。
信手寫來,沒有什麽嚴格的邏輯,隻是參加討論而已。見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