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解字:之

之字是漢字中一個用得非常多的字,但其意思非常模糊不清。我們今天從漢字起源和形象來看看它最初是什麽意思。

甲骨文的之 

上麵是一隻左腳(有的甲骨文是右腳),下麵一橫表示大地。什麽意思呢?這裏,就在我腳下,這裏就是我的根,這裏就是我的地盤。

金文的之 

 有點像止(腳的意思),但不是止。我們看看止的金文 

區別在於之字左邊是一撇,下麵是一橫。而止字是豎橫連筆。但這個寫法讓一些人認為它是腳的意思,就是出走的意思。這違背了甲骨文的原意。

小篆的之

這雖然不像止,但它的左邊曲線提上去與右邊差不多高。如果不仔細看,你還以為是一個圓弧從左上到右上,這就很像草字頭上的草了。 

網上查漢典,裏麵提到《說文解字》的白話文對“之”字的解釋是

- 之,長出。像植物過了發芽的階段,枝莖日益茁壯,有所擴張。字形底部的指事符號“一”,代表地麵。所有與之相關的字,都采用 “之”作邊旁。

顯然與甲骨文的原意不符。因為生活在漢代的許慎沒有見過甲骨文,那時甲骨文已經失蹤了,離他最近的就是小篆。而即使標準的小篆都像半圓弧,人手寫則可能直接寫成了半圓弧。所以許慎自然會想到是“草”加大地,而不是“腳”加大地。

之的隸書,漢代的時候是這樣的

練書法的朋友可能曾經有過疑問:古人寫之字怎麽這麽寫?如果我們比較一下小篆的之後就明白了。

小篆之字中左邊的弧線,在上麵三個隸書的之字變成了一點。小篆中間的長直線變成了點或短直線,因為隸書的目的就是快速書寫,所以拉直或簡化筆畫,以達到快寫的目的。小篆右邊弧線在隸書中變成了撇與下麵的橫連起來了,因為連筆比分開寫要快。下麵的橫寫成右斜的蠶頭雁尾,隸書的特征筆畫。雖然變得不像了,但小篆的筆意還在。

到了後來,有人幹脆寫成

左邊的點與右邊的撇直接連起來,這樣可能寫得更快,但不但原來的字形蕩然無存,就是原來的筆意都沒有了。

雖然直至今日絕大多數書法家仍然采用漢代隸書之字的寫法,但簡化字卻采用了上麵那種很少人寫,但更簡單一點點的之字作為標準的寫法。

現在“之”有很多意思,但大部分時候的意思是“的”:所屬。這就是甲骨文的原意。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